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作為網路購物體驗中最關鍵的一環,亦是接觸客戶最直接的環節,所以它的價格和服務品質,很大程度決定了消費者對平台的觀感。
在快遞業伴隨網路購物混沌發展的很長一段時間,快遞業除卻順豐和B2C平台的自營物流,整體是處於低標準化的,依靠低價(以人口紅利為基礎)和龐大市場走過這一階段後,我們看到了後遺症:包括但不限於“用工荒”、爆倉、送貨上們名存實亡等現象,讓快遞成為電商平台發展的瓶頸。
不過與此同時,快遞業與電商和零售業捆綁愈加嚴重,也出現很多探索,例如阿里巴巴牽頭各類中小快遞打造的菜鳥網路,就主打用網際網路思維和技術實現標準化。在天貓超市等主打便捷購物,滲透生活方式的產品上,體現了這種模式的競爭力。
實際上,菜鳥網路與天貓超市這類案例也是快遞業向上發展最重要的想像空間,包括順豐和各大電商平台都在試圖透過物流體系滲透生活方式,雖說競爭的維度略有不同,但都離不開效率和標準化,重塑品牌和平台價值。
“第四方物流平台”與快遞業跨界第三方物流
日前快遞業兩條新聞掀起了熱議,一是順豐速運與德國郵政共同宣布成立新品牌“順豐敦豪供應鏈中國”,為國內供應鏈市場增添了新變數;二是馬雲斥資47億入股申通完成“手握四通”,為“第四物流平台”和“24小時送達”構想加碼,增添了競爭的火藥味。
從最近一年快遞行業營收數據來看,快遞業已經不能單純滿足於消費者市場競爭份額,著眼揚長補短,進行面向未來的全局性、理念性的競爭,才是打開想像空間的關鍵。從某種程度上,順豐和阿里的舉措,都是不出意外的。
植根於自身電商業務的阿里,需要構建一個具有價格優勢標準化的全局物流體系,而順豐作為標準化物流體系的既有優勢者,它瞄準第三方物流發揮自身優勢,則是高效利用資源謀發展的舉動。
雖說兩者的競爭並不在同一個維度,但從發展方向反推卻都在瞄準消費市場的新趨勢;順豐主攻快遞、冷運和倉儲等服務,根源還是消費市場出現了新機遇。以快遞物流發展而改變的生活方式,從需求端不斷促進供應端進化,而且它改變不僅僅是快遞物流行業這么簡單,正在發生的是商品經濟社會伴隨技術和理念而進化,未來最直接的變化的將是企業運營方式伴隨產業網際網路而改變。
從產業網際網路層面來評判阿里、順豐和京東等企業對快遞物流業的改革,無疑阿里所要解決和擔當的問題更多。從短期維度來審視、從消費者視角審視,阿里巴巴已然是生活方式的主導者,馬雲所說的“國內24小時送達、全球72小時送達”,也正是需求端不斷促進供應端進化的表象。
“即時配”將打開城市生活新篇章
末端配送問題,在快遞行業仍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不過在某種程度上,同城即時配送亦是一個單獨成體系的快遞市場。以外賣行業所帶動的生活方式改變,讓商超藥店等等成為“可外送”一員。
在即時配領域,快遞公司可以無縫切入這塊市場。但是從某種程度上,入口把握在外賣平台,無論參與者角色是什麼屬性,根源還是掙跑腿費,所以此領域的想像空間歸根結底是外賣平台的想像空間。
不過這塊市場並不只是外賣的邊角料,大型商超企業玩轉新零售,一定程度上讓快遞物流企業和末端即時配產業形成了對接。雖說距離消費者生活方式最近的是外賣生活平台,但是大型商超做即時配、做“全球購”,也擁有無可替代的帶動作用。
大型商超做即時配,例如生鮮和進口貨的銷售,在供應鏈層面需要貼近各種新趨勢,例如大數據、人工智慧、倉儲物流等等,這一定程度加劇了快遞物流行業的競爭,加劇了各種商業模式和理念的競爭。不過從當下來看,雖然大型商超即時配具有生活方式入口優勢,但是一些企業對待這個機遇並不珍惜,很多服務品質問題和具體發展路徑問題,仍未清晰明確,導致口碑不佳。
其實即時配只不過是快遞行業的小尾巴,這塊市場完全可以透過減少中間環節對接倉儲的方式進行激活(京東有所實踐),透過傳統的同城寄送業務進行激活,這樣也可以豐富打開全新的城市生活方式,讓快遞業的想像空間更大。
快遞 網路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