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姓名:張雲溪
性別:男
出生年月:1919-1999.11.17
國籍:中國
家庭成員:父張德俊是頗負盛名的南派京劇武生,以短打武戲飲譽滬上。張雲溪娶武生遲景昆(春明)之次女、老生遲世恭之姐遲淑媛為妻,與劉宗楊、袁世海為聯襟。生有五子二女,長子張啟明原工武生後改醫生;次子張啟正工文武丑;三子張啟忠工武生,妻為徐元珊之女徐佩玲,工旦行;四子張啟善工武生,妻鄭美琪,現於北京人民劇場工作;五子張啟全未從藝,現為方莊能仁居分號飯店經理;長女張予慧,為陝西省京劇院旦角演員;小女張予懿,為舞蹈演員,愛人李富榮現於國家體委工作。
人物經歷
成長經歷
張雲溪1919年生,京劇演員,工武生。上海人。父張德俊是頗負盛名的南派京劇武生,以短打武戲飲譽滬上。張雲溪6歲隨叔父張德武(武旦張美娟之父)練習武功,7歲在台北新舞台初次登台,用藝名“小張德俊”串演《八蜡廟》的賀仁傑,8歲在連台本戲《慈雲太子》中演慈雲,成為台灣觀眾喜愛的童伶。12歲北上深造,在天津投師學習老生和武生劇目。他的《珠簾寨》、《捉放曹》、《上天台》等文戲和《八大錘》、《白水灘》、《兩將軍》等武戲在天津很受歡迎。此期間還與章遏雲、吳鐵庵、胡碧蘭等先後在津同台。14歲進北京,加入尚小雲的重慶社擔任三牌武生。變聲後更加勤學苦練,精研武生技藝,善以武術融入劇藝之中。19歲隨言菊朋去關東演出,蜚聲東北。他博採南北和關東各家之長,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風格,其表演和武打注重傳情,特別在短打武生方面有較為突出的成就。重返北京後,曾挑班演出。1949年後,參加中國京劇院,扮演新本《三岔口》之任堂惠,《三打祝家莊》之石秀,《獵虎記》之解珍,《三座山》之雲登,《三盜令》之燕青,《金田風雷》之楊秀清,《鳳凰二喬》之孫策等,塑造了新的藝術形象。1951年後,張雲溪曾隨團到蘇聯、波蘭、民主德國、朝鮮及西歐、南美等各國演出。1982年後從事教戲、編導工作,他改編和導演的戲有《朱仙鎮》、《大破銅網陣》、《美人魚》、《東方夫人》、《霸王與虞姬》等。
喜愛書法
幼時喜愛書法,其字嚴謹、穩實,深入傳統,尤以楷書見長。楷書從歐出,再習顏、柳、趙、後滲魏碑,廣引博覽而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他的書法雅俗共賞,其用筆澀枯、清俊、豪放樸重、結體疏密有致,古拙舒合,一寓筆端正所謂囊萬殊而載成一相。知名度較高,但被其京劇武生所掩。
主要親屬
父張德俊是頗負盛名的南派京劇武生,以短打武戲飲譽滬上。張雲溪娶武生遲景昆(春明)之次女、老生遲世恭之姐遲淑媛為妻,與劉宗楊、袁世海為聯襟。生有五子二女,長子張啟明原工武生後改醫生;次子張啟正工文武丑;三子張啟忠工武生,妻為徐元珊之女徐佩玲,工旦行;四子張啟善工武生,妻鄭美琪,現於北京人民劇場工作;五子張啟全未從藝,現為方莊能仁居分號飯店經理;長女張予慧,為陝西省京劇院旦角演員;小女張予懿,為舞蹈演員,愛人李富榮現於國家體委工作。
藝術生涯
藝術經歷
幼承家學,張雲溪6歲隨叔父張德武(武旦張美娟之父)練習武功,7歲在台北新舞台初次登台,用藝名"小張德俊"串演《八蜡廟》的賀仁傑,8歲在連台本戲《慈雲太子》中演慈雲,在《白水灘》中飾演十一郎等,成為台灣觀眾喜愛的童伶。12歲北上深造,在天津投師學習老生和武生劇目。他的《珠簾寨》、《捉放曹》、《上天台》等文戲和《八大錘》、《白水灘》、《兩將軍》等武戲在天津很受歡迎。此期間還與章遏雲、吳鐵庵、胡碧蘭等先後在津同台。後受業於陳秀華、姚喜成、李蘭亭等名師習老生和武生。童年嗓子甚佳,曾主演過《珠簾寨》、《四郎探母》、《捉放曹》、《擊鼓罵曹》等。武生戲《惡虎村》、《乾元山》、《八大錘》、《雅觀樓》、《武文華》、《英雄義》、《鳳凰嶺》、《兩將軍》等為常演劇目。
14歲時,在《雁門關》中飾岳勝,受到尚小雲青睞。遂進北京,加入尚小雲的重慶社應三牌武生。在該班社曾與尚小雲演出《金水橋》、《峨眉劍》、《青城十九俠》等戲。此期間得丁永利、遲月亭等傳其《挑滑車》、《長坂坡》、《蜈蚣嶺》、《林沖夜奔》、《蔡家莊》、《連環套》等劇。變聲後更加勤學苦練,精研武生技藝,善以武術融入劇藝之中。19歲隨言菊朋去關東演出,蜚聲東北。他博採南北和關東各家之長,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風格,其表演和武打注重傳情,特別在短打武生方面有較為突出的成就。後又與言菊朋合作多年,掛頭牌演短打武生。曾與唐韻笙、周信芳、蓋叫天、林樹森、趙如泉等同台演出。1948年在京與張春華合組雲華社,自此二張長期合作。1950年參加中國戲曲研究院京劇實驗工作團(中國京劇院前身),扮演新本《三岔口》之任堂惠,《三打祝家莊》之石秀,《獵虎記》之解珍,《三座山》之雲登,《三盜令》之燕青,《金田風雷》之楊秀清,《鳳凰二喬》之孫策等,塑造了新的藝術形象。1982年後從事教戲、編導工作,在《武林志》電影中扮演的神掌李。
精湛演技
張雲溪在《三岔口》一劇中的奇絕藝技,將在張春華的篇章中有所介紹,這裡就介紹他在《四傑村》中飾余千的精湛演技。在這齣戲裡他驚人的絕活兒豐富多彩,並且每演至精彩處必定效果轟動。如余千出場後當台詞念到“余千前往”時,他運用自己拿手技巧“彈踢大帶”,隨之右手抄住再向前進,動作別致、乾淨、熟練、利落,利落,觀眾的喝彩聲必定開始響起;到“響邊”時,他斜線向前跨右腿,踢左腿,通過“立體雲手”配合“挫步”、“墊步”,左腿斜上向踢,隨著鑼鼓,僅小腿回收,一個脆、率的“金雞獨立”亮相,掌聲必定像霹靂般響徹全場;中間他在台口換式時一個輕快、優美、落地無聲的“鏇子”,緊接一個又高又響的“飛腳”從武丑身上飛躍而過;下場前又是一組腰腿技巧,先是搬“朝天蹬”,撒手後,左腿仍緊貼左耳高抬不動,然後變仰身“射雁”,繼變俯身“探海”,再變擰身“望月”,最後亮相收式又是一個漂亮的斜踢大帶……第三場“過浮橋”,出場時是“飛天十響”,下場時以一組串“飛腳”連串“掃腿”,掛“鏇子”單腿落地,連續快速鏇轉的技巧出奇制勝;第四場又以五十個輕快出眾的“鏇子”勝出;“越牆而過”時他一個“飛腳”越過兩張並排的桌子。隨著張雲溪一次次空前罕見的藝技,必有一陣陣雷鳴般的效果,到最後這強烈的效果必會連成一片,經久不息。
藝術交流
1951年隨中國藝術團赴柏林參加第三屆世界青年與學生聯歡節,張雲溪與張春華、張世桐、謝銳青、梁九榮五位演員演出了《三岔口》、《武松打店》、《水簾洞》、《紅桃山》四出武戲,精湛的表演征服了外國觀眾,為藝術團的舞蹈隊贏得集體一等獎。隨之赴波蘭、匈牙利、羅馬尼亞、蘇聯等九國訪問演出,轟動世界。1955年在羅馬尼亞舉行的第五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上演出《獵虎記》,榮獲金質獎章。後又多次出訪朝鮮、法國、英國、義大利、阿根廷、智利、巴西、烏拉圭等國演出,備受讚譽。
拜師經歷
張雲溪家學淵源,又拜多位名師,並得親授真傳。他的老師有陳秀華、鮑吉祥、姚喜成、丁永利、李蘭亭、蓋叫天等。他學的廣,會的多,戲路寬,武功功底深厚,身段漂亮、邊式、利落,在表演中善於結合人物,化用程式,開打套子各具新意,極少雷同,他成為名家後以短打武生戲縱橫藝壇,對京劇短打武生技藝的豐富和發展有巨大的貢獻。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張雲溪第七次來到上海演出,這一次也是他告別舞台的最後一次演出。十二月二日,舞台下座無虛席,舞台上是與他同甘共苦合作長達四十年之久的老夥伴張春華,陪他演出最後一場《三岔口》。這場演出的藝術質量達到了少有的高度,當然觀眾們熱烈的情緒也達到了少有的熾烈。張雲溪擅演的戲有《三岔口》、《武松打虎》、《四傑村》、《八大錘》、《金錢豹》等等。
任職情況
他曾任中國京劇院藝委會副主任、二團團長等職。
代表作品
主要劇目
擅演劇目《三岔口》、《四傑村》、《武松打虎》、《獵虎記》、《三盜令》、《五鼠鬧東京》、《十一郎》、《高亮趕水》、《鳳凰二喬》等。1976年北京電影製片廠將張雲溪、張春華、王平等演出的《三岔口》,拍攝為彩色戲曲影片;由陳懷愷導演。他改編和導演的戲有《朱仙鎮》、《大破銅網陣》、《美人魚》、《東方夫人》、《霸王與虞姬》等。
出版著作
張雲溪著有《藝苑秋實》一書,由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
活動年表
1933年12月20日,農曆癸酉年十一月初四日:新漢口大舞台開台,年僅14歲的張雲溪也參加了演出,受到觀眾重視和好評。
1936年3月26日,農曆丙子年三月初四日:漢口光明大戲院開台,尚小雲登台,配角黃楚寶、張雲溪、袁世海、閻世善、慈瑞泉等。4月18日演完。
1938年5月,農曆戊寅年:言菊朋與張雲溪合作演於大連並巡演東北各地。
1946年11月,農曆丙戌年,月底:李少春二次赴武漢演出。
1946年11月1日,農曆丙戌年十月初八日:漢口大舞台1946年11月1日演出。演出劇目:《搖錢樹》(張美娟)、《石秀與潘巧雲》(戴綺霞,張雲溪,王玉讓)。
1946年11月2日,農曆丙戌年十月初九日:漢口大舞台1946年11月2日演出。演出劇目:《盜御馬》帶《盜雙鉤》(張雲溪、戴綺霞分飾黃天霸,王玉讓)。
1954年4月,農曆甲午年:中國京劇院二團首演《獵虎記》。中國京劇院二團在京上演新編歷史故事劇《獵虎記》,范鈞宏編劇,雲燕銘、張雲溪、張春華、葉盛長、沈金啟、趙炳嘯等主演。
1955年1月10日,農曆甲午年十二月十七日:中國京劇院成立。中國京劇院在北京成立。文化部決定:中國京劇院是京劇改革的示範性劇院。院長梅蘭芳,副院長馬少波,總導演阿甲;第一團團長葉盛蘭,副團長葉盛章;第二團團長張雲溪,副團長夏虎臣;第三團團長李少春,副團長袁世海、李和曾。
1956年8月1日,農曆丙申年六月廿五日:中國藝術代表團1956年出訪智利、阿根廷、烏拉圭、巴西。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組織了一個有近百人的中國藝術代表團,離開北京出訪南美智利、阿根廷、烏拉圭、巴西四國。藝術團的成員多數是在國內享有聲譽的藝術家。藝術團成員中,京劇界有李少春、袁世海、杜近芳、張雲溪、張春華、雲燕銘、李宗義、王鳴仲、吳鳴申等,1956年12月中國藝術代表團結束對南美四國的訪問回到北京。
1962年3月,農曆壬寅年:張君秋、高盛麟“走馬換將。”
1963年9月30日,農曆癸卯年八月十三日:中國京劇院二團1963年赴滬演出。中國京劇院二團在中國大戲院公演,主要演員有李和曾、張雲溪、張春華、江新蓉、高玉倩等。
1982年11月3日,農曆壬戌年九月十八日:中國京劇院二團1982年赴滬演出。中國京劇院二團赴滬演出,在勞動劇場公演。主要演員有李和曾、張雲溪、李世濟、張春華、景榮慶、高玉倩。張雲溪舉行告別舞台演出,與張春華合演《三岔口》。
1995年7月16日,農曆乙亥年六月十九日:北京市首屆“燕京杯”少兒京昆大賽開賽。7月16至23日,北京市首屆“燕京杯”少兒京昆大賽在東城文化館開賽。評審:張雲溪、吳素秋、李慧芳、景榮慶、李鳴盛、李玉芙、陳志清、趙葆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