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垮帝國的三首“流行歌曲”,它們具有炸彈都不及的威力!

在考察王朝興衰的諸多因素中,民謠,即民間“流行歌曲”的作用極其重要。很多民謠的內容與時政有關,有的表達著民間對朝廷的期許,但更多的則是失望與怨恨,與之相關的民謠也最多。在這種民謠當中,有三首極為著名,而且在當時都起到引導民眾反抗朝廷的輿論推動力,具備連現代炸彈都不及的威力。

1.東漢:《小民發如韭》

在東漢末年政論家崔寔的《政論》一書中,曾記錄了一首當時極為流傳的民謠,歌詞僅有29個字,因為沒有正式的歌名,姑且取其首半句,稱之為《小民發如韭》。歌詞如下:“小民發如韭,剪復生;頭如雞,割復鳴。吏不必可畏,從來必可輕。奈何望欲平!”

擊垮帝國的三首“流行歌曲”,它們具有炸彈都不及的威力!

仔細分析一下崔寔生活的時代(約103~約170年),此時的東漢王朝在短短的60多年時間裡,歷經章帝、和帝、殤帝、安帝、北鄉侯、順帝、沖帝、質帝、桓帝9位皇帝的統治,朝廷內被層出不窮的宮廷政變、外戚專權與宦官干政搞得烏煙瘴氣,對外與羌族人之間的百年戰爭呈膠著狀態,內憂外患的帝國正面臨著或復興或沉淪的“瓶頸期”。

從底層民眾的角度來觀察這個時代,必定是一個糟糕透頂的壞時代。王朝創建所依靠的豪強地主力量,以及為他們權益代言的官府,此時對民間的壓迫、剝奪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正是這個時代最鮮明的寫照。當無窮盡的壓迫與災難讓民眾看不到任何生存的希望時,反抗就只能是唯一之路。《小民發如韭》在民間的流傳,無疑體現的正是這種訴求。

擊垮帝國的三首“流行歌曲”,它們具有炸彈都不及的威力!

崔寔去世十餘年後,規模浩大的黃巾軍便風起雲湧,將東漢帝國幾近摧毀,再無復興的可能。

2.隋:《無向遼東浪死歌》

隋煬帝好大喜功,很想通過對外擴張來贏取更大的名聲,而選擇的主要對象便是盤踞在中國東北及朝鮮半島北部的高句麗。從612-614年間,隋煬帝傾天下之力三征高句麗,在付出極其慘重的代價後,卻只贏得高句麗國王虛情假意的“歸順”。三征高句麗給隋朝帶來的打擊無疑是毀滅性的,它所引起的大規模民變遍及全國各地,最終將立國僅29年的隋朝徹底埋葬。

擊垮帝國的三首“流行歌曲”,它們具有炸彈都不及的威力!

有趣的是,點燃大規模民變的,不是某個大人物或大事件,而是一首名為《無向遼東浪死歌》的“流行歌曲”,作者王薄是一位平頭百姓(自稱“知世郎”)。《無向遼東浪死歌》翻譯成現代漢語,意為“別白白去遼東送死之歌”,歌詞共54個字:“長白山頭知世郎,純著紅羅錦背襠,長矟侵天半,輪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聞官軍至,提劍向前盪。譬如遼東死,斬頭何所傷。”

《無向遼東浪死歌》在民間傳播速度極快,經過某些文士的潤色,使得歌詞更富文采,也更具煽動性:“又莫向遼東去,迢迢去路長。老親倚閭望,少婦守空房。有田不得耕,有事誰相將。一去不知何日返,日上龍堆憶故鄉。又莫向遼東去,從來行路難。長河渡無舟,高山接雲端。清霜衣苦薄,大雪骨欲剜。日落寒山行不息,蔭冰臥雨摧心肝。又莫向遼東去,夷兵似虎豺。長劍碎我身,利鏃穿我腮。性命只須臾,節俠誰悲哀。功成大將受上賞,我獨何為死蒿萊!”

擊垮帝國的三首“流行歌曲”,它們具有炸彈都不及的威力!

這首歌戳中天下貧苦大眾的痛點,也撩撥起他們的沖天暴怒,終於匯成一股股強大的反隋力量,以星火燎原之勢摧毀了帝國。

3.明:《闖王歌》

由於萬曆皇帝的怠政,大明朝江河日下,為對付關外女真人越來越猛烈的侵擾,朝廷開始在正常賦稅之外增加“遼餉”。崇禎皇帝時期,在增加“遼餉”銀數的基礎上,為對付民變,又開徵“剿餉”、“練餉”,三項征銀高達2000萬兩,超過正常賦稅數倍。加上百年一遇的大旱災,導致傾家蕩產、流離失所的底層民眾難以計數,甚至還出現大規模的“人相食”現象,在這種狀況下,民變規模只能越來越大。

擊垮帝國的三首“流行歌曲”,它們具有炸彈都不及的威力!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順應底層民眾“不當差,不納糧”的普遍心理,李自成身邊的智將李岩為宣傳“革 命”,用民間語言做了一首民謠。這首民謠在中原一帶廣為傳唱,為大順軍贏得了大把民心,也間接瓦解了朝廷軍隊的鬥志,為李自成順利進京創造了極強的輿論條件。這首歌沒有正式歌名,姑且命名為《闖王歌》。歌詞如下:

“朝求升,暮求合,近來貧漢難存活。早早開門拜闖王,管教大小都歡悅。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吃他娘,著她娘,吃著不夠有闖王。不當差,不納糧,大家快活過一場。”

擊垮帝國的三首“流行歌曲”,它們具有炸彈都不及的威力!

當然,李自成“打江山”時自可以慨明朝之慷,一旦“坐江山”就全換了一副面孔。進京後的大順軍迅速墮落,全成擾民害民的匪兵,大失民心的李自成快速敗亡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