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日本女童眼中的日本鬼子,與中國電視劇中的差距有多大?

(鬼子合影)(鬼子合影)

一支軍隊最重要的內在素質是鬥志和紀律,日本鬼子在這兩方面的表現匪夷所思。

大場滿子,1945年時還是一個孩童,她的家在日本關東地區埼玉縣,正對著鹿島神宮,她清楚地記得,一天早上,大隊大隊的士兵從家門口經過,一邊揮舞拳頭一邊高喊:“明日必死!明日必死!”

她問母親他們要求幹啥,母親哽咽著說:“他們要駕飛機撞沉美國人的軍艦。”

多年以後她才明白,那支軍隊是要到鹿島神社參拜,在進行自殺式襲擊前,與國家作最後告別。

(剖腹的鬼子)(剖腹的鬼子)

大場滿子的回憶證明了一個日本女童眼中的日本兵,在戰敗前的日本,在明知美國軍事實力、工業實力、國家實力都遠超日本的情況下,在盟國反攻,明知無勝算的國際戰局下,日本鬼子是一種什麼狀態。

日本二戰時全國處於戰爭狂熱高燒狀態,“一人出征,全家光榮”,從為侵略他國參軍那一刻起,就開始了價值觀的扭曲。

到了軍隊,新兵一律遭受殘忍虐待,不分來由的暴打,目的就是把你的人性扭曲,復仇的情緒爆滿,好讓你上了戰場變成殺人機器,不分青紅皂白地大肆殺戮。

(中國影視劇中的鬼子)(中國影視劇中的鬼子)

真正把人變成殺人魔鬼的是日本的軍隊“聖經”——《軍人敕諭》,它在1882年由明治天皇頒布,由軍國主義“始祖”山縣有朋等編寫,宣揚忠禮勇信等封建武德。

其中的名言是:“朕以汝等為股肱,汝等以朕為首腦。”“得此榮譽者重於泰山,肉身之死則輕於鴻毛。”

美國人寫的《菊與刀》中分析,日本武士是以自我犧牲而獲得聲望的。而長期的軍國主義灌輸,讓日本士兵認為,被俘是他們的恥辱,也是他們家庭的恥辱,所以寧死不降。如果沒有戰死沙場,那么剖腹自殺是彌補失敗、獲得榮譽的唯一方法。

(電視劇中的鬼子)(電視劇中的鬼子)

1989年,日本戰敗40周年之際,日本《朝日新聞》刊登了一批反思軍國主義戰爭危害的文章。

其中說到,那時,“所有古代日本武士道的榮譽,全被調用出來,服務於一部巨大的、舉國一致的宣傳機器。當這些日本士兵開始行動後,就像一隻注滿了情緒的壓力鍋,所有遭遇過的兇殘傷害,都向敵人發泄,正是這一點造成了日本軍人施加於戰俘的暴行。”

相關知识

熱門知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