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記
歐陽修撰成《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北宋歐陽脩撰,是唐代以後唯一私修正史。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成書,原名《五代史記》。因為私撰,故藏於家。修卒,家人上呈於朝廷。乾隆時,因薛居正《舊五代史》列為正史,歐史改稱《新五代史》。共七十四卷,本紀十二卷、列傳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年譜十一卷、四夷附錄三卷。記載自後梁開平元年(907年)至後周顯德七年(960年)歷史。《新五代史》撰寫時,增加了“舊五代史”所未能見到的史料,如《五代會要》、《五代史補》、《五代史闕文》、《唐余錄》、《九國志》等,因此《新五代史》在《舊五代史》的基礎上更加翔實。《新五代史》其中的列傳實為“類傳”,採用類比方式,最有特色,有:《家人傳》、《臣傳》、《死節傳》、《死事傳》、《一行傳》、《唐六臣傳》、《義兒傳》、《伶官傳》、《雜傳》等,其中《唐六臣傳》皆唐末助朱溫篡唐者,雖名為唐臣,諷刺意味深遠。《新五代史》改“志”為“考”,因為歐陽修認為五代的典章制度一無可取,故將“志”刪除,僅有《司天考》、《職方考》二考,相當於《舊五代史》的《天文志》和《郡縣誌》。歐陽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諡文忠,中國吉州永豐(今屬江西)人,北宋仁宗儒學家、作家、官員,曾繼包拯接任開封府尹,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出生
北宋詞人、文學家晁補之出生
晁補之(1053年 - 1110年),字無咎,號歸來子,濟州巨野(今屬山東)人。中國北宋的詞人、文學家。工書畫,能詩詞,善屬文。與張耒、黃庭堅、秦觀並稱蘇門四學士,與張耒並稱“晁張”。有《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篇》傳世。元豐二年(1079年)進士,試開封及禮部別院皆第一。同年授澶州司戶參軍。元祐初,任太學正,著作佐郎,後以秘閣校理通判揚州。紹聖元年(1094年),知齊州(今山東歷城),因修《神宗實錄》失實,降應天府(今河南商丘),九月三日改貶毫州(今安徽亳縣)通判,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又貶監處州(今浙江麗水),赴處州途中,丁母憂。元符二年(1099年)為信州(今江西上饒)酒稅[4]。大觀末,知達州(今四川達縣),未行。改泗州(今江蘇盱眙東北),到官不久卒。葬於任城呂村。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三月,贈直龍圖閣。晁補之出身文學世家。真宗時晁炯聲名顯赫,此後,“晁氏自迥以來,家傳文學,幾於人人有集”。
陳師道居士出生
陳師道(1053~1101年),字履常,一字無己,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年少好學苦志,早有文名,文學家曾鞏見而稱奇。宋神宗熙寧年中,王(安石)氏經學盛行,師道因心非其說,遂絕意科舉進取。曾鞏愛其文才,力薦任事,朝廷以平民百姓加以拒絕,後在蘇軾、傅堯俞等人的齊薦下,起為徐州教授(掌學校課試等事,位在提督之下),繼遷太學博士(大學教官),不久,終因人議論其非科舉進身而罷職歸家。晚年又復召為秘書省正字(校正書籍文字之職),至卒。
逝世
北宋詞人柳永逝世
柳永(987年—1053年),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崇安(今屬福建)人。柳永與張先齊名,並稱張柳。柳永的父親、叔叔、哥哥三接、三復都是進士,連兒子、侄子都是。柳永本人卻仕途坎坷,景祐元年(1034年),才賜進士出身,是時已是年近半百。曾授屯田員外郎,又稱柳屯田。詞作極佳,流傳甚廣。其作品僅《樂章集》一卷流傳至今。描寫羈旅窮愁的,如《雨霖鈴》、《八聲甘州》,以嚴肅的態度,唱出不忍的離別,難收的歸思,極富感染力。柳永一生都在煙花柳巷裡親熱唱和,大部分的詞誕生在笙歌艷舞、錦榻繡被之中,當時歌妓們的心聲是:“不願君王召,願得柳七叫;不願千黃金,願得柳七心;不願神仙見,願識柳七面。”柳永晚年窮愁潦倒,死時一貧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們集資營葬。死後亦無親族祭奠,每年清明節,歌妓都相約赴其墳地祭掃,並相沿成習,稱之“吊柳七”或“吊柳會”。
義懷法師逝世
天衣義懷和尚(西元981~1053年) ,浙江人,俗姓陳。世代漁業,曾坐父船尾,得魚即付懷串之;懷不忍,私投水中,父怒而打,亦不介意。長而游京師,為景德寺童行;宋仁宗天聖中,試經得度。遍參於湖北荊州金鑾善、葉縣省等,末契,東遊至江蘇的姑蘇,參於雪竇重顯。顯:“汝名甚麽?”答以義懷。顯:“何不名懷義?”答:“當時致得。”顯:“誰為汝立名?”懷:“受戒來十年矣。”顯:“汝行腳,費多少草鞋?”答:“和尚莫瞞人好。”顯:“我也沒量罪過汝也,作麽生?”懷無語,顯打云:“脫空謾語漢,出去!”入室三次,顯:“恁麽也不得,不恁麽也不得;恁麽不恁麽,總不得。”懷擬義,顯打令出,如是四次。當水頭,汲水,因擔折,忽悟,作偈云:“一二三四五六七,萬刃峰頭獨足立;驪龍頜下奪明珠,一言勘破維摩詰。”顯聞而稱善。懷辭去良久,有僧從淮上來云:“懷出世於鐵佛寺。”顯即令舉懷提唱之語,即舉云:“譬如雁過長空,影沈寒水;雁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顯激賞,以為類已,派人慰撫,懷乃通門人之禮。自從鐵佛,乃至浙江越州天依之間,遷法席五次;即投子、檀林、廣教、景德、杉山等,都是荒涼之地,但懷到即建樓觀,化行海內。晚年以疾退居安徽杉山庵,門人智才,住杭州佛日山,迎懷侍以湯藥;智才往姑蘇末還,懷促其歸,才返至門,懷已告眾別。智才:“卵塔已畢,如何是畢竟事?”懷堅拳示之,倒臥推枕而化,七十二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