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世界上首輛坦克出現在1916年的索姆河戰役中。隨後,日本陸軍敏感地認識到了坦克的巨大價值,並馬上引進了英國的MkⅣ型坦克。在對該型坦克進行了仔細的研究後,日本利用本國力量研製了89式中型坦克。儘管它並不先進,但卻是世界上最早採用風冷式柴油機(乙型)的坦克。
研製過程
為了組建坦克部隊和研製本國的坦克,日本成立了由陸軍省軍務局長管轄的自動車調查委員會。該委員會在日本陸軍輜重第1大隊設立了一個軍用車輛試驗單位,日本引進的第一輛坦克就分配在了這裡。接受坦克後,該單位對坦克進行了包括各種地形的的行駛和越障在內的嚴格測試和試驗,同時還專門研究了對付坦克的反坦克壕。
1922到1924年日本軍隊的龐大規模使國民經濟不堪重負,陸軍省被迫兩度裁軍。為了彌補戰鬥力不足,陸軍省打算裝備國產坦克和輪式裝甲車(即裝甲汽車)。不過,當時很多高官認為憑日本的工業技術自行開發坦克是完全不可能的。
此時法國正好要處理一批庫存的“雷諾”FT-17型坦克,表示願意向日本提供。陸軍技術本部則向陸軍大臣諫言說用外國的老式坦克來裝備部隊不可取,主要裝備絕不能依賴外國,這是一條不可動搖的原則。因此日本在引進“雷諾”的同時也著手自行研製坦克。
1925年3月自動車調查委員會撤消,陸軍技術本部車輛班成為研製坦克的具體負責部門。根據在陸軍技術會議上通過的坦克設計方案,設計人員開始研製日本第一輛國產坦克。1925年5月1日日本陸軍的第一支坦克部隊正式成立,這支部隊裝備的是“雷諾”FT-17型坦克和英國的“維克斯”中型坦克。陸軍第14師團第1戰車大隊和千葉陸軍步兵學校教導隊分別組建了坦克部隊,前者轄1個維克斯中型坦克中隊和一個修理中隊,後者轄5輛“雷諾”和3輛“維克斯”。
1927年12月 日本陸軍技術本部計畫同時開發輕型和重型坦克,由於在此之前自行研製的95式重型坦克過於笨重,因此要求第二輛坦克絕對不能超過10噸。最初的研製工作以英國C型10噸坦克為樣本,為了減輕自重和縮短坦克長度,取消了第一型樣車的前後機槍架並簡化了懸掛裝置,裝甲則採用了日本鋼鐵公司室蘭鋼鐵廠生產的17毫米鎳鉻鋼板。
1929年4月試生產第二型概念車的訂單發給了大坂陸軍兵工廠,這輛概念車在經過多次技術試驗後,在日本東北地區(注意是日本的東北)進行了1000公里的長距離行駛試驗,陸軍技術本部對它頗為滿意。由於這一年是日本皇室紀元的2589年,所以該車被命名為89式輕型坦克(此時的確是叫輕型坦克,後來才改叫中型坦克),試生產後主要配發到陸軍步兵學校戰車教導隊和第14師團第1戰車大隊使用。使用方根據使用情況相繼提出了改進意見:強化主要部位結構的提高逾越壕溝的能力,為了滿足這些要求,改進後的89式坦克自重超過了11.5噸,使89式坦克進入了中型坦克的行列。
89式坦克的動力裝置最初是87千瓦的串聯式6缸水冷汽油發動機,1935年7月後期型89式坦克開始使用風冷柴油機,原先採用水冷汽油機的被稱為89甲型坦克,而使用風冷柴油機的被稱為89乙型坦克。
戰鬥歷程
八九式坦克參加了1937年侵華戰爭、 1938年的蘇日哈桑湖衝突和1939年的諾門罕衝突,在與蘇軍坦克的實戰中被證明存在一些缺陷,不過雙方八九式和BT-7的主裝甲是同一水平的。之後仍然一直用到太平洋戰爭初期。
性能
正式定型後的89式甲型中型坦克:
戰鬥全重:12.7噸
乘員:4人(駕駛員、機槍手、炮長和車長)
最大速度:25千米/小時
最大行程:140公里
車底離地面高度:0.35米
武器配備:2挺91式6.5mm機槍,備彈2745發。主炮最初為1門37mm坦克炮,後改為1門90式57mm短管坦克炮。該炮由英國57mm艦炮改裝而來,於1926年3月設計,4月由大坂兵工廠試製,10月完成後又經過修改和重新試製,於1930年正式定型,身管長18.4倍徑,初速350m/s,最大射程5700m,高低射界-8度-+30度,不轉動炮塔時方向射界為左右各10度,備彈100發。該炮發射穿甲彈時可以穿透100m處的25mm垂直鋼裝甲。
裝甲:使用了表面滲碳的鎳鉻鋼裝甲,正面裝甲17mm,側後裝甲15mm,頂甲10mm,底甲5mm。
89式乙型中型坦克:
戰鬥全重:13.6噸
乘員:4 人
車長:5.75米
車寬:2.18米
車高:2.56米
最大速度:25千米/小時
最大行程:170公里
武器配備:2挺7.7mm車載機槍,分別裝在坦克前裝甲左側和炮塔後部,這種機槍使用30發底卸式彈夾,理論射速500發/分,備彈2745發。90式57mm坦克炮,備彈100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