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年表
1302年,被譽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觀之一的法羅斯燈塔毀於地震。
1302年,5月10日法國歷史上第一次“三級會議”召開。
1302年左右,愛育黎拔力八達娶阿納失失里為妻,時年18歲。
1302年,波希米亞的瓦茨拉夫二世 (Vaclav II)決定擴張版圖自封波蘭國王。
1302年,維護封建貴族利益的黑黨,在教皇和法國的支持下,奪取了佛羅倫斯的政權,殘酷地鎮壓了白黨。彼特拉克和但丁同時被流放,離鄉背井,來到阿雷佐。
1302年,克泰爾戰役(Curtrai)中,法蘭西重型騎兵首次敗於佛蘭德爾步兵之手。
1302年,脫脫出兵協助元朝攻打察合台王篤哇﹑窩闊台後王察八兒﹐篤哇﹑察八兒戰敗﹐歸順元朝。
1302年,宋末販私鹽為海盜,降元後以海運官至江南行省左丞、右丞,經營海上貿易,繁富無比,權貴所嫉。
人物出生
1.郭子興
郭子興(1302年-1355年),定遠(今安徽定遠)人,中國元末群雄之一,是後來使明太祖朱元璋後來能掘起的關鍵人物。子興家有財產,平時結交不少人物壯士,元末大亂,他於至正12年(1352年),他集結數千人取得濠州,即此時他任用朱元璋為十夫長,因朱元璋的戰功而重用。郭子興雖擊退了南下的元軍,但與其陣營內的孫德崖、趙均用等人卻內爭不斷,因此勢力不能擴張,1355年病逝,其勢力大抵為朱元璋所繼承,明太祖於1370年追贈他為滁陽王。
2.絳曲堅贊
絳曲堅贊(1302年-1364年),西藏山南雅隆河谷的朗氏家族出身。少年時曾被送到薩迦去當達尼欽波桑波貝的隨從,學習佛教,同時也學習管理行政事務的知識。1322年絳曲堅贊擔任元封十三萬戶長之一,開始整頓吏治,發展藏地經濟。往後絳曲堅贊與帕竹有領地爭端的鄰居雅桑萬戶發生爭鬥,以謀取以前旭烈兀的
封地範圍都是帕竹萬戶的領地,至少是忽必烈及宣政院歷次頒發文告聖旨中規定的領地。最後絳曲堅贊所帶領的帕竹政權占領了雅桑大部、迫使蔡巴萬戶割地求和。1350年絳曲堅贊派遣使者進京奏報,元順帝承認了絳曲堅贊的既得權力和地位,賜給萬戶長銀印兩枚。1260年,絳曲堅贊再次派遣喜饒扎西等人進京,請求元朝皇帝的加封。元順帝賜給絳曲堅贊虎鈕印章和封詔,規定貢噶、仁蚌等前後藏地區為絳曲堅贊的轄地,冊封絳曲堅贊的部下釋迦仁欽為曲彌萬戶長。絳曲堅贊的帕竹政權正式取代薩迦政權,接管烏思藏,絳曲堅贊也成為帕竹政權的第一代第悉。
人物逝世
1.胡三省
胡三省(1230年-1302年),原名滿孫,字身之,號梅澗,有兄弟五人,排行第三。宋元之際歷史學家,浙東史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寧海(今浙江寧海縣)中胡村人。取《論語》“吾日三省吾身”一句,改名三省。又字景參。著有《竹素園集》一百卷及《江東十鑒》、《四城賦》,然已散迭不可得見。
2.孛兒只斤甘麻剌
(1262年-1302年)乃世祖忽必烈之孫、元裕宗真金的長子、元成宗鐵穆爾之長兄、元武宗海山之伯父、元泰定帝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之父。母徽仁裕聖皇后,弘吉剌氏。大德六年正月乙巳,王薨,年四十。王天性仁厚,御下有恩。元貞初,籓邸屬官審伯年老,請以其子代之。內史言於王,王曰:“惟天子所命。”其自守如此,故尤為朝廷所重。然崇尚浮屠,命僧作佛事,歲耗財不可勝計。子三人:泰定帝也孫帖木兒、松山、疊里哥兒不花。王薨後十年,元仁宗即位,謚王獻武。又十一年,元英宗遇弒,也孫帖木兒以嗣晉王即皇帝位,追尊曰光聖仁孝皇帝,廟號顯宗,祔享太室。
3.張瑄
張瑄(?-1302) 元初海運官吏。嘉定(今上海市屬嘉定縣,位上海市西北)人。為海運官吏。他少年時為無賴,後隨朱清販私鹽和充海盜。降元之後,從元攻南宋。1276年(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三年),宋降元丞相伯顏令朱清和他海運宋庫藏圖籍至大都(今北京市)。1282年(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九年)與朱清開闢海道,運糧至大都。1285年任海道運糧千戶。官至江南行省左丞。因搜括不義之財太多,被告有逆謀,於1302年(元成宗鐵木耳大德六年)與其子文虎同被殺。1310年(武宗海山至大三年)給予平反,但他生前強豪霸橫鄉里,作惡多端,民憤難平。
4.坎皮奧
建築師坎皮奧(Arnolfo di Cambio)卒於公元1302年。
6.燕公楠
燕公楠(1241-1302年),號五峰。由於他的傑出才幹與見地,在1285年得到了忽必烈的賞識,賜予蒙古名字叫做“賽因囊加帶”,算是一種榮耀。幾次想拉攏他“命參大政”,但是被燕多次推辭了,於是被安排到‘江浙’等多個行省當“僉事”(常務副職)、右丞等顯赫職務。他很有見識和名望,忽必烈曾向他徵求丞相人選,並按照他推舉的名單,任命“完澤”當丞相。他還精通音樂,有著作《五峰集》、《唱論》傳世。他在本地的後人很多。
文物遺址
1.北京孔廟
中國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場所。在北京東城區國子監街。元大德六年(1302)建,大德十年建成。明永樂九年(1411)重建。宣德、嘉靖、萬曆年間分別修繕大殿,添建崇聖祠, 清順治、 雍正、 乾隆時又重修, 光緒三十二年(1906)升祭祀孔子為大祀,將正殿擴建。孔廟雖然經過歷代重修, 但其結構基本上仍然保存元代風格。門內院落共有三進,中軸線上的建築從南向北依次為大成門、大成殿、崇聖門及崇聖祠。有元、明、清三代的進士題名碑 198 塊,為研究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重要文獻資料。孔廟從1928年起對外開放,供人遊覽。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後為首都博物館。
2.山西五台山塔院寺
位於五台山台懷鎮顯通寺南側。這裡,原是五台山顯通寺的塔院。明代時,重修舍利塔,獨成一寺,因院內有大白塔,起名塔院寺。佛舍利塔,建造於五台山興建佛寺之初。北魏時顯通寺稱“大浮圖寺”,意即大塔寺,可見大白塔至遲在北魏時期已聳立於五台山了。現在的大白塔,據專家研究,始建於元大德六年(1302年),由尼泊爾匠師阿權尼哥設計建造,俗稱“大白塔”,將以前的慈壽塔置於大塔腹中。該塔工程之大,建造之難,為五台山之冠。建成後,最初作為顯通寺的塔院,明永樂五年(1407年),朱棣命太監楊升重修此塔並獨立起寺。明神宗萬曆(579年),皇太后李娘娘又令太監范江和李友重建。1952年,由人民政府撥款將塔院寺修舊一新。
3.益都真教寺
中國著名的古代清真寺之一,位於山東省青州市益都鎮,也被稱為“青州真教寺”。該清真寺是元朝著名宰相伯顏的後代於1302年所修建的。以後又先後很多次的重修。該寺占地面積6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300多平方米。整座院落分為三部分,布局上平面而左右對稱,屬於中國傳統建築風格。主要建築有影壁、寺門、儀門、禮拜殿、碑廳、講堂、經堂、學堂、沐浴室等。寺門是傳統的中國風格建築,上面鐫刻著“真教寺”;儀門上懸掛著許多有關伊斯蘭教的牌匾和楹聯,門洞裡還有記載該寺歷史和有關伊斯蘭教禮儀的碑文;禮拜殿由前殿、中殿、後窯殿組成,其中中殿上方還建有望月樓。益都真教寺是山東省東部地區的伊斯蘭教活動中心。
4.杜安沙墓碑
中國元代居華波斯穆斯林墓碑。1952年出土於泉州古城牆基之中,原藏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後散失。輝綠岩石碑,頂部呈尖弓狀,高83厘米,寬44.5厘米。雙面陰刻阿拉伯文和波斯文:一面刻“聖訓”和禱詞;另一面刻6行文字,譯文為:“殉教者布哈拉人艾米爾·賽典赤·杜安沙·本,賽典赤·歐麥爾·本·賽典赤·艾米蘭·本·艾米爾,伊斯法赫薩拉爾·杜爾比克里。願真主照耀他們的陰宅,並使樂園成為他們永久的歸宿。他卒於(伊斯蘭曆)702年2月9日(1302年10月3日)。”“艾米爾”系稱號,意即“首領”;“賽典赤”意為“尊貴的主人”,是穆罕默德女兒法蒂瑪後裔特有的頭銜;“杜安沙”是波斯文和突厥文混合名字,意即“鷹王”,是死者的名字;“伊斯法赫薩拉爾”是波斯文將軍的官銜。布哈拉(Buk-hara)位於今烏茲別克斯坦境內,是中世紀中亞重要的貿易和伊斯蘭教文化名城,與我國有著密切的貿易往來。杜安沙墓碑是這一經濟文化交往的實物見證。1966年在泉州市還出土了屬於杜安沙墓建築的另外兩方阿拉伯文檔垛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