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傳統戲曲中角色行當。武生的一種。同長靠武生相對。穿短衣褲,用短兵器,要求身手矯健敏捷,內行的說法是要漂,率,脆,看起來乾淨利索,打起來漂亮,不拖泥帶水。
分類
按照所穿服裝來看,短打武生可以分為戴硬羅帽(穿抱衣抱褲或箭衣),戴軟羅帽(穿抱衣抱褲,快衣快褲或箭衣),戴扎巾(穿箭衣)等幾種。代表劇目
如《惡虎村》、《駱馬湖》、《連環套》等劇中的黃天霸,都戴硬羅帽。如《打店》、《打虎》、《獅子樓》等劇中的武松,《三岔口》的任堂惠,《四傑村》的余千;《夜奔》的林沖,《武文華》中的萬君兆等,都是戴軟羅帽的短打武生,還有戴扎巾,穿箭衣的戲,如《一箭仇》的史文恭,《獨木關》的薛禮等,這類角色介乎長靠與短打之間,看武功,重工架,還重表演和唱、念。代表人物
張雲溪
男,1919年生於上海,195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京劇武生演員。張雲溪為張德俊之次子,工武生,曾藝名“小張德俊”。幼承家學,張雲溪6歲隨叔父張德武(武旦張美娟之父)練習武功,7歲在台北新舞台初次登台,用藝名"小張德俊"串演《八蜡廟》的賀仁傑,8歲在連台本戲《慈雲太子》中演慈雲,在《白水灘》中飾演十一郎等,成為台灣觀眾喜愛的童伶。12歲北上深造,在天津投師學習老生和武生劇目。他的《珠簾寨》、《捉放曹》、《上天台》等文戲和《八大錘》、《白水灘》、《兩將軍》等武戲在天津很受歡迎。此期間還與章遏雲、吳鐵庵、胡碧蘭等先後在津同台。後受業於陳秀華、姚喜成、李蘭亭等名師習老生和武生。童年嗓子甚佳,曾主演過《珠簾寨》、《四郎探母》、《捉放曹》、《擊鼓罵曹》等。武生戲《惡虎村》、《乾元山》、《八大錘》、《雅觀樓》、《武文華》、《英雄義》、《鳳凰嶺》、《兩將軍》等為常演劇目。14歲時,在《雁門關》中飾岳勝,受到尚小雲青睞。遂進北京,加入尚小雲的重慶社應三牌武生。在該班社曾與尚小雲演出《金水橋》、《峨眉劍》、《青城十九俠》等戲。此期間得丁永利、遲月亭等傳其《挑滑車》、《長坂坡》、《蜈蚣嶺》、《林沖夜奔》、《蔡家莊》、《連環套》等劇。變聲後更加勤學苦練,精研武生技藝,善以武術融入劇藝之中。19歲隨言菊朋去關東演出,蜚聲東北。他博採南北和關東各家之長,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風格,其表演和武打注重傳情,特別在短打武生方面有較為突出的成就。後又與言菊朋合作多年,掛頭牌演短打武生。曾與唐韻笙、周信芳、蓋叫天、林樹森、趙如泉等同台演出。1948年在京與張春華合組雲華社,自此二張長期合作。1950年參加中國戲曲研究院京劇實驗工作團(中國京劇院前身),扮演新本《三岔口》之任堂惠,《三打祝家莊》之石秀,《獵虎記》之解珍,《三座山》之雲登,《三盜令》之燕青,《金田風雷》之楊秀清,《鳳凰二喬》之孫策等,塑造了新的藝術形象。1982年後從事教戲、編導工作,在《武林志》電影中扮演的神掌李。1951年隨中國藝術團赴柏林參加第三屆世界青年與學生聯歡節,張雲溪與張春華、張世桐、謝銳青、梁九榮五位演員演出了《三岔口》、《武松打店》、《水簾洞》、《紅桃山》四出武戲,精湛的表演征服了外國觀眾,為藝術團的舞蹈隊贏得集體一等獎。隨之赴波蘭、匈牙利、羅馬尼亞、蘇聯等九國訪問演出,轟動世界。1955年在羅馬尼亞舉行的第五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上演出《獵虎記》,榮獲金質獎章。後又多次出訪朝鮮、法國、英國、義大利、阿根廷、智利、巴西、烏拉圭等國演出,備受讚譽。張雲溪先生對短打武生技藝的豐富與發展有特殊的貢獻。張雲溪先生創作的劇目里的人物形象既生動又新穎,從人物出發,妙用程式,開打套路別具一格,創新意識極其強烈,給後人留下了一批極具時代感的經典劇目,是新一代京劇人應該繼承與發揚的,它對京劇的振興與發展具有啟迪意義。
王大興
男,1986年出生,漢族,1995年考入吉林省戲曲學校,在校期間主攻文丑,師從慈金良基功老師馬雲龍。1998年畢業在吉林省京劇院工作,演出劇目有《女起解》、《拾玉鐲》、《雙下山》、《吊金龜》、《小放牛》、《豆汁記》、《鐵弓緣》、《望江亭》、《打魚殺家》、《烏盆記》、《活捉三郎》等。1999年赴東歐四國演出克羅埃西亞、匈牙利、立陶宛、白俄羅斯,演出劇目《下山》。2001年參加CCTV哈藥六杯全國青年京劇電視大賽獲得螢屏獎劇目《活捉三郎》。2004年10月在瀋陽參加空中劇院東北行武戲擂台劇目《鬧龍宮》劇中扮演龜帥。2006年1月有幸參加空中劇院現場直播五五《鐵公雞》劇中扮演張嘉祥。2006年3月進入天津京劇院實驗團工武生,師從張派傳人張幼麟、閆邦建老師學戲,常演劇目:《白水灘》,《血濺鴛鴦樓》《武松打店》《獅子樓》《戰馬超》《三岔口》《四傑村》《鬧天宮》等。2006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暨第三屆部長級會議演出。2007年空中劇院轉播《漢明記》劇中扮演馬童。2007年空中劇院轉播研究生十周年武戲匯演《八仙過海》劇中扮演蘭采荷。2007年國家大劇院《新年戲曲晚會》演出錄製。2007年紀念張世麟先生誕辰九十周年演出《飛雲浦》一折。2007年中央政協晚會演出《白水灘》一折。2007年央視舉辦武戲擂台賽《白水灘》一折,獲得團體榮譽獎。2008年獲得第六屆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武生組金獎。說起王大興的人生拐點,有兩個愛好是不能不提的:一是打鼓,另一個就是翻跟頭——前者險些讓他變成了一個搖滾青年;後者則讓他最終走上了武生這條路。上世紀90年代後期是搖滾樂的“黃金時代”,那時玩兒搖滾,尤其是重金屬和死亡搖滾,絕對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上戲校的時候,班裡不少同學都喜歡搖滾樂,年紀最小的大興也是在這個時候迷上了打鼓。1998年戲校畢業,大興留在京劇院繼續工作——當時的工作相對輕鬆,上午練完功,剩下的時間大興幾乎都留給了練鼓和聽搖滾樂。雖說京劇和搖滾風馬牛不相及,但這兩樣東西卻在王大興的身上“相安無事”——上午是練功、吊嗓子,下午就在排練室打鼓、排曲。那時的大興根本看不出是個京劇演員(就像現在也看不出他曾經是個搖滾青年)——染著頭髮、扎著耳洞,還喜歡帶飾品。儘管當時的王大興即便在見怪不怪的“80後”中間也算得上前衛,但骨子裡他還是更喜歡有底蘊的東西:喜歡京劇,勤奮練功;在搖滾樂中,他更關注技術層面的知識,而非人云亦云地盲目跟風崇拜。
京劇行當知識介紹
京劇行當的劃分,除依據人物的自然屬性(性別、年齡)和社會屬性(身份、職業)外,更主要的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徵和創作者對人物的褒貶態度不同而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