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國時期青島看電影,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1904年慈禧七十大壽,英國人精心準備了一台電影放映機為老佛爺祝壽,沒想到放映時發生爆炸,嚇得老佛爺花容失色。第二年,清廷派五大臣出國考察憲政,端方從國外帶回一台放映機,又在宴請輔國公載澤時發生爆炸,有人被當場炸死。從此,看電影成為宮廷禁忌之一,誰要敢提看電影,必然會被滿洲親貴罵個狗血淋頭。

與宮廷談虎色變不同,看電影在民間悄然興起,成為中國人的一種新型休閒娛樂方式。像歐美國家一樣,電影在中國最初並沒有固定放映場所,而是夾雜在戲曲中,起到“旺場”、“點綴”的作用。

就青島而言,電影的傳入時間並不比上海、北京等城市晚,但青島人真正接受電影卻要遲至“五四”時期。這是因為,清亡以前,德國在青島實施“華洋分治”政策,華人不可能到外國人居住區的亨利王子大飯店或水師俱樂部看電影。而且,青島的崛起與移民湧入相伴隨,他們主要來自臨邑(以膠縣、平度為最),多是男性苦力,顯然更願意聽戲、逛窯子。

回到民國時期青島看電影,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華洋分治”政策被取消後,電影院漸漸開始在原華人居住區出現,但觀影者仍以留學生為主。直到20世紀20年代末,國產電影在魔都颳起一陣鏇風,並迅速蔓延到青島。(作為後起的殖民國家,德國之所以耗巨資打造青島,正是要與英法締造的上海一較高下)

青島人的好奇心被徹底激發出來,人們都想先睹為快,看看國人自己拍的電影究竟什麼樣。很快,看電影成為一種習慣,議論國產電影也成為人們茶餘飯後最重要的談資之一。《電影月報》稱:

“因為中國影片青島從未來過,人人好奇心盛,把‘明星’擠得個水 泄 不 通……上至太太奶奶們,下至商店夥計們,閒來無非談談張織雲啊,楊耐梅啊……青島人似乎看電影有了癮,中了迷,戒嚴是不生問題的。”

回到民國時期青島看電影,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那么,當時的青島都有哪些電影院呢?

青島最早放映電影的地方是位於太平路上的亨利王子大飯店,而最有名的電影院當推山東大戲院、福祿壽電影院和明星電影院。它們都坐落在原洋人商業活動中心——中山路南段,與洋行、咖啡館、西餐廳、酒吧、俱樂部等共同建構起一座瀕海快活林。這裡的電影院,無論是聲光設備,還是影片質量,皆屬上乘。《青島時報》稱:“咯!咯!的皮鞋聲,一時轟動了全市中,是影院滿座之祥兆,這是對對情侶,紅紅綠綠的男女,作樂之聲!”

比如山東大戲院,由導演張石川等人於1931年籌資興建,是青島第一家由中國人自己開辦的電影院,設施豪華,樓上樓下能容納800多人。開幕當天,聘請電影皇后胡蝶剪彩,放映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影院專門放映明星、聯華、天一、新華等國內製片廠的影片,受到觀眾歡迎。

這些一流影院的票價比較高,大概分為4角、6角、1元等三個級別。在那個一元錢能買20斤麵粉的年代,普通人只能望而卻步。其他區如大鮑島內的光陸電影院和大光明電影院,票價一般在2角左右,而四方、滄口等工業區遲至四十年代才出現第一家電影院。至於小鮑島地帶,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只為日本觀眾服務。

換句話說,電影院的分布存在明顯空間差異,而不同的城市空間往往意味著市民身份和消費等級的高低,正所謂:“富人的中山路,窮人的西大森。”

回到民國時期青島看電影,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為了爭取觀眾,提高利潤,各大電影院往往使出渾身解數,推出“積攢票卷免費換取電影票”、“正片之外免費加映多部短片”、“贈送明星簽名照”等優惠活動,並花重金在報紙上刊登廣告。新片上映時,有的影院會在全城搞馬車巡迴宣傳,甚至挨門挨戶塞傳單。每逢淡季,影院還會到居民區免費放映露天電影。

任何習慣的養成都需要一個過程,電影剛傳入青島時,影院內的秩序實在慘不忍睹。報紙記載:“一會兒吞雲吐霧……煙球滿地吹,仿佛下了雹子似的……咳嗽雷動,濃痰如雨。抽菸餘暇,雜以談天。”“好似專門為了鼓掌才進電影院來的,只要遇有一個最低限度的機會,他們絕不輕輕放棄劈劈拍拍狠命地熱烈捧場,夾雜著歡呼與笑語,響徹屋宇。看白戲、買半票,打戲院的風氣亦非常興盛。”

而且,青島電影院最初都採取循環放映、隨時入場的辦法。也就是說,只要你願意,可以在座位上坐到影院關門,也可以在電影放到一半時入場。由於連續放映時間太長,觀影人數又得不到控制,影院內空氣相當污濁。為此,當局於1923年頒布《膠澳商埠警察廳管理電影園規則》,規定“每晚開演時間不得超過三小時,不準故意延長時刻,其白日開演者得按照三小時辦理”,後改為每天放映三到四場,每場不超過三小時。

回到民國時期青島看電影,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那時的電影票上並沒有座位編號,影院只是按照票價劃分為不同觀影區域,觀眾可持票在一定區域內自由選座。早來的往往占據中間位置,甚至出現用衣帽占座的現象,互毆事件層出不窮。直到1946年,南京國民政府制定相關法規,要求電影院必須實行“對號入座”,青島作為第一批試點城市,類似現象才得到控制。

這一政策在推行過程中又激化了新的矛盾。因為,觀眾開始並不適應,換票現象時有發生,加上很多軍警仗勢看白戲,嚴重擾亂了影院秩序。再者,政府之所以出台對號入座措施,是為了杜絕影院偷稅漏稅(徵收50%娛樂稅),但又嚴格控制票價上漲,在通貨膨脹日益嚴重的情況下,最終逼得各大影院聯合罷市。

回到民國時期青島看電影,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至於放映的電影種類,還是相當豐富的,囊括歷史、軍事、愛情、武俠、社會、倫理、教育、偵探、冒險、歌舞、滑稽、獸片、新聞等題材,如:《劫車奇盜》、《草莽英雄》、《虎口餘生》、《風流女皇》、《好兄弟》、《上海秋季大賽馬》、《白蛇傳》、《三笑姻緣》、《夜半歌聲》、《絮果蘭因》、《陸克賈波林》、《特別武術》、《小偷捉鬼》、《滑稽笑片》、《猛獸世界》。單是聽名字,就很想穿越回去看一場呢。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中國傳統倫理中有所謂男女大防,所以最初觀影都是男女分座。至1929年,青島市政府頒布《關於舞台戲院男女不必分座的訓令》,男女、男男、女女方可以名正言順、合理合法地坐在一起。由此帶來的結果是,電影院成為風月場所的代名詞。這是因為,電影院往往與舞廳、妓院連為一體。報紙刊登的觀眾來信中,很多都反映“遇著旁坐的人,嘰嘰歪歪地談著情話”,也有不少女觀眾抱怨遭到男性騷擾。後來,政府三令五申“不準攜帶妓女入場”,但效果不佳。

總之,隨著西化程度的不斷加深,看電影成為青島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只是與春季入園賞花、夏季下海游泳以及遊覽嶗山等本土休閒方式比起來,作為舶來品的電影的魅力終究還是差了點。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