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在雍正五年(1727),迷戀道教的雍正帝在圓明園修建了專門奉祀碧霞元君的神祠——廣育宮。
該宮位於圓明園福海南岸山崗之巔,宮前有坊,坊額為“舍弘光大”和“品物鹹亨”。正殿內奉碧霞元君,殿額為雍正帝御書的“恩光仁照”。廣育宮的名稱與西頂“廣仁宮”相近,其中“育”字表明雍正帝將碧霞元君視為主管人間生育的神靈。
雍正帝在圓明園居住時,每逢四月十八日皆至廣育宮拈香,並有首領太監充當僧人上殿念經。
由此,碧霞元君由民間神靈升格為官方神靈,並享受常例化的皇家奉祀。誠然,廣育宮僅是皇帝、后妃(或由該宮太監總管代替)常例化的上香之所,帶有很強的皇家私屬性,並不對官員、民眾開放。
廣育宮拈香雖成為定例,但沒有正式進入清廷的國家祀典。雍正朝的國家祀典分為大祀、中祀與群祀三等,祭祀對象為天神、地祇與人鬼。其中天神、地祇都是官方認可的符合儒家思想觀念的本土神靈,即如《禮記·祭法》云:“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御災捍患則祀之。”
自順治帝至康熙帝,清廷在儒家與道教有別的情況下,從不曾將道教獨有的神靈納入國家祀典。由於碧霞元君在明代時已經被道教正式納入其神靈譜系,雍正帝雖對其十分信奉,但限於歷朝祀典的傳統,終未將其納入國家祀典。
相對於康熙帝而言,雍正帝對碧霞元君的信仰有過之而無不及。究其緣由,大致有二:
其一,雍正帝信奉道教的神仙之說,有意將道教作為人心教化的工具。他曾詔修泰山碧霞祠,賜額“福綏海宇”,並作《碧霞祠題寶幡步虛詞》云:“子視群蒙敷惠澤,母臨庇土荷帡幪”,“常將天福人間錫,獎孝褒忠佑萬方”。由此詩句可見其意在藉助碧霞元君教忠教孝的政治策略。
其二,出於“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的“禮治”之道。在王朝國家禮樂刑政不及的地方,鬼神信仰是統治民眾、穩定社會秩序的有力工具,可以彌補儒家教化的偏頗之處,如魏源所言,“鬼神之說,其有益於人心,陰輔王教者甚大。王法顯誅所不及者,惟陰教足以懾之”。
“陰教”與“王治”相輔的神道設教才能更有效地統攝人心。雍正七年(1729),清廷以官銀整修泰山碧霞祠,雍正帝諭令內閣稱:
“山東泰安州神廟,奉祀東嶽泰山之神。歷代相傳,靈顯昭著,佑庇萬民。俾國家享昇平之福者,明神之功德,其來久矣。遠近人民,感荷默佑之恩,焚香頂禮,罔不虔肅。”
在民間廣泛頂禮膜拜泰山神靈的情況下,雍正帝有意利用民眾的這種功利性的信仰心理,發揮以神教民的手段,大力營造泰山神靈可以消災賜福的文化氛圍,將民眾改變生活境遇的欲望與追求轉移到神靈的身上,從而求取朝廷統治穩固的“昇平之福”。這是神道設教有助於統治穩定的功用之所在。
雍正 圓明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