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的人吃飯時為什麼喜歡跪著?

漢代的人吃飯時為什麼喜歡跪著
在南北朝以前,古人吃飯的時候一直是跪在蓆子上或者矮床上,即使到了唐朝和五代十國,還有一小撮守舊的遺老在飯局上捨棄椅子,堅持跪坐。漢代人請客吃飯,都必須雙腿併攏跪在地上,讓外衣垂下來,護住要害部位,這就是古人以跪坐姿勢就餐的由來。

到底為什麼要跪坐呢?原因很簡單:避免走光。史前時代,我們的服飾特色是上衣下裳。裳就是裙子,無論男女都穿裙子,而裙子裡面則不穿內褲。

商周時代,古人學會了用袍子做內衣(後來袍子變成外衣)。上衣下裳裡面多了一層袍子,走光的風險小了一些。春秋戰國,褲子終於普及。可是當時的褲子沒有褲襠,甚至連褲腰都沒有,一左一右套在兩條腿上,要害地方仍然保持真空。

褲襠的發明特別晚,至少東漢以前是沒有連襠褲的。所以東漢以前的成年人在聚餐時,必須雙腿併攏跪在地上,讓外衣垂下來,護住要害部位。

這就是古人以跪坐姿勢就餐的由來。連襠褲在東漢以後才被發明出來,並在南北朝時被推廣使用,所以從魏晉開始,有人便放棄跪坐。直到宋朝,所有人都習慣於坐在椅子上吃飯,再也不用擔心走光了。

不過,對於有身份的人來說,哪怕穿了褲子,也千萬不能露出來,外面必須是寬鬆的長袍。而上身穿短衣,下身穿褲子的裝扮被稱為“裋褐”,又稱“短打”,屬於勞動人民的穿著。李商隱的《義山雜纂》寫到,“仆子著鞋襪,衣裳寬長,失仆子樣。”“衣裳寬長”是有身份的人服裝,僕人是不能寬衣博帶的,只能一身短打扮。這正如後來哪怕到了民國,在魯迅筆下的鹹亨酒店,下等人還是一身短打扮,站著喝酒。上等人、讀書人是穿長衫坐著慢慢喝酒的。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