古人如何相親 是不是也有鄙視鏈的存在?

隨著單身文化的盛行,單身群體越來越龐大,父母們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所以才催生了公園相親隊伍的出現。為了給自己的孩子找一個優秀的對象,父母們將各種條件一一羅列,竟然生生造出了一條“相親鄙視鏈”:收入高的鄙視收入低的,有戶口的鄙視沒戶口的,屬羊的最悲催,被所有人鄙視……可是,既然這么著急,為啥還要規定這么多條件呢?

相親相親

在這個倡導自由戀愛的時代,相親仍然大行其道,而且竟然變成了父母代勞。那么在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古代,相親是否也存在呢?

說到相親,其實早在三千年前就有了,你看《詩經》中就有這樣的記載:“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相傳古人在仲春之月有會合男女的習俗,讓未婚男女彼此相見,藉此讓人們找到自己心儀的對象。《周禮·地官·媒氏》寫到:“媒氏掌萬民之判……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所以你看,這完全就是一個相親大會呀。

不過,在之後的一段時間中,由於禮制盛行,年輕男女的婚姻就變成由父母說了算,甚至有法律規定“為媒之行,必有行媒”,也就是沒有父母的同意,婚姻就不合法。這給多少少男少女躁動的心潑了一盆冷水啊。不過,自從宋朝之後,相親這種方式又重回人們的視線。

古人相親古人相親

宋朝的相親是這樣的,《夢梁錄》記載:“男方擇日備酒禮詣女家,或借女圃,或湖舫內,兩親相見,謂之相親,男以酒四杯,女則添備雙杯,此禮取男強女弱之意。如新人中意,即以金簪插冠髻中。若不中意,則送彩緞二批,謂之‘壓驚’,則姻事不諧矣。”所以說,當時的婚姻已經不是父母完全能夠做主的,也會尊重孩子們的意見,在結婚之前,男女雙方要先見上一面,如果兩人都滿意,那就再談結婚的事情;如果雙方有人看不對眼,那就不要浪費時間,直接拒絕。

古人相親古人相親

後來,相親這樣方式就一直存在了,蒲松齡的《琴瑟樂》中也有相親習俗的記載“園裡採花,園裡採花,忽見媒婆到俺家,這場俺喜歡,到有天來大,爹在家,娘在家,若是門戶好人家,祈告好爹娘,發了庚帖罷。”

所以說,想找對象,相親是個不錯的方式,但是自己來,就別讓父母代勞了。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