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燧

姚燧

姚燧(1238年~1313年),字端甫,號牧庵,河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 元朝文學家。官翰林學士承旨、集賢大學士。能文,與虞集並稱。所作碑誌甚多,大都為歌頌應酬之作。原有集,已散失,清人輯有《牧庵集》。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姚燧(1238—1313)字端甫,號牧庵,洛陽(今河南洛陽)人,祖籍營州柳城(今屬遼寧朝陽)。他的祖先在遼金兩代做過高官,伯父姚樞,金亡後仕蒙,後來加入忽必烈幕府,是元初著名的漢族儒臣。姚燧三歲那年父親姚格亡故,伯父姚樞收養了他,並對幼年的他非常關切,要求也十分嚴格。在為姚樞撰寫的碑文中,姚燧曾云:“燧三歲而孤,公卵翼之,不知其蒙暗,教督而急。”這引起了有“關西夫子”之稱的河南課稅所長官兼廉訪使楊奐的關注。楊奐卒前,將其次女許醮與姚燧。這一段時期,在姚樞指導下,他主要學習了《國小》、《四書》。

十三歲,姚燧在蘇門山(今河南輝縣市境內)認識了前來拜訪姚樞的元代大儒、著名理學家許衡。十八歲時,他在長安正式拜許衡為老師,學習理學。史稱許衡善教,“其言煦煦,雖與童子語,如恐傷之”,又能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姚燧從許衡那裡學到了很多知識,再加上他學習刻苦,長進很快。可以說在許衡等的影響下,姚燧前期主要以理學者的面目出現,這對他後來成長為一個文學家有較為明顯的影響。姚燧文學思想中的理學因素和許衡有很大關係,這也影響到他的創作。

二十四歲,姚燧“始取韓文讀之”,深為其古奧硬朗、雄剛昂仰的風格所吸引,這使他對當時文壇承襲金文,宗宋尚蘇而流於滑易骫骳的文風更加不滿,決心通過自己的實踐走出一條變革文風的路子來。

至元八年(1271),許衡因與權臣阿合馬不合,辭去中書左丞,轉任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開國子學,擇蒙古弟子以教。他奏召十二弟子為伴讀,分置各齋,為齋長。姚燧為其中一人,遂應徵至大都。十二年,姚燧被任命為秦王府文學,從此走上了仕途。此後的五年中,他隨元軍到地方去安輯人民,興辦學校,致力於撫平元宋戰爭遺留下來的創傷。這五年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五年三人蜀,十病九歸秦。”詩句中流露出無限懷念之情。至元十七年,姚燧除陝西漢中道提刑按察副使,對無罪誤人和連累關押在獄者,“皆縱釋之”,“人服其明決”。後三年,轉任山南湖北道按察副使,於次年按部澧州,賑災濟民,興利除弊,“孜孜如弗及”。仕途經歷使他看到當時官僚的腐敗黑暗,也使他認識到戰爭給社會造成的百業凋零、滿目瘡痍的巨大破壞,他深深體味到當時民眾所處的苦難境地。

至元二十三年(1286)夏,朝廷以翰林直學士徵召他。此後他又斷斷續續地任過大司農丞、翰林學士、江東廉訪使和江西行省參政,都以盡職盡責著稱。大德十一年(1307)冬,姚燧迎來了他一生中最大也是最後一次轉機:元廷仿漢征四皓故事起用姚燧為榮祿大夫、集賢大學士、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兼修國史,主修《成宗實錄》《武宗實錄》。久於文壇,又至此高位,使當時的文人對他的修史為文多推崇有加,奉之為文壇盟主。姚氏館內名人出入(如閻復、胡祗遹、尚野、吳澄、袁桷、鄧文原、元明善等),跟隨他學習古文的也雲集影從(如張養浩、貫雲石、孛術魯翀、李泂、謝端、李之紹、劉自謙等),真可謂是門庭若市,象笏滿床,國內域外都以求得姚燧文章作為榮耀。至大四年(1311),武宗、成宗《實錄》終於修成,進之後不久,姚燧得告南歸。皇慶二年(1313)九月十六日,卒於家中,享年七十六歲,元廷謚之曰文。

軼事典故

分沈王禮

被元朝封為瀋陽王的高麗忠宣王王璋父子,連姻帝室,用財貨結交朝臣,許多大臣都為之所動。至大年間,姚燧做了翰林學士承旨,名傾京師,當時的文人名宦多以求文為事,“其不得者,每為愧恥。”附庸風雅的瀋陽王父子於是也向姚燧求為詩文,並贈送財寶。姚燧鄙視當時朝臣的貪婪失志,也看不起瀋陽王父子唯事貨賂的行徑,沒有答應。這最終導致朝廷降旨,他才勉強作文應付。瀋陽王父子得文後十分高興,當即贈送幣帛、金玉、名畫,多至五十筐。姚燧平素非常喜愛蒐集古玩名畫,但是這次他卻立即將其分給了屬官、吏胥和侍從,留下金銀送給翰林院做費用,自己絲毫不取。有人不解,他說:“彼藩邦小國,唯以貨利為重,吾能輕之,使知大朝不以是為意。”充分反映了一個大國朝臣的器識和風度。後世修史者稱讚他“器識豪邁過人”。

暗批佛教

為了統治需要,蒙古貴族統治者對各種宗教採取兼容並蓄的優禮政策。元初,佛道二教都相當盛行。當時北方的寺院道觀鱗次櫛比,門派發展非常迅速,尤其是各個派系都出現了許多名聲遠播的大師。在這樣的社會環境裡,姚燧既負一世之名,自然免不了奉命為佛寺撰寫碑記,但是他卻往往在文中公開聲明自己是儒者,撰寫碑文實在是出於迫不得已:“燧學儒者,未嘗知為佛氏之言”,“燧性顓蒙,於周孔書,童而習之,白首不知其源,矧於佛書?未嘗一望其塗涯,豈敢妄為曰知?然以壓於儲皇之命,不敢禮辭,故惟即夫賜田以言。”自覺地與佛學劃清界限。不僅如此,他還藉此機會批評元代佛教泛濫、寺院林立、僧徒眾多的狀況,如《重建南泉山大慈化寺碑》、《儲宮賜龍興寺永業田記》等,表現出了過人的膽識和勇氣。終於,在他七十四歲那年發生了“磨平淮碑”事件。這一年,他奉元武宗之命撰寫了《崇恩福元寺碑》,文中有“祝髮與前聖往矣,於佛焉依”等語。當時的一些僧人認為“祝髮”是謾罵出家人,“焉”是疑問詞,表示否定,他們對這非常惱火,把它訴諸太后。這件事後來經李宗師等據理力爭才免於追究,但還是磨平碑文,轉由他人別撰。位至光顯而依舊個性耿直,剛烈不屈而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其不見容於朝是必然的。恐怕這也是他每每任職不久就辭職的原因之一。

贖身歌妓

作為一代文豪,與元代社會風尚相合,姚燧的性格又具有風流灑脫的一面。宴席之上,酒酣神爽,賦詩酬文,他都表現得頗為豪放灑脫,流露出風流疏宕的個性。受世俗放蕩風氣的影響,姚燧也時常出入秦樓楚館,有過一段狎妓生活。從今存資料看,與姚燧交往的大多是色藝雙全的名妓。《青樓集》里就載有他和閻復等人常於“能詩詞,善諧笑,名重京師”的樂妓張怡雲的海子家中小酌、彈飲的佚聞。而今存作品中,這方面的記載也有不少,詞〔浪淘沙〕《贈重陽奴》和散曲〔越調〕《憑闌人》等就是代表。姚燧身居高位,在與同僚們宴飲時,自然也不乏歌妓侑酒的場面。在一些詩詞中,他也寫到這一點,表現了他風流灑脫的個性。在與歌妓的交往中,姚燧同情她們,尊重她們,理解其不幸的處境,也為她們鳴不平。他在大都任翰林學士承旨時,偶於宴席中,遇到一位秀麗嫻雅的歌妓,微操南音。姚燧把她招到席前,問之再三,終於得知她是宋儒真德秀的後人,因父親官微祿薄無法償還公債而被賣入娼家,於是他派人請求丞相為之落籍。事後又把她以女兒的身份許配給他熟悉的一名史官。這件事在京師被人傳為盛事,嘉興縣闕為此曾賦詩三百餘言。《輟耕錄》以“玉堂嫁妓”為名完整地記載了此事。

人物評價

為政之暇,和古代的傳統文人一樣,姚燧也喜愛遊歷山水。在《別丁編修序》中,他說:“自歷荊憲至今,其間望舒二十四弦晦。居府者三之一,而水陸舟馬周曆乎澧峽、歸、鼎五州七縣者反居三之二焉。其於江山之清駛奇峭,人才之標特秀異,實若富於心中。”在《聖元寧國路總管府興造記》中,他又說:“燧思士生文軌混同之時,亦千載之曠遇,江山之形勝,風土之微惡,民俗之澆淳,必一就觀。”姚燧一生南北遷徙數次,足跡幾遍中國。今天可以考知的有長沙、武昌、龍興、九江、彭蠡、銅陵、湖口、岳陽、金陵、杭州、旌德、江州、會稽、吳城、揚州等地,其中武昌、龍興、吳城等地他都到過多次。秀麗多姿的山水風光和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不但擴大了他的視野,豐富了他的社會閱歷,也陶冶了他的情操和品格。在遊歷中,姚燧留下了大量的文學作品,也使他的散曲小令帶上了民間色彩。

姚燧出身名門,師從碩儒,這種環境再加上天性和才氣,使得他恃才放曠,頗為自傲,養成了豪邁耿直的個性。他推崇唐代“名滿天下,英風豪氣人莫能比”的大文學家、書法家李邕,《元史》記他“然頗恃才,輕視趙孟頫、元明善輩”。

主要成就

姚燧的作品相當豐富,其弟子劉致曾經將姚燧作品加以蒐集、整理,編成《牧庵文集》五十卷,詩詞文賦共689篇。當時的胡震亨曾頗費周折地四處搜尋,但是卻一無所獲。今存《牧庵集》三十六卷,系清代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較元刊本篇目為少。

姚燧詞有47闕,也成就不菲。〔石州慢〕(失題)和〔賀新郎〕(失題)是他詞風偏於豪放的代表。此外,他也有委婉別致的作品,如〔虞美人〕《玉梳贈內子》等。

在這裡著重要提的還有他的散曲。姚燧散曲今存小令29首,套曲1首。周德清《中原音韻》曾把他的〔普天樂〕《別友》作為“定格”之例,他在這方面的成就和影響由此可見一斑。姚燧散曲內容主要寫男女風情,風格以風流蘊藉為主,反映著他風流灑脫的個性。可以其一組〔越調〕《憑闌人》小令為代表,語言淺白,筆致流暢,富有情趣。最為人熟悉的小令莫過於〔越調〕《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還,不寄君衣君又寒。寄與不寄間,妾身千萬難。”

曲選

小 令

【中呂】滿庭芳 天風海濤,昔人曾此,酒聖詩豪。我到此閒登眺,日遠天高。山接水茫茫渺渺,水連天隱隱迢迢。供吟笑,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 帆收釣浦,煙籠淺沙,水滿平湖。晚來盡灘頭聚,笑語相呼。魚有剩和煙鏇煮,酒無多帶月須沽。盤中物,山餚野蔌,且盡葫蘆。

【中呂】普天樂 浙江秋,吳山夜,愁隨潮去,恨與山疊。塞雁來,芙蓉謝,冷雨青燈讀書舍,待離別怎忍離別?今宵醉也,明朝去也,寧奈些些!

【中呂】醉高歌 感懷 十年燕月歌聲,幾點吳霜鬢影。西風吹起鱸魚興,已在桑榆暮景。 榮枯枕上三更,傀儡場頭四並。人生幻化如泡影,那個臨危自省? 岸邊煙柳蒼蒼,江上寒波漾漾。陽關舊曲低低唱,只恐行人斷腸。 十年舊劍長吁,一曲琵琶暗許。月明江上別湓浦,愁聽蘭舟夜雨。

【中呂】陽春曲 墨磨北海烏龍角,筆蘸南山紫兔毫。花箋鋪展硯台高,詩氣豪,憑換紫羅袍! 石榴子露顏回齒,菡萏花含月女姿。不知張敞畫眉時,甚意思,墨點了那些兒。 金魚玉帶羅袍就,皂蓋朱幡賽五侯。山河判斷筆尖頭,得志秋,分破帝王憂。 筆頭風月時時過,眼底兒曹漸漸多。有人問我事如何?人海闊,無日不風波。

【越調】憑闌人 博帶峨冠年少郎,高髻雲鬟窈窕娘。我文章你艷妝,你一斤咱十六兩。 馬上牆頭瞥見他,眼角眉尖拖逗咱。論文章他愛咱,睹妖嬈咱愛他。 織就回文停玉梭,獨守銀燈思念他。夢兒里休呵,覺來時愁越多。 宮髻高盤鋪綠雲,仙袂輕飄蘭麝薰。粉香羅帕新,未曾淹淚痕。 羞對鸞台梳綠雲,兩葉春山眉黛顰。強將脂粉勻,幾回填淚痕。 寄與多情王子高,今夜佳期休誤了。等夫人熟睡著,悄聲兒窗外敲。 兩處相思無計留,君上孤舟妾倚樓。這些蘭葉舟,怎裝如許愁。 寄征衣 欲寄君衣君不還,不寄君衣君又寒。寄與不寄間,妾身千萬難!

【雙調】蟾宮曲 博山銅細裊香風,兩行紗籠,燭影搖紅。翠袖殷勤捧金鐘,半露春蔥。唱好是會受用文章巨公,綺羅叢醉眼朦朧。夜宴將終,十二簾櫳,月轉梧桐。

【雙調】壽陽曲 酒可紅雙頰,愁能白二毛,對樽前盡可開懷χ。天若有情天亦老,且休教少年知道。 紅顏褪,綠鬢凋,酒席上漸疏了歡笑。風流近來都忘了,誰信道也曾年少? 襄王夢,神女情,多般兒釀成愁病。琵琶慢調弦上聲,相思字越彈著不應。 詠李白 貴妃親擎硯,力士與脫靴,御調羹就飧不謝。醉模糊將嚇蠻書便寫,寫著甚楊柳岸曉風殘月。

【雙調】撥不斷 四景 草萋萋,日遲遲,王孫士女春遊戲。宮殿風微燕雀飛,池塘沙暖鴛鴦睡,正值著養花天氣。 芰荷香,露華涼,若耶溪上蓮舟放。岸上誰家白面郎,舟中越女紅裙唱,逞嬌羞模樣。 楚天秋,好追游,龍山風物全依舊。破帽多情卻戀頭,白衣有意能攜酒,好風流重九。 雪漫漫,擁藍關,長安遠客心偏憚。瀹玉甌中冰雪寒,銷金帳里羊羔镟,這兩般任揀。

【正宮】黑漆弩 吳王壽席上賦。丁亥中秋遐觀堂對月,客有歌《黑漆弩》者,余嫌其與月不相涉,故改賦呈雪崖使君。 青冥風露乘鸞女,似怪我白髮如許。問?娥不嫁空留,好在朱顏千古。  【麼】笑停雲老子人豪,過信少陵詩語。更何消斫桂婆婆,早已有吳剛揮斧。套 數

【雙調】新水令 冬怨 梅花一夜漏春工,隔紗窗暗香時送。篆消金睡鴨,簾卷繡蟠龍。去鳳聲中,又題覺半衾夢。

【駐馬聽】心事匆匆,斜倚雲屏愁萬鍾。襟懷冗冗,半欹鴛枕恨千重。金釵剪燭曉猶紅,膽瓶盛水寒偏凍。冷清清,掩流蘇帳暖和誰共?

【喬牌兒】悶懷雙淚涌,恨鎖兩眉縱。自從執手河梁送,離愁天地永。

【雁兒落】琴閒吳爨桐,簫歇秦颱風。歌停天上謠,曲罷江南弄。

【得勝令】書信寄封封,煙水隔重重。夜月巴陵下,秋風渭水東。相逢,枕上歡娛夢。飄蓬,天涯悵望中。

【沽美酒】龍濤傾白玉鍾,羊羔泛紫金觥,獸炭添煤火正紅。業身軀自擁,聽門外雪花風。

【太平令】悔當日東牆窺宋,有心教夫婿乘龍。見如今天寒地凍,知他共何人陪奉?想這廝指空、話空、脫空,巧舌頭將人搬弄。

【水仙子】朔風掀倒楚王宮,凍雨埋藏神女峰,雪雹打碎桃源洞。冷丁丁總是空,簌湘簾翠靄重重。寫幽恨題殘春扇,敲鬱悶聽絕暮鍾,數歸期曲損春蔥。

【折桂令】數歸期曲損春蔥,魚深潛鴨頭綠寒波,雁唳殘羊角轉鏇風。碎寒金照腕徒黃,收香鳥藏煙近黑,守宮砂點臂猶紅。雪一番、霰一陣時間驟擁,雲一攜、雨一握何處行蹤。途路西東,煙霧溟?,魂也難通,夢也難通!

【尾聲】這冤仇懷恨千鈞重,見時節心頭氣擁。想盼的我腸斷眼睛兒穿,直摑的他腮頰臉兒腫!

人物軼事

姚燧先生任御史台監察御史時,有一天,御史大夫忽然問他:“ 我們皇上因為你賢能,所以提拔你為高官、充當皇上的耳目。現在已經一年多過去了,還沒有聽你說過一句興利除害的話,只是忙著薦舉人才,這為什麼?”先生回答說:“我已薦舉了一百多人,他們都是治國的幹才,無論在中央和地方,都能對皇上治理國家大有幫助,這樣,我對皇上的報效可算盡了心力,為什麼非要煩細地說些興利除害的話,才算盡到監察御史的責任呢?”御史大夫說:“真是宰相的器度啊!”嘆賞了好久。

人物評價

姚燧以散文創作著稱,這些創作大致可分為序記文和碑誌文兩類,二者在總體上有一致的藝術風格。最突出的特點是講究文章氣勢的剛勁雄豪,如《盧威仲文集序》中對盧威仲的敘述就很有代表性:“甲辰一疏,奪權臣而褫其氣,蠶織而蟹匡,范冠而蟬緌。夸者知往之不可恃,悖者知禮之不可失,其有功於名誼如此。垂紳學館之際,是非必陳,邪正必辨。闕政無能言而言之者,必威仲也;巨憸無能拒而拒之者。必威仲也。射精而猿號,鑒明而塵至,威仲於是不見容於表著之底矣。”這段文字寫來語言古奧而簡潔,氣勢剛勁而雄豪,確實代表了他這方面的風格。

姚燧古文創作宗法韓愈、司馬遷,主張文氣論。在《馮氏三世遺文序》中,他說:“夫人之言為聲,聲源於氣。中順之氣勁,故其辭簡潔而峻清;右部之氣和,故其辭溫厚而優柔;通議之氣粹而正,故其言誕布除拜,吟情托物,誅奸彰善者,劃戛陳言,一以經史為師,淡麗而不諛,奧雅而雄深,多體而不窮,視金諸作最為高古,信一代文章之宗也。”姚燧這裡的氣和曹丕的“氣”很接近,指人的稟賦,表現為作者的氣質、性情和才調等個性因素,由於作者個性的不同而在文章中形成不同風格。正是由於這種文學理論的指導,才使得他在文學創作時,具有自覺或不自覺的個性意識,敢於大膽袒露自己的情懷。

姚燧文章的風格適應了元初文學發展的需要,與當時文壇上占有很大勢力的元好問的弟子閻、徐、李、孟等的宗宋尚蘇的文風不同,相對於他們滑易骫骳的文風有一定的補偏救弊作用,有一定的創新性和較強的時代意義,因此很受時人的喜愛。張養浩、吳善在為他文集寫的序中就主要表現了對他這方面的推崇。在《桂隱文集序》中,虞集也讚嘆地說:“國朝廣大,曠古未有,起而乘其雄深之氣以為文者,則有姚文公其人,其為言不盡同於古人,而伉健雄偉,何可及也?”對他文章氣勢的推崇幾乎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元史》本傳對他文章的評價也主要是著眼於他的這一方面。

姚燧文章以語言的古雅深邃著稱,這和他的個性有著密切的關係。正是他的這種個性使他在宗宋派流行的文化背景下,在開始文學創作時能頂著周圍的壓力,面對當時人“不余知”的現實,迎頭而上,主張師法古人,為文崇尚高古、格古,致力於文風的改革和創新,用功甚勤,逐漸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語言風格,取得了較高的文學成就,終於得到了社會的普遍承認。他的這種創作風格在他晚年成為引人注目的文學現象。

此外,姚燧文章還有一些個性的和特殊的表現。他的不少碑誌文刻畫清晰、形象生動,具有傳記文學的特色;而序記文則多數寫得變化多姿、文筆流暢、灑脫優美,更富有文學性。

今存姚燧詩有147首,既有古詩也有律詩,尤以古詩成就為高。《清明日陪詩僧悟柳山登落星寺》寫得頗有氣勢,可見他在古詩方面也受到韓愈的影響。《京師病中》六首則寫得感情濃郁,深摯委婉,是元詩中膾炙人口的佳作。

金元兩代的詞作者

詞是古代一種文體,但是只興盛於宋代,詞的最初特點是以詩文配上曲調,可以演唱。宋之後的金元兩朝代,都有哪些詞作呢。本任務就來細說金元兩代的詞作者。
劉秉忠
倪瓚
袁華
劉著
柯九思
喬吉
金章宗
完顏亮
吳澄
許衡
耶律楚材
元好問
党懷英
趙孟頫
高永
王惟一
王旭
貫雲石
吳激
吳鎮
鮮于樞
歐陽玄
陳孚
丘處機
薩都剌
張可久
張養浩
白樸
康進之
段克己
蒲道源
韓奕
馮子振
任詢
李純甫
邵亨貞
石岩
李俊明
李孝光
王處一
王寂
王庭筠
李晏
廉希憲
無名氏
劉昂
高氏
劉處玄
劉因
辛願
徐再思
劉迎
許謙
薛昂夫
楊果
姚燧
劉仲尹
葉森
於立
虞集
蔡珪
陸行直
袁易
陸文圭
張遜
馬鈺
張野
張雨
張玉娘
張之翰
張翥
趙可
孟宗獻
周巽
朱思本
管道升
王伯成
洪希文
王沂
王予可
衛德辰
魏初
胡祗遹
華幼武
吳瓘
陸仁
吳景奎
冀國公主
馮延登
馮子翼
胥鼎
明本
李道純
安熙
許有孚
李時
錢霖
楊立齋
楊載
李庭
李獻能
耶律履
耶律鑄
葉衡
陳櫟
尹志平
高憲
俞和
俞俊
陳思濟
元德明
沈禧
凌雲翰
袁士元
蘇大年
張口
孫不二
譚處端
湯彌昌
唐桂芳
陳文海
白華
汪斌
蔡松年
趙汸
趙秉文
王逢
郝大通
鄭禧
鄭子聃
周權
王玠
王禮
何景福
劉元
宋褧
范真人
長筌子
呂濟民
宇文虛中
白賁
白雲山翁
偰玉立
高士談
蕭斞
謝應芳
張伯淳
梁寅
完顏璹
曹伯啟
許古
姜彧
金炯
曹方父
張中孚
許有壬
曹光輔
鄧千江
李德基
山主
趙庸
王渥
段成己
李齊賢
曹居一
王志謹
舒遜
宋德方
趙元
折元禮
劉鐵冠
陳益之
周景
馬需庵
洪翼
李天翼
苗善時
侯善淵
無存
牧常晁
胡炳文
牛真人
吳氏女
吳真人
歐陽先生
兀顏思忠
顧阿瑛
仆散汝弼
蕭烈
傅按察
李真人
謝醉庵
錢應庚
邢具瞻
邢叔亨
潛真子
徐遜
皇甫真人
梁曾
梁梅
黃澄
三於真人
林轅
許楨
玄悟玉
善住
燕公楠
姬翼
楊弘道
沈景高
高道寬
楊真人
施可道
杜仁傑
史藥房
舒頔
覺達
束從周
殷恕
劉敏忠
劉詵
宋遠
陳參政
劉燕哥
虞薦發
孫景文
郯韶
景覃
原妙
郝貞
袁介
何繼高
滕賓
岳瑜
雲陽子
詹仲舉
同恕
完顏從郁
張楫
劉雲震
劉則梅
劉志淵
劉忠之
梵琦
王丹桂
何可視
王國器
王澮
章凱
王吉昌
陸承孫
王磵
趙攄
李節
趙若秀
陸留
趙由俊
王瞞
王容溪
鄭黻
王特起
何守謙
紙舟先生
智久
仲璋
馮尊師
陸祖允
羅慶
周玉晨
王鉉
竹月道人
李仁山
馬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