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歷代開國皇帝,不論他們身份有何區別、獲得帝位方式有何不同,但基本都具有極強的個人魅力、高超的馭下之術、狠辣的處事風格,以及至高無上的權威。不過世事總有例外,比如東晉的開國之君司馬睿,就是一位格外弱勢的皇帝。
司馬睿,其父為琅琊王司馬覲,祖父為司馬懿五子司馬伷,西晉派六路大軍伐吳時,司馬伷即為東路大軍統帥。司馬伷去世後,其子司馬覲承襲琅琊王一爵,但終生碌碌無為,相關史料較為缺乏。司馬睿15歲時,其父去世,他便成為了第三代琅琊王。在洛陽居住時,司馬睿結交了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導,後者乃是天下名士領袖王衍的族弟。王導預感天下即將大亂,於是極力勸說司馬睿儘早返回封國加以準備,並成為司馬睿倚重的謀臣。
反觀西晉朝廷,在晉武帝司馬炎去世後,痴傻的惠帝司馬衷壓根控制不了局勢,皇后賈南風又是醜人多作怪,為奪權殺死外戚楊駿,最終引發“八王之亂”。由於祖父司馬伷僅是司馬懿庶子,父親又碌碌無為,司馬睿毫無優勢可言,因此他也很識趣地躲在角落看戲,眼睜睜見證著一個個皇室宗親被誅殺。直到永興二年(公元305年),鄰居東海王司馬越拉他入伙,性格懦弱的司馬睿不敢拒絕,遂出任平東將軍、監徐州諸軍事,負責留守下邳,王導也被委以重任。
在東海王司馬越執掌大權後,完成任務的司馬睿便帶著王導等人南下至建鄴,開闢了一片新的根據地,史稱“永嘉南渡”。剛到建鄴時,當地人壓根不把司馬睿當回事,搞得後者非常失落。在這關鍵時刻,出身天下第一世家的王導、王敦兄弟主動拜訪當地大族,以爭取他們的支持,隨後又利用三月初三民間集會的時機,與一些名流恭恭敬敬的跟在司馬睿身後,以襯托其崇高地位
緊接著,司馬睿又按照王導的建議對顧榮、賀循等江南名士許以官職,很快就獲得了江南各大世家的支持,南遷的北方士族也紛紛效仿。此後,王導始終作為核心謀臣,甚至被司馬睿恭稱為“仲父”,王敦則率兵在長江上游一帶徵討,琅琊王氏紛紛躋身高官行列,直到庾氏興起後才遭到打壓。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太傅東海王司馬越病逝,匈奴大軍包圍洛陽,晉懷帝司馬熾不幸被俘,不久便在洛陽遇害。兩年後,晉武帝司馬炎之孫司馬鄴在長安稱帝(史稱“晉愍帝”),他命令司馬睿、劉琨等人分率三路大軍共七十萬之眾攻打平陽。說起來,司馬鄴對司馬睿這位“皇叔”寄予厚望,將其視作主力,卻不料後者在江左士族的勸說下抗旨不遵。
建興四年(公元316年)十二月,匈奴皇帝劉聰派大將劉曜包圍長安,司馬鄴無奈之下只得出城投降,西晉至此滅亡。次年4月6日,司馬睿宣布改元建武,自封為晉王,東晉正式建立,劉琨、段匹磾、劉翰等一百八十多名大臣先後勸進,但都被司馬睿拒絕,此時的他顯然還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而稱帝。
建武二年(318年)四月,司馬鄴逝世的訃告傳至江東,司馬睿這才改年號為太興,宣布即皇帝位,史稱“晉元帝”,據有長江中下游以及淮河、珠江流域地區。登基後,司馬睿宣布大赦天下,所有官員一律晉升兩級,還將建鄴改稱建康,以避前朝愍帝司馬鄴的諱。
說起來,血統疏遠、聲望不足、本無野心的司馬睿,怕是做夢也沒曾想到有朝一日能成為皇帝。不過他知道,自己能夠稱帝,不是憑藉本人的權威,而是西晉皇室的身份在當時已成為漢族政權的象徵,只有在此旗號下,北方大族才能在江南立足。當然,更重要的是琅琊王氏的幫助,於是司馬睿任命王導為宰相,執掌朝政,大批王氏子弟充實到各級崗位,時人稱之“王與馬,共天下”。琅琊王氏所演繹的家族史,無疑在宣示著一個“不王而王”的至深哲學。
不過對後世史家而言,司馬睿身上還有更令人好奇的地方——備受爭議的身世。據唐代《晉書》和相關史料記載,曹魏時期曾有一本名為《玄石圖》讖緯之書,其上有“牛繼馬後”的預言。司馬懿請管輅來占卜子孫運勢,所得結果與《玄石圖》完全一致,但司馬懿並不明白這是何意。
待司馬懿出任太傅、執掌大權之時,突然想起“牛繼馬後”的預言,再聯繫到立下赫赫戰功的將領牛金,瞬間恍然大悟,於是令人在酒中悄悄下毒,在酒宴上鴆殺了牛金。然而他卻沒有料到,其孫司馬覲襲封琅琊王之後,王妃夏侯氏(夏侯淵曾孫女)與王府小吏牛金(一說為牛欽)私通,生下了司馬睿,後世遂稱其為“牛睿”,明朝李贄更是稱東晉為“南朝晉牛氏”。至於司馬睿到底是誰的兒子,千百年後的我們是很難知道的。不過筆者更願意相信,他是司馬覲的血脈。
東晉 司馬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