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全球華人每年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家家戶戶都要在這一天貼鬥神,寓意新年來到,辟邪避凶,迎福進財。
鬥神源自於中國的道教的桃符。最早時門首的左右兩邊都會掛一個一寸寬、七八寸長的桃木板,上面刻著消災祈福的咒語和圖案。
四大發明出現後,桃符逐漸變成了鬥神。西漢時期,人們把《山海經》中在度朔山上把守鬼門的“神荼”和“鬱壘”兩位神仙請到門上,寓意驅鬼消災。
到了唐代,鬥神的內容發生了改變,人們從鬼神崇拜逐漸轉向武士崇拜。相傳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後,晚上常夢到屋外拋磚擲瓦,鬼魅呼叫。
李世民嚇得整日心神不寧,遂將此事告知群臣。大將秦叔寶說:
“臣戎馬一生,殺敵如切瓜,收屍猶聚蟻,何聚鬼魅?臣願同敬德披堅執銳,把守宮門。”
當晚秦瓊和尉遲敬德站在寢宮外,李世民果然酣睡到天明。從此以後,二位將軍天天把守在門外,後來李世民覺得這樣太辛苦他們了,於是命人將二人的全身像掛在門外。
秦瓊和尉遲敬德作很快在民間成了鬥神,並一直沿用至今。不過鬥神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張飛和趙雲也客串過一段時間的鬥神。宋朝時,唐明皇夢中的鐘馗又成了鬥神。
到了明清時期,物質生產進一步繁榮,鬥神驅鬼避邪的功能逐漸減弱,祈福求財的色彩越來越濃重。這時的天官、狀元、福祿壽星和財神等成了鬥神的主力軍,又被稱之為“祈福財神”。
進入民國,尤其是1938年後,隨著上海、南京和武漢的相繼失陷,中華民族到了最為難的時刻。為了喚起民族的覺醒,大批進步文藝工作者以畫筆和刻刀為武器,創作了大量宣傳抗戰、鼓舞士氣的版畫。
與此同時,日本人被稱為“小鬼子”,在百姓心中能打鬼的自然是鬥神,於是中國軍人在這時成了鬥神的最佳候選人。
第一張與抗戰相關的鬥神出現在1939年春節。廣西桂林及其附近周邊地區的門板上都貼著一位威風凜凜的抗日軍人。
他騎著高頭大馬,頭戴鋼盔,身背鋼槍,腰間別著滿滿當當的子彈和手榴彈,昂首挺胸,向著勝利邁進。身邊還有五個可愛的孩子、豐收的莊家和遍地的銅錢,表達了百姓對勝利後美好生活的嚮往。
在陪都重慶,鬥神的角色又被進一步豐富。為了紀念援華的美國飛虎隊,同時也為了保護被擊落的美軍飛行員,文藝工作者又將美國飛行員請到了門上。
他們從天而降,腳下踩著猥瑣的日本人。年畫上還寫著一行字:“這個美國人把日本人趕出了中國的天空,要援助他。”每個飛行員都隨身攜帶一副作為盟友的憑證。
在解放區流傳最廣的是《軍民合作,抗戰勝利》的年畫。這對鬥神大幅度地保持了傳統年畫的風格,只對人物進行了置換,深得老百姓喜歡。
為了瓦解和改造日偽漢奸,晉東南還流行著《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年畫。偽政權在年畫中成了兩面派,一邊要應付日本人;一邊又要支持八路軍。很多委身敵偽的官兵看後非常感動,紛紛拿著年畫來根據地投誠。
抗日戰爭 年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