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絕佳的機會,可以使清朝成為世界最強,但被乾隆親手葬送

清朝並不是從鴉片戰爭才開始落後於西方,事實上,早在乾隆晚期,這個泱泱大國就已經外強中乾。如果再把時間放遠點,在十八世紀中期,英國開始工業革命迅速崛起,而清朝封建獨裁、閉關自守,在內耗下一天天衰弱,落後的趨勢已顯而易見。

英國在十七世紀末爆發光榮革命,限制王權,擴大議會權力,奠定君主立憲基礎,使英國逐步走上資本主義道路。而清朝這時正是所謂的康熙盛世期間,政治特點是皇帝高度獨裁,沒有明朝的內閣制度,更不如漢唐的開明專制。這種政治體制如果不改變,即便在清朝中期以後沒有民亂,沒有災情,總之沒有一點內耗,清朝也必然落後於英國。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治國也是如此。儘管康乾時期清朝的GDP碾壓英國,但這種GDP是低質量的GDP,它是建立在小農經濟之上,與英國通過商業與技術革新創造的GDP,不可同日而語。

建立在小農經濟之上的GDP很脆弱,靠天吃飯,一遇自然災害,餓殍遍地。而且這種GDP的增加,在於地力的開發和人口的增加,但地力總是有限的,但達到極限後,人口的增加反而是社會動亂的導火索。關鍵是,這種GDP的增加並不能帶來技術的革新,因為農民們只需要勤勞地在一畝三分地里勞作,遇上風調雨順,就可以獲得大豐收,研究技術對他們來說反而划不來。

英國

而建立在商業之上的GDP則不同。商人們賺到錢後,為了擴大生產規模,會想方設法引進新技術,以提供工作效率,而這無疑會推動社會開發新技術,帶來了技術的革新。技術的革新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商業收入,再次擴大商業規模,又會推動更高端技術的研發,帶來更大效益。這是個良性循環。

然而清朝的落後雖是必然,但並不是沒有打破魔咒的機會,1793年,英國特使馬嘎爾尼的訪華,就為清朝融入世界提供了一個絕好的機會。

馬嘎爾尼的訪華,是想促進清朝與英國的建立,彼此擴大貿易合作。作為英國特使,馬嘎爾尼此行當然不可能出於為清朝謀利的目的,但清朝只要把握好機會,創造雙贏的局面不是沒可能。

清朝當時的統治者正是乾隆,乾隆這哥們的特點是自戀且狂妄,自以為十全武功天縱聰明,自以為天朝上國無所不有,斷然拒絕了馬嘎爾尼的請求。

不得不說,在馬嘎爾尼的請求中,確實存在一些不利於清朝的條約,比如將舟山附近的一個島作為英國人的囤貨與居住之地。但這絕不是沒有商量的餘地,馬嘎爾尼此番出使通商才是最重要目的,而通商的目的又是為了扭轉當時與清朝的貿易逆差(英國人對清朝的茶葉、瓷器、絲綢十分依賴,導致大量白銀流入清朝),乾隆只要答應建交、發展貿易,其他的一切都好說。

但乾隆眼中沒有現代外交意識,在他看來英國就是海外蠻夷,做大清國的番屬國都勉為其難,還想平等交往?做夢吧你!而且,這位自以為聰明絕頂的帝王,在世界大勢上卻又極其鼠目寸光,他以為和英國擴大貿易會讓英國人占大清國便宜,因此也拒絕了擴大貿易的請求。

1

不過馬嘎爾尼也沒白來,他在出訪清朝期間,收集到了大量政治、經濟、軍事情報,把清朝外強中乾的底細摸得十分清楚。這就是為什麼到十八世紀中期,英國敢和清朝一戰的原因之一。

後來的事就不用多說,說多了都是淚。如果當初乾隆答應建交與擴大貿易,憑中國人的智慧與當地的起跑線,走上世界最強國行列也完全有可能。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更多精彩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周知惟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