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堂

李惠堂

李惠堂(1905~1979),字光梁,號魯衛,中國著名足球運動員。1905年9月18日出生於香港,祖籍為廣東省梅州五華縣的粵籍客家人。從17歲開始足球生涯,活躍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亞洲足壇,1928年被亞洲足協評為“亞洲球王”,1976年8月13日,聯邦德國《環球足球雜誌》組織世界球王評比活動,李惠堂同來自巴西的貝利、英國的馬修斯、阿根廷的斯蒂法諾、匈牙利的普斯卡什一起被評為“世界五大球王”。他不但是戰前罕見的中國職業足球運動員,也是當時公認的中國足球第一人。並帶領港滬兩地足球精英,稱霸於第六、七、八、九、第十屆的遠東運動會。1979年7月4日,李惠堂因病逝世,享年74歲。據統計他在各項足球比賽中,共射進1860個球,與巴西的里登雷克、德國球星賓德、球王貝利以及獨狼羅馬里奧是迄今世界上進球逾千個的五大巨星。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李惠堂:字光梁,號魯衛,1905年出生於香港。上世紀早期他馳騁足壇的20多年中,曾先後領銜中國隊參加1936年柏林奧運會、遠東運動會、出訪東南亞、歐洲和大洋洲的多個國家和地區,曾被德國媒體評為和貝利、普斯卡什齊名的“世界五大球王”,他一生共射進近2000個球,獲得了50多個榮譽稱號、100多枚獎章和120多座獎盃,在那個動盪的年代用自己的雙腳譜寫了一個個傳奇。

其父為香港建築商人,原籍五華縣錫坑鎮老樓村。李惠堂5歲時由港返鄉就讀私塾,10歲時回港從師習國文,1921年畢業於皇仁書院。

李惠堂從小就酷愛足球活動。在返鄉讀書的課餘時間裡,他以家門前寬闊的草坪作球場,呼朋引伴苦練足球技藝。5年後,他回到香港,繼續刻苦訓練,並常常請教球壇先輩,技藝大進。在1922年香港“夏令營杯”賽中,17歲的李惠堂展現了嫻熟的足球技巧,賽後即被吸收為南華體育會甲級隊足球運動員。
1923年,李惠堂作為南華隊主力前鋒隨隊遠征澳大利亞。賽前,澳首都墨爾本報紙刊載中澳球賽訊息外,竟附登1幅形容枯槁,骨瘦如柴的中國球員漫畫,題曰:《中國隊登場之前瞻》,以藐視和污辱中國隊,李惠堂十分氣憤,誓要爭口氣。次日兩國球隊交鋒,南華隊一舉擊敗澳隊,轟動一時,澳政府向李惠堂頒贈1枚金質獎章,大長了中國人的志氣。這次訪澳球賽10多場,每次進球都有李惠堂的功勞。訪澳回港,名噪一時。自此之後,李惠堂在國際國內足壇屢建奇功,名揚海內外。
1925年秋,李惠堂赴上海加盟樂群足球隊,擊敗高麗隊並在市錦標賽中奪冠。1926年,上海舉辦萬國足球錦標賽,以李惠堂任隊長的中華足球隊,戰勝了葡萄牙、蘇格蘭兩個強隊,創造了華人足球隊連續擊敗外國足球隊的紀錄。同年夏,李惠堂發動在滬粵人組建樂華足球隊,並任該隊董事長和隊長,成為當時上海乃至全國實力最強的足球隊。在全國聯賽中,樂華隊獲冠軍。在“史考托”杯賽中,樂華隊以4:1擊敗蟬聯九屆冠軍的外國臘克斯隊。1927年,樂華隊戰勝各國勁旅組成的西聯隊,獲西聯甲級第3個冠軍。是年,他受聘為上海復旦大學體育系主任,培養出一批後起之秀,把上海足球運動推向高潮。1929年,李惠堂加盟的上海隊,獲全運會足球冠軍。李惠堂嫻熟精粹的運球技巧和神乎其神的妙射絕技,使上海觀眾為之傾倒折服,每次出賽,球場均座無虛席,到處流傳“看戲要看梅蘭芳,看球要看李惠堂”佳話,一時間,李惠堂的英名傳遍了大江南北。
1930年,李惠堂從上海回到香港任南華足球隊隊長,帶隊頻繁出賽,所戰皆捷,連續數年為全港甲組足球賽冠軍杯得主,並在第六屆全運會足球賽中獲得冠軍。1934年,第十屆遠東運動會在菲律賓舉行,李惠堂擔任中國足球隊隊長。中國足球隊和日本足球隊進入決賽。決賽空前激烈,在全場比賽即將結束時,比分依然是3:3。這時,中國隊獲得罰點球的機會,由李惠堂操刀,一鵠中的!中國足球隊由此獲得冠軍。
1941年香港淪陷後,李惠堂拒絕日本和汪偽政權要他踢球和任職的邀請,隻身化裝逃出虎口,返回原籍五華。先後在錫坑、安流、河口、橫陂、華城獻技傳經。並率五華、航建足球隊2次訪問梅州各地。後出任閩粵贛邊區總司令部上校參議,兼興寧公路站站長,仍組織“老柴足球隊”,推動足球運動。此後,赴韶關組建航建足球隊,前往桂林、重慶、成都等地。為慰問抗日傷員,救濟難民,舉行義賽100多場次。1944年,任青年軍少校體育總教練。日本投降後,由原籍去港,仍效力於南華足球隊。1947年中秋,他率領華強隊與西聯隊賽,仍擔任中鋒,以4:2取勝。1948年,被任命為中國足球教練,率隊參加14屆奧運會,沿途比賽36場,勝26場。回港後創立華人足球裁判委員會,他連任6屆主席。1954年,在港擔任教練,率領港隊在二屆亞運會奪得冠軍。1960年還率港隊參加17屆奧運會,港隊打進決賽圈。晚年,他退出足壇後,主要精力轉向從事筆耕,總結畢生經驗、感受及報刊體育評論工作。
李惠堂縱橫馳騁綠茵25年,足跡遍及亞洲、歐洲、澳洲,曾代表國家隊4次參加遠東足球運動會,獲足球冠軍,2次率隊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並先後率樂華、南華足球隊多次訪問東南亞各國,戰績顯赫。在1923~1947年的25年中,李惠堂進球近1860個,獲國內、國際各種獎章近百個、獎盃120多個。獲英國足球總會教練文憑,歷任亞洲足協秘書、副會長、國際足球總會副會長等職銜。1976年,在聯邦德國一家權威性足球雜誌組織的評選活動中,李惠堂同貝利(巴西)、馬修斯(英格蘭)、斯蒂法諾(西班牙)、普斯卡士(匈牙利)齊名,被評為“世界五大球王”。李惠堂業餘勤於著述,有《足球技術》、《球圃菜根集》、《足球裁判》、《魯衛吟草》等著作傳世。
1979年7月7日,病逝於香港,終年74歲。

人生經歷

李惠堂李惠堂

李惠堂4歲那年,隨母 親回到家鄉居住。在那裡,這個天性喜愛足球的孩子,把家門口的狗洞當成了練習射門的目標。由於家境貧寒,買不起足球,他只好用柚子當球光著腳丫子苦練,上學和放學回家的路上都盤球走路,這不僅磨練了他的意志而且提高了帶球技術。經過幾年的鍛鍊,他的身體日見壯實,球技過人。10歲左右,李惠堂回到香港。1921年考入足球運動比較普及的皇仁書院,接受了比較系統的足球訓練。李惠堂球風正派,腳下功夫深。一次,他在與英國海軍球隊比賽時,球剛過中線,就拔腳怒射,球竟穿過好幾個英國選手的人叢像精確制導的一人從後場盤球,接連晃過四五個前來阻截的對手,一直把球帶到對方禁區,從容起腳,把球攻入門裡。這種球藝堪與馬休斯、貝利和馬拉多納相媲美。1976年聯邦德國一家權威性的足球雜誌曾組織過一次評選活動,將中國的李惠堂與巴西的貝利、英格蘭的馬修斯、西班牙的斯蒂法諾和匈牙利的普斯卡什並列評為“世界五大球王”。

職業經歷

1922年,年僅17歲的李惠堂被選入香港最有名氣的足球勁旅--南華隊,出任主力前鋒。他身高1.82米,速度快,動作敏捷,控球技術尤為出色。球在他的腳下,對方兩三個人圍上去也難以搶走。他的射門技術更是令人叫絕,不管什麼位置、什麼角度,他都能左右開弓,球出如矢,力拔千鈞。他的倒地臥射更是一大絕招。1922年夏天,李惠堂代表南華隊參加香港甲級足球聯賽,出任左內鋒,因其球藝嫻熟刁鑽,出神入化,常有驚人之舉,香港球迷稱之為"球怪"。

1923年5月,李惠堂第一次代表中國足球隊參加日本大阪舉行的第六屆遠東運動會,中國隊獲冠軍。18歲的李惠堂在4場比賽中初露鋒芒,名聲大振。從此開始了他獻身足球的光榮生涯。 同年8月,李惠堂隨南華遠征澳大利亞,與全澳冠軍新南威爾斯隊交鋒。開場僅5分鐘李惠堂就梅開二度,這場比賽他一人獨中三元。澳州當局專門授予他金質獎章。香港當地報刊以特大號標題,稱李惠堂為"球王",並有"萬人聲里叫球王,碧眼紫髯也頌揚"的詩句。

1925年,年輕的李惠堂懷著強烈的愛國熱忱,與自己青梅竹馬的鄰居廖月英從香港來到上海,決心要與外國球隊較量。李惠堂在上海期間,正值自己足球技藝的巔峰狀態,由於球藝出眾,22歲即被上海復旦大學足球隊聘為教練。隨後,又參加上海樂華足球隊,戰績顯赫。1926年,李惠堂率樂華足球隊參加上海舉行的"史考托杯"足球賽,以4∶1的懸殊比分大勝蟬聯9屆冠軍的英國獵克斯隊,首開上海華人足球隊擊敗外國球隊的記錄,使李惠堂在綠茵場上的威望大增。洗雪了"東亞病夫"的恥辱,為中華民族爭了光。

1927年,李惠堂所在的球隊如日中天,相繼榮獲西聯甲組聯賽、首屆高級杯賽和中聯甲組聯賽的冠軍,李惠堂成為大名鼎鼎的"一代球王"。同年,李惠堂率樂華隊在遠征東南亞國家中,屢建奇功,特別是率隊出戰菲律賓,戰績彪炳,載譽而歸。

足球明星

李惠堂李惠堂

20世紀20年代,在中國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看戲要看梅蘭芳,看球要看李惠堂。"在舊中國,一位足球明星能夠和京劇大師梅蘭芳的名字相提並論,確實超乎尋常。可見他以頑強的拼搏,高超的球藝,贏得了人們的尊敬與喜愛。

李惠堂為國家隊做出了突出的貢獻。1923年入選中國隊,分別於1923、1925、1930、1934年參加了第六屆、第七屆、第九屆和第十屆遠東運動會足球賽,4次都為中國隊奪得冠軍。李惠堂1931年返回香港,加入南華足球隊並擔任隊長。1931年,國際奧委會承認"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為國際奧委會會員,使我國體育健兒有機會與其他國家的足球運動員進行切磋、交流。

由於當時的國民黨政府財力困難,1936年為參加柏林奧運會足球賽,李惠堂和足球隊只能自籌資金,提前兩個多月出發,靠沿途比賽的門票收入作為參加奧運會的費用。李惠堂和隊友沿途進行了27場比賽,取得了23勝4平的戰績。他們省吃儉用,一路風塵趕到柏林,球員已疲憊不堪,到奧運會比賽時,以0比2負於英格蘭隊,首輪即遭淘汰。
1939年,李惠堂隨香港南華隊遠赴南洋,在和馬來西亞檳城聯隊的首戰中,南華隊以11∶0大勝。在這場比賽當中,35歲的李惠堂雄姿依舊,頻頻帶球過人開弓勁射,獨入7球。香港淪陷後,李惠堂不願做亡國奴,於1941年以借到澳門比賽之機,輾轉回到內地。他與家鄉人組建了五華足球隊。在家門口貼上了一幅對聯:"認認真真抗戰,隨隨便便過年。"

1942年,李惠堂到梅縣與強民隊對壘,結果以1∶3"禮讓"強民。第二年,李惠堂邀請香港甲組高手,以"航建隊"名義,與強民隊比賽。通過這兩次比賽,對"足球之鄉"梅縣的足球運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爾後,李惠堂到桂林組廣東足球隊,參加所謂四省"元首杯"足球賽。他先後在重慶成都自貢等地作表演賽和義賽,籌集款項,救濟戰孤、難民,支持抗日救國。

1947年,李惠堂已經45歲,他在香港參加埠際賽(滬港杯賽的前身),他射出的一個點球被撲中,這場比賽是他的"掛靴之戰"。

國際裁判

1948年李惠堂作為教練率中國足球隊參加第十四屆奧運會足球賽,同年獲國際足聯國際裁判證書,成為中國第一位獲得國際裁判資格的人。1954、1955年率中國台北隊奪得第二屆、第三屆亞運會足球賽冠軍。

1954年李惠堂當選為亞洲足球聯合會秘書長。1965年,他當選為國際足聯副主席,成為在國際足聯獲得最高職務的中國人。

1966年李惠堂擔任亞洲足球協會和世界足球協會的副會長,在世界足壇享有很高的威望。1976年在聯邦德國足球雜誌組織的評選活動中,他被評為世界五大球王之一。1979年7月李惠堂因病在香港去世,享年74歲。

愛國抗日

李惠堂李惠堂

球王李惠堂使中國人擺脫東亞病夫名,李惠堂拒絕為汪精衛效勞,多次足球義賽籌款抗日。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國內地戰火紛飛,整整一年又一個月 ,傷勢痊癒後的李惠堂重披戰袍,出現在香港賑濟內地災害的賽場上,雄風依舊。然而1941年12月25日,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淪陷。次年春天,汪精衛為慶祝偽滿建立十周年,特命外交部長褚民誼和宣傳部長林柏生聯名給李惠堂致電,擬派專機接李惠堂和南華足球隊到南京和滿洲各地巡迴表演,並留在南京主持體育政務。李惠堂聽了以後,他不願意為汪精衛效勞,反對他又不行,那就走為上策。
為了避開日本人和汪偽政權的追蹤,李惠堂決定率領南華隊去澳門訪問,藉此機會逃離香港,返回廣東老家。從澳門去廣東只需7個小時的車程,但因為天氣和船舶的緣故,一路周折不斷,李惠堂竟漂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才返回廣東五華錫坑老家。一路上多方朋友相助,在桂林時更是受到李濟深的款待,離桂途中,他寫了一首感懷詩,“世亂時虞歷萬難,今朝脫險向長安。桂林山水迎人笑,我正飄零意未寬。”回到家鄉後,他在田野鄉村過著簡樸的生活,並在家門口貼上了一幅對聯,“認認真真抗戰,隨隨便便過年。”在維持生計之餘,李惠堂依然沒有放棄他所熱愛的足球,回到家鄉後不久,他先後組織五華足球隊和航建足球隊,兩次訪問梅縣、興寧、韶關等地,到各地巡迴比賽,推動了山鄉體育運動的發展。1942年,回響宋慶齡慰問抗日傷病員,那時候黃河決堤,災民非常多,當時國民黨政府號召李惠堂舉辦足球義賽,義捐。韶關義賽之後就到了桂林、南寧、四川整個大後方,義賽打了138場。收入全部捐給救災,慰勞傷兵、孤兒等之用,更留下“海角歸來奔國難,名成獻藝賽頻頻”的詩句。

人物事跡

43歲李惠堂的“掛靴”告別賽仍勇猛異常,民國時期,足球運動是一種奢侈運動,不是平民百姓都能隨便參與的,當時球隊所有物品都要從外國進口,包括球衣、球襪,一雙好球鞋要幾十塊大洋,一個比賽足球要幾百銀元,而一場球的門票只賣幾毛錢,所以球員踢一場球只發兩毛錢車費。但是一家子一天的生活費也得一塊大洋,所以足球隊員踢球不能掙飯吃,就連球王李惠堂到了上海之後,也得先到靜安寺路華安保險公司兼職養家。回到家鄉之後,李惠堂也在五華糧倉做糧倉主任以及在公路處工作,才能解決一家人的生計問題,日本投降之後,李惠堂由原籍回到香港,還是效力於南華足球隊。抗戰勝利之後,李惠堂從內地返回香港,繼續效力母隊南華隊。1947年秋,李惠堂率南華足球隊到東南亞訪問,與泰國新加坡等國足球隊比賽十場,場場告捷。
回到香港後,李惠堂參加了香港對上海的一場足球比賽,已經43歲的他仍勇猛異常,接連攻入數球,結果以五比一戰勝上海隊,這場比賽也成了他“掛靴”的告別賽。從1923年18歲代表中國參加遠東運動會,到1947年作為隊長參加最後一場比賽,李惠堂在球場上度過了25年的時間。雖然14歲便走出校門,但是他不僅能用流暢的英語發表演講,也能用中文填詞做詩,後人更為敬重他的體育道德和愛國情操,李惠堂能腳踢足球,手著文章,朋友們打趣說他是手腳萬能的“怪傑”。1948年李惠堂赴英國羅佈雷受訓四個星期,獲得英國足球總教練的文憑,回香港後他創立了華人足球裁判會,蟬聯6屆主席。新中國成立之後,抗日名將賀龍做首任體育部長,寫信邀請李惠堂出任中國國家隊男足主教練,由於種種原因沒能成事。1951年香港麗的呼聲電台聘請李惠堂做顧問,兼體育節目播音評述員。美國之音電台請他當體育評論員,不久李惠堂當選亞洲足球協會副會長,又榮膺國際足聯副會長,這至今還是世界足壇上華人享有的最高榮譽。

足壇驕傲

李惠堂——故居李惠堂——故居

紀念李惠堂座談會在京舉行足壇名宿致最高敬意,紀念“球王”李惠堂座談會2008年4月8日在這裡舉行,年維泗、陳成達等中國足壇名宿紛紛向這位球技、人品、文化素養俱佳的傳奇人物致以很高的敬意,並對中國足球目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李惠堂不僅球技高超,在足球理論方面也很有建樹,著有《球圃菜根集》 、《雜果盤》、《足球裁判》等足球論著,在書法、詩歌等方面也很有造詣,另外他還擔任過國際足聯副主席等職務,上海民間曾流傳著“看戲要看梅蘭芳、看球要看李惠堂”的說法。原國家體委主任伍紹祖、中華文化交流基金會主席張偉超以及北京理工大學足球隊教練金志揚、中國女足前門將高紅等也出席了座談會。會上,伍紹祖、年維泗、陳成達等呼籲中國現在的球員們該從多方面向李惠堂學習,學習他的技術、道德品質、文化造詣以及愛國精神,同時呼籲有關方面要充分認識到青少年足球普及以及讓球員苦練技術的重要性,要把這些當成工作重點來抓。據記者了解,此次活動的組織方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還將陸續舉辦“迎奧運,紀念球王李惠堂”系列活動,以讓人們了解、紀念這一中國足球的驕傲。

人物評論

李惠堂——故居李惠堂——故居

中足流行懷舊一代球王李惠堂引發論壇“血案”,不知道什麼原因,已經逝世N年的一代球王李惠堂又成為中國足球論壇的熱點,大家對忘記還是懷念各執一詞,對李惠堂的功績也各有說法,爭論已經如火如荼,論壇里一時間全是關於李惠堂的看法。“看戲要看梅蘭芳,看球要看李惠堂。”這是三十年代在上海流傳的一句話。可想而知,在當時足球氛圍並不強烈的舊上海,李惠堂能與梅蘭芳的名號並駕齊驅,可見其足球技藝之高超,曾怎樣的激動過中國最早一批的球迷。1954年李惠堂當選為亞洲足球聯合會秘書長。1965年,他當選為國際足聯副主席,成為在國際足聯獲得最高職務的中國人。1976年在聯邦德國足球雜誌組織的評選活動中,他被評為世界五大球王之一。

這是一個現在中國球員連想都不敢想的高度,無論是不是和當初的環境有關,無論他的近2000個進球含金量是否有待商榷,可是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他並沒有辜負“亞洲球王”的稱號。
對於這樣一位富有神奇色彩的足球英雄,我們用文字是難以表達我們的敬意之情的.足球是個崇尚英雄主義的運動,因為有了英雄才讓足球更有魅力。稱之為英雄的人我們應該崇拜,他的精神我們應該傳頌.雖然這種精神已經被歷史封存,但不應該被後人遺忘。雖然後世之人對李惠堂的記憶已經模糊,但不應該閉口不提從而患上選擇性的失憶。

在足球場上比較球星們的人品、球品,無論是吸毒的馬拉多納還是球王李惠堂都已經載入足球史冊。我想說的是,當蹴鞠成為意淫和高俅們升官的助力。我們何不學習一下那些動機不良的羅馬大兵,全身心的玩一下現代足球,快樂的享受現代足球,而不是為之所累。而今,正值中國足球處於新低之時,我們更需要的是“把握現在”。歷史當然不能忘記,但一味浸淫歷史,那只能陷在歷史中不能自拔。至於喜歡高談歷史的人,你的現在是否值得闊論呢

提醒的結果是,忘記李惠堂的某些人倒是相當囂張堂而皇之,囂張的理由是,為什麼要記的李惠堂是誰。並且相對於中國足球來說,歷史是不需要有的。要著眼於現在這個草蛋的現實。我的第一個感覺總是,連李惠堂都不知道,丫的還寫個啥足球評論啊。

個人貢獻

李惠堂李惠堂

因在將近20年的賽球經歷中,於各項公開賽事進球超過2000球,1976年出版的西德足球雜誌,曾將李惠堂評選為20世紀的世界5位“球王”之一,與巴西貝利、英國史丹利·馬菲士、西班牙阿爾弗雷多·迪·斯蒂法諾及匈牙利普斯卡斯齊名。但因為他與台灣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關係相當密切,1950年代之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相關文獻,並無太多李惠堂的相關賽事報導或歷史記載。不過總的來說,於1979年去世於香港的他,不但普遍認為是1930年代中國足球風氣的帶領者,也是開啟中國大陸、香港、台灣,甚至亞洲足球運動的主要功臣之一。而這些貢獻也可從他所著《球圃菜根集》、《雜果盤》、《足球裁判》等相關書籍如見一斑。

主要著作

《足球經》
《球圃菜根集》
足球技術
《足球規則詮釋》
《雜果盤》
《香港足球五十年》
《足球登龍術》
《足球讀本》
《魯衛吟草》
《南遊散記》

足球戰績

第一屆(1913年馬尼拉)
成績:菲律賓2比1中國
名次:1.菲律賓、2.中國
第二屆(1915年上海)
成績:中國1比0菲律賓中國0比0菲律賓中國1比1菲律賓
名次:1.中國、2.菲律賓
第三屆(1917年東京)
成績:日本2比15菲律賓菲律賓0比3中國日本0比5中國
名次:1.中國、2.菲律賓、3.日本
第四屆(1919年馬尼拉)
成績:菲律賓0比2中國菲律賓2比1中國菲律賓1比2中國
名次:1.中國、2.菲律賓
第五屆(1921年上海)
成績:中國1比0菲律賓中國4比1日本菲律賓3比0日本
名次:1.中國、2.菲律賓、3.日本
第六屆(1923年大阪)
成績:中國3比0菲律賓中國5比1日本日本1比2菲律賓
名次:1.中國、2.菲律賓、3.日本
(註:本屆比賽中,19歲的球王李惠堂初露鋒芒。他除了第八屆遠征澳洲未出戰外,參加了第六、七、九、十等四屆遠東運動會足球賽。)
第七屆(1925年馬尼拉)
成績:菲律賓1比5中國日本0比2中國菲律賓4比0日本
名次:1.中國、2.菲律賓、3.日本
第八屆(1927年上海)
成績:中國5比1日本中國3比1菲律賓日本2比1菲律賓
名次:1.中國隊、2.日本、3.菲律賓
第九屆(1930年東京)
成績:日本3比3中國菲律賓0比5中國日本7比2菲律賓
名次:1.中國/日本(並列)、3.菲律賓
第十屆(1934年馬尼拉)
成績:中國2比0荷屬東印度群島(今印尼)中國2比0菲律賓中國4比3日本菲律賓3比2荷屬東印度群島日本1比7荷屬東印度群島菲律賓3比4日本
名次:1.中國、2.荷屬東印度群島/菲律賓隊/日本(並列)
(註:自本屆後,因菲、日未經中國同意,修改會章,引起異議,遠東運動會自此告終。)

軼事

足球理論

這裡就李惠堂的足球理論和創見簡單介紹幾點。
1、普及與提高。李惠堂在《球圃菜根集》中說:“提倡足球須從普及方面著想,不求畸形發展,假若中國驀然產生十一個出類拔萃的超級良才,縱橫捭闔,踢平四海五洲,如果事事未上軌道,也不見得馬上就可以富國強兵。”
2、足球技巧訓練。李惠堂認為足球技巧方面的訓練至關重要。
3、論足球基本功和實戰中場上位置安排。(李惠堂在《足球技術》一書中對此有詳盡敘述,他還將練習方法以圖解的方式加以說明,示範圖大部分都是李惠堂本人的示範動作。這是他半個世紀足球生涯的心血結晶。)
4、技術全面與單項的關係。李惠堂認為作為一個球員在場上除要具有各種基本技巧外,一定要把球控制在腳下服服帖帖的,並在適當時機將球傳至最佳落點,達不到這個水平,就沒有參加比賽的資格,他要求隊員就是這么嚴格。他常對心急貪功的球員提出單項練習的要求,強調足球技術不要“濫而不專”,否則一事無成。並勸導隊員對每一項技術要按部就班、由淺入深,專心練習。有相當造詣時方可轉學其他。李惠堂還詳細論述過場上用智與用力的關係、集體與個人的關係,以及士氣高低與勝負的關係等,限於篇幅這裡不介紹。但這些資料著作我都保存下來了,我希望中國足球人能運用他的寶貴經驗和理論去實踐,相信這對今天振興中國足球運動仍有非常現實的意義。

退役之後

43歲李惠堂的“掛靴”告別賽仍勇猛異常,民國時期,足球運動是一種奢侈運動,不是平民百姓都能隨便參與的,當時球隊所有物品都要從外國進口,包括球衣、球襪,一雙好球鞋要幾十塊大洋,一個比賽足球要幾百銀元,而一場球的門票只賣幾毛錢,所以球員踢一場球只發兩毛錢車費。但是一家子一天的生活費也得一塊大洋,所以足球隊員踢球不能掙飯吃,就連球王李惠堂到了上海之後,也得先到靜安寺路華安保險公司兼職養家。回到家鄉之後,李惠堂也在五華糧倉做糧倉主任以及在公路處工作,才能解決一家人的生計問題,日本投降之後,李惠堂由原籍回到香港,還是效力於南華足球隊。抗戰勝利之後,李惠堂從內地返回香港,繼續效力母隊南華隊。1947年秋,李惠堂率南華足球隊到東南亞訪問,與泰國、新加坡等國足球隊比賽十場,場場告捷。
回到香港後,李惠堂參加了香港對上海的一場足球比賽,已經43歲的他仍勇猛異常,接連攻入數球,結果以五比一戰勝上海隊,這場比賽也成了他“掛靴”的告別賽。從1923年18歲代表中國參加遠東運動會,到1947年作為隊長參加最後一場比賽,李惠堂在球場上度過了25年的時間。雖然14歲便走出校門,但是他不僅能用流暢的英語發表演講,也能用中文填詞做詩,後人更為敬重他的體育道德和愛國情操,李惠堂能腳踢足球,手著文章,朋友們打趣說他是手腳萬能的“怪傑”。1948年李惠堂赴英國羅布雷受訓四個星期,獲得英國足球總教練的文憑,回香港後他創立了華人足球裁判會,蟬聯6屆主席。新中國成立之後,抗日名將賀龍做首任體育部長,寫信邀請李惠堂出任中國國家隊男足主教練,由於種種原因沒能成事。1951年香港麗的呼聲電台聘請李惠堂做顧問,兼體育節目播音評述員。美國之音電台請他當體育評論員,不久李惠堂當選亞洲足球協會副會長,又榮膺國際足聯副會長,這至今還是世界足壇上華人享有的最高榮譽。

球王故居

李惠堂故居五華縣錫坑鎮老樓村四角樓,名為“聯慶樓”,是其父李浩如於光緒十八年(1892年)所建,現已成為五華推動旅遊與足球運動發展有機結合的一個富有特色的景點。故居為客家地區常見的“四點金”式建築,面寬五間、三進深四合院布局,左右各置一幢橫屋,四角分置四層炮樓,背後築一層圍屋,門前設曬穀坪、照牆、左右轉斗門和半月形水池。牆體用灰沙夯築,頂為懸山式木桁桷瓦頂。總占地面積約44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3590平方米。故居上、中、下廳檐柱均為八角梅花石柱,左右橫屋底屋檐柱為圓石柱二層為圓木柱。門窗框均用石制,正門、側門、轉斗門均有楷書題刻,上、中、下廳和左右橫屋所置屏風梁架等構件,均刻有獅、鳳、鰲魚、花草、人物故事等金木雕工藝品。故居中棟右廊房為李惠堂幼年時住房,右橫屋門側狗洞是李惠堂幼年時練射的“球門”。右橫屋第一間為李惠堂抗日戰爭時期回鄉組建足球隊時的住房。1994年9月,五華縣人民政府為方便人們緬懷球王,把球王故居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裡面辦有《球王李惠堂》小型展覽,每年均有不少華僑、港澳台同胞和社會各界人士前往參觀考察,緬懷球王的光輝業績。

中國足壇隕落的天才

中國足壇不缺少天才——但更多的天才只能象流星一樣從天空閃過,流下的那一抹痕跡一度讓球迷懷念良久,卻無法改變自己如同流星一般隕落的命運。這些天才的隕落有很多原因,由於大環境的惡化,由於自身的不自律,等等。歸根到底,還是中國足球的環境對於天才有一種超強的扼殺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