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紫禁城到博物院:皇家私產如何變身

故宮太和殿故宮太和殿
北洋政府一直覬覦故宮。圖為1918年11月28日,北洋政府在故宮太和殿舉行閱兵式慶祝第一次世界大戰勝利。

1925年10月10日,為了杜絕遜清皇室遺老和北洋軍閥等各方的覬覦,故宮博物院成立,通過對公眾開放的方式防止復辟,保護國寶。時值社會動盪,戰亂紛爭,故宮博物院歷經風雨,守衛者步履維艱。

在這之前,故宮內外經歷了數場博弈。 清皇室被逐出紫禁城後,1924年11月20日,被稱為“故宮博物院之第一步”的“清室善後委員會”宣告成立。李煜瀛出任善後委員會委員長,易培基、蔣夢麟、鹿鍾麟、張璧等9人以及清室方面代表紹英、載潤等5人為委員,監察員6人,會同行事。

委員會成立後,著手對故宮文物進行系統查點。雖有攝政內閣詔令在手,他們點查工作卻不順利。溥儀雖然走了,清室人員非但不配合查點工作,反而暗中聯繫段祺瑞,力圖實現溥儀復宮。

抵住段祺瑞政府的阻撓與清室遺老和王公舊臣的壓力,委員會通過了《點查清宮物件規則》,同時成立了圖書館、博物館籌備會,聘請易培基為籌備會主任,開始籌組圖書館、博物館的工作。

經過將近一年的時間,清宮大部分殿堂的物品得到了初步點查,清代宮廷遺留下來的文物共有117萬餘件,包括三代鼎彝、遠古玉器、唐宋元明各代的書法名畫、宋元陶瓷、琺瑯、漆器、金銀器、竹木牙角匏、金銅宗教造像以及大量的帝后妃嬪服飾、衣料和家具等。可謂金翠珠玉,奇珍異寶,無不盡有。

除此之外,還有大量圖書典籍、文獻檔案等。委員會將清點結果編集出版了《清室善後委員會點查報告》,為皇宮向博物館的轉變起了推動作用。

1925年9月29日,清室善後委員會召開會議,組織成立故宮博物院,對外公開展示。到了開幕那天,社會各界人士轟動。幾百年來,帝王居住的宮苑禁地開放,神武門前第一次出現車水馬龍的熱鬧景象,故宮內更是摩肩接踵。從此故宮博物院馳名於世界。

封建王朝獨據紫禁城、老百姓不得靠近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然而作為曾經的權力中心,紫禁城一直遭到各方覬覦。1923年,北京政府因國會會場狹小,計畫將參眾兩院遷往紫禁城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並將三大殿改造成日常辦公及召開會議的場所。後因吳佩孚極力反對而告終。

1926年4月23日,吳佩孚和張宗昌的“直魯聯軍”開進北京,希望接收故宮,作駐軍用,迫令故宮博物院騰讓。經過莊蘊寬等人的斡鏇,此事方得止。

直到二次北伐後,南京國民政府取得形式上的統一,接管故宮博物院後,故宮博物院才逐漸展開文物保管工作,內部組織架構和硬體設施也日漸完善。在成立了銅器、瓷器、書畫、圖書、文獻等各類專門委員會,聘請的專門委員有丁佛言、江庸、沈尹默、劉半農、羅家倫鄧專家的同時,還派人赴天津海關調查溥儀運出宮外書籍的情況,並及時扣留。

就在一切都走上正軌的時候,日本通過“九一八”事變占領了東北全境,外敵入侵時,歷史文物從來難免被搶奪的厄運。值得慶幸的是,國民政府認識到了這些文物的價值,一場文物的大規模遷徙開始了。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