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國是西周時期分封的最早一批諸侯國,第一代國君為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衛國是生存時間最長的姬姓諸侯國。
史書記載周文王的正妻太姒生10個兒子,長子伯邑考、次子周武王姬發、三子管叔鮮、四子周公旦、五子蔡叔度、六子曹叔振鐸、七子郕叔武、八子霍叔處、九子康叔、十子冉季載。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亡商朝,建立周政權。周武王分封時,九弟康叔起初封於畿內之地康地(今河南禹州西北),建立康國 ,故稱康叔或康叔封。
周武王死後,周成王姬誦年幼即位,周武王的四弟周公旦於是當國攝政,處理國家大事。鎮守殷商故地鎮守的管叔鮮、蔡叔度與商紂王的兒子武庚,聯合東方的奄、徐、楚等十幾個附屬小國,公然發動叛亂,史稱三監之亂。這次叛亂中,康叔最先向周公旦報告叛亂訊息,並隨著周公旦征討叛軍,立下了大功。周公旦將平叛有功的康叔改封為衛國國君,殷商故都朝歌作為衛國國都,直接統治商朝的王畿之地。殷商遺民被拆散,一部分由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改封到商丘建立宋國,一部分西遷移到洛陽直接由周天子統治,一部分由衛國統治。
衛國始封時疆域橫跨豫、冀、兗三州,國土面積方圓四五百里。按照西周分封制度,普通諸侯方圓百里,衛國的疆域遠遠超出。西周衛國疆域遼闊,人口眾多,是當時諸侯國中的大國,也是西周在東方的主要藩屏。周成王時期,提拔康叔擔任西周司寇之職,掌管刑獄、訴訟和監察方面的事務。
周平王東遷時,衛武公曾出兵助周平戎。衛武公時一度強盛,為諸侯首領之一。東周春秋時期,各地諸侯紛紛自立擴張,逐漸超越了魯國衛國這些傳統的大國。
衛國從始祖康叔開始,遵循周公旦《康誥》、《酒誥》和《梓材》的淳淳告誡,以其父周文王“明德慎罰”的政策治理國家。衛國和魯國都是遵守周禮最好國家, 魯國出了孔子,衛國出了吳起,商鞅,呂不韋等人才。然而固守周禮,使他們無法像晉國、秦國、齊國,楚國那樣不擇手段擴張。
到了戰國時期,禮樂崩壞天下紛爭,各國之間明爭暗鬥、你搶我奪。衛國卻不參與戰國紛爭,自己的國土不斷被諸侯侵占,最後僅剩了濮陽一地。公元前346年,國國君遬把自己的封號由“衛成公”自貶為“衛成侯”。公元前320年,衛國國君嗣又把自己的封號由“侯”貶為“君”。公元前254年,魏國吞併衛國,衛國成為魏國的一個封君之地(附屬國)。
公元前24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戰爭,奪取衛國的濮陽,衛元君被迫遷往野王縣。史記記載,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天下,然而直到公元前209年,衛君角被秦二世廢為庶人,衛國徹底滅亡。秦始皇為何留下衛國沒有統一呢?有多種說法:
衛國最後僅剩彈丸之地,在魏國時期已經名存實亡,所以秦始皇忽略了衛國;
衛國是君子國一直不參與諸侯紛爭,講究周禮,秦始皇留下衛國,以尊重文化名地和文化名人;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崛起,秦始皇的義父呂不韋也是衛國人,所以保留了衛國。
其實衛國滅亡時間,源於司馬遷史記中記載的錯誤。周朝時期,諸侯普遍採用當年改元制,即前一任君王身亡,繼位的君王立刻將同一年改元為新君元年。東周以後,各諸侯國普遍改為次年改元制(逾年改元制)。即前一任君王身亡,這一年依然稱為舊君某年,到次年才稱為新君元年。
衛國因為遵循周禮,一直使用當年改元制。司馬遷整理在列十二諸侯年表的時候,在年表上出現了錯誤,恰好使衛國紀年被多記了十二年(12個國君)。因此,衛國滅亡時間應該從公元前209年提前12年,也就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時已經滅亡。
西周 衛國 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