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
1、《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
主要內容:到2012年,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粵港澳經濟進一步融合發展。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0,000元,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到53%。
2、《支持福建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
主要內容:到2012年,海峽西岸經濟區在最佳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人均生產總值接近或達到東部地區平均水平。
3、《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
主要內容:到2012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40,000元,城鎮化率達到55%左右,整體上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目標。
4、《橫琴總體發展規劃》
主要內容:把橫琴建設成為連通港澳、區域共建的“開放島”、“智慧型島”、“生態島”。到2020年,人口規模28萬人,人均GDP為20萬元。
5、《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
主要內容:2020年,把西安市建設成國家重要的科技研發中心、區域性商貿物流會展中心、區域性金融中心、國際一流旅遊目的地。
6、《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
主要內容:到2012年,地區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增長速度超過全國沿海地區平均水平,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50,000元。
7、《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
主要內容:到2020年,中部地區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建立,與東西部合作更加緊密,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
主要內容:到2012年,琿春市及延(吉)龍(井)圖(們)開放前沿功能進一步完善。長吉圖經濟總量翻一番。
9、《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
主要內容:到2010年GDP達到5,300億元,財政收入達到200億元,年均增長15%。
10、《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
主要內容:在欠發達地區構建生態產業體系,建設生態宜居的新型城市群。
主要內容:積極改造提升36個省級以上開發區,逐步形成覆蓋全省的七大循環經濟專業基地。
12、《關於推進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
主要內容:到2020年,旅遊設施、管理和服務水平與國際全面接軌,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島休閒度假旅遊勝地。
13、《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
主要內容:將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定位為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和服務業基地。到2015年,生產總值比2008年翻一番。
新經濟地圖
一張全新的經濟地圖行至2010年年中就已基本定版。補上最後一塊重要版圖的正是被寄予厚望的西部大開發新十年規劃。
而在此之前,不但有舊版的區域規劃被強化和擴容,還有越來越多的新版圖被提出。
2010年7月1日,深圳經濟特區正式擴容,範圍從原來的4區擴大到全市。當日,廈門經濟特區也擴大到全市。
此前的6月18日,重慶兩江新區正式掛牌成立,這是中國內陸惟一的國家級新區。“新區的成立只是此輪調整的第一步。”
據悉,西部的兩江新區,將享受國家給予浦東新區和濱海新區的政策,包括對於土地、金融、財稅、投資等領域賦予先行先試權等。
“在國家戰略上,兩江新區是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標誌性事件。”重慶大學副校長陳德敏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首先,上升到國家層面的規劃所選擇的地區,體現了國家戰略指向;其次,體現了地區的比較優勢。”范恆山曾撰文指出,長三角就是把國家要求落實到了地方規劃中。
而發改委已公布的《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將成為未來5到10年中部地區發展的綱領性檔案,目的是將把中部的潛在需求轉化為現實的市場需求。最近幾年,國家較多地使用了區域政策,有助於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時至今日,中國已有數個城市陸續進行了大手筆調整行政區劃,除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深圳、廈門等核心城市外,部分大中城市也著手進行了行政區劃調整。
這場罕見的高層級行政區劃調整,目標則直指行政為經濟讓路。
“與上一輪縣改市不同,此輪區劃調整的行政層級更高。”廣東省城市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宋勁松認為,在一個國家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產業集群、城市群等過渡形式,政府必然會給予一些促進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
選擇深意
區域就是一個圈子。
“下一步,西部大開發將掀起新一輪的高潮。”一位稅務專家說。7月5日到6日舉行的西部大開發工作會議上傳出的訊息稱,能源資源最佳化利用、環境生態補償機制和公共服務均等化成為下一個10年發展的關鍵字。
不過,二季度經濟發展速度回落,經濟運行的複雜性出人意料。這從決策層的行動不難看出,6月29日至7月9日,中央和地方層面召開的經濟形勢座談會就罕有地達到6次。
此輪調研始自5月中旬溫家寶在天津的考察,進入6月、7月顯得更為迫切且密集,中央領導分赴9省市,足跡遍布東部沿海、中部地區以及西部內陸等區域。
值得一提的是,考察中“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被決策層屢屢提及。一位參與過考察的官員告訴記者,這輪調研與近期國家批覆的區域發展規劃緊密聯繫。
7月9日至11日,胡錦濤總書記在河南考察了3家國有大型機械製造企業;溫家寶在6月26日和7月2日分赴浙江、湖南考察等;副總理李克強在河北對新能源汽車、裝備製造企業開展調研。
在此次調研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決策層強調,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新能源、節能環保、生物醫藥、信息網路以及高端製造產業等,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內容。
節能減排也是轉變經濟成長方式的重要方面。溫家寶在天津考察時強調:一要嚴控高耗能、高排放:二要用法律手段推進節能減排。“這樣的區域調研選擇,顯然頗有深意。”多位經濟學家這樣評價。
“上述區域已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點。”有專家建議,今後國家應該把縮小差距落實到一些更有實質性意義的指標上,比如人均收入的差距、人均GDP的差距、公共服務均等化。
早在5年前,廣州市就撤銷了東山區、芳村區,設立廣州市南沙區、蘿崗區。有專家認為,正是5年前廣州成功的行政區劃改革,給經濟發展騰出了足夠的空間。
“區劃合併後,可以減少政府編制。”廣州社科院城市公共研究所所長劉江華表示。
在回答“中國經濟為什麼企穩回升”的問題時,范恆山不假思索地說:“是一個個地區政策支撐的。”
而對區域規劃是否會像撒胡椒麵一樣的疑問,范恆山給記者的明確答覆是:“國字號規劃不會遍地開花。”
事實也證明,不同的區域規劃改變了長期以來東部增長速度超過中西部的格局。自2008年開始,中西部和東北的增長速度超過了東部。“未來上升到國家規劃層面的地區,經濟成長的勢頭還會加快。”范恆山說。
三條路徑
圈子思路變得越發清晰。
“尚未有規劃的省份,也紛紛加緊報制。”陳德敏說。據范恆山介紹,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由於國家戰略的規劃或者政策性檔案大體來源於兩方面:一是源於國家層面的區域性政策檔案,二是地方的實踐探索。
一位發改委官員透露,在審批區域規劃的過程中,始終按照三條線索來推進:加快重點地區發展、落實重大發展戰略、圍繞地區區域開拓空間。
具體操作方式是,地方把自己制定的方案上報給中央後,一般由發改委組織上百人的團隊實地調查,與地方協商制定方案。現在已出台的規劃無非兩類:一是培育經濟成長極,如長三角、珠江三角等;二是特別重視不發達地區的規劃。
“這一輪中央政府批覆的區域規劃中,並不是著眼於給這些區域多少政策優惠、多少投資項目,而是給予更多的制度創新和實驗的自主權力。”上述發改委的官員說,如果每個區域都批覆一個規劃,根本不現實。
在區域規劃的背景下,中部6省、成渝地區得到國家資金和政策的高度關注,大量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的開工,成為拉動我國經濟成長的主力軍;而經濟增幅放緩的東部也沒有停下來,如上海“兩個中心”建設、世博會、“大浦東”、迪士尼項目都為未來發展奠定了基礎。
而今,區域經濟正以一個全新的概念,促進著中國經濟繼續較快發展。“通過一個小圈圈的促動,進而帶動一個大圈圈,大圈圈與小圈圈之間串連成片,這是刺激經濟的一個創新做法。”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文華認為。
中國區域科學協會會長楊開忠表示,隨著城際鐵路和高速鐵路網的建設,核心經濟圈帶進入多元化調整重組過程,全國將形成幾個核心經濟圈帶。
“在沿海核心經濟圈將得到提升的同時,內地將形成新的極化核心經濟帶。”著名區域經濟學家林凌告訴記者。
這樣一個又一個充滿活力的經濟圈,從西部大開發,到振興東北,以及東部率先發展,構成了國家區域發展的基本內容,這在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中被概括為國家總體戰略。去年,中國經濟超額完成“保八”目標,26個省的GDP增速超過10%。“區域政策的效果不容忽視。”范恆山說。
東中西部的差距正在縮小。統計局的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八五”期間東部地區GDP的增收比西部地區高5個百分點,到了“九五”已經縮小到2.1個百分點,到了“十五”縮小到1.74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