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徵
鶯是小型鳴禽,體型纖細瘦小, 體長9~26公分(3.5~10吋);喙細小,鼻孔長,上具蓋;翼圓,中等大;腿和腳軟弱;每翅有10枚初級飛羽,而新大陸的鶯類(林鶯科〔Parulidae〕)是9枚;羽色大多比較單純。
大多為候鳥。
分布範圍
鶯棲於林區、灌叢和沼澤地,以昆蟲為食。鳴聲尖細悅耳,但遜於鶇。
鶯科包括遍布舊大陸各地的包括林鶯、柳鶯、葦鶯等在內的典型的鶯類,分布於北半球並主要生活於針葉林中的戴菊類,分布於美洲的蚋鶯類,主要分布於非洲的扇尾鶯類和主要分布於大洋洲的刺嘴鶯類和細尾鷯鶯類等,共約有60屬447種,我國約19屬84種,有人將這些不同類群劃分成不同的科,這
里只將細尾鷯鶯單劃成一個科。
鶯科分布基本限於舊大陸,只有極北柳鶯出現在美洲的阿拉斯加,兩種戴菊分布於北美洲,幾種蚋鶯分布於中南美洲。
鶯科中有不少體型很小的鳥類,其中小嘴刺鶯是大洋洲最小的鳥類之一,鶯類也屬於我國最小型的鳥類之列。
該科種類
鶯屬(Sylvia)包括很多普通歐洲鳥類,例如園林鶯(S. borin)、灰鶯(S. communis, 即白喉鶯)和黑頂鶯(S. atricapilla)。 鶯科有時分為以下亞科,包括鶯亞科(Sylviinae)、蚋鷯亞科(Polioptilinae)、戴菊亞科(Regulinae)、鷯鶯亞科(Malurinae),或將鶯亞科畫歸鶲科(Muscicapidae),或將上述亞科均提升為科。主要包括:
畫眉科(Timaliidae)
大草鶯屬Graminicola
葦鶯科(Acrocephalidae)
葦鶯屬Acrocephalus:約35種;
籬鶯屬Hippolais:8種;
大尾鶯科(Megaluridae)
短翅鶯屬Bradypterus:20多種;
蝗鶯屬Locustella:9種;
大尾鶯屬Megalurus:5種;
樹鶯科(Cettiidae)
地鶯屬Tesia
樹鶯屬Cettia:約15種;
寬嘴鶲鶯屬Tickellia
雀鶯屬Leptopoecile
柳鶯科(Phylloscopidae)
柳鶯屬Phylloscopus
鶲鶯屬Seicercus
雀形目鳥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綱: 鳥綱 (Aves) | 目: 雀形目(Passeriformes) | |||
雀形目(Passeriformes)包括現存鳥類一半以上的種類,形態和習性都有極大的多樣性。雀形目可分為亞鳴禽和鳴禽,鳴禽具有最發達,最複雜的鳴肌,非雀形目鳥類只有簡單的鳴肌甚至沒有鳴肌,亞鳴禽的鳴肌則介於二者之間。亞鳴禽主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地區,鳴禽則遍及世界各地,是數量最多也是最進步的鳥類。雀形目通常進一步劃分成4個亞目,即闊嘴鳥亞目,霸鶲亞目,琴鳥亞目和燕雀亞目,共有64科,中國國有34科。 | |||
目 | 小類 | 科 | |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 亞鳴禽(suboscine) 雀形目闊嘴鳥亞目(Eurylaimi)、霸鶲亞目(Tyranni)及琴鳥亞目(Menurae)鳥類的統稱,與通稱鳴禽(songbird)或鳴禽類(oscine)的燕雀亞目(Passeres)種類,兩者有所區別。一般以為鳴禽是特化程度最高的鳥類,而亞鳴禽一詞意味著這些種類在解剖構造及行為方面較鳴禽原始,這種說法大致正確。 | 闊嘴鳥科 | 砍林鳥科 | 灶鳥科 | 蟻鳥科 | 食蚊鳥科 | 竄鳥科 | 傘鳥科 | 侏儒鳥科 | 霸鶲科 | 尖喙鳥科 | 刈草鳥科 | 八色鶇科 | 刺鷯科 | 裸眉鶇科 | 琴鳥科 | 藪鳥科 | 百靈科 | 燕科 | 鶺鴒科 | 山椒鳥科 | 鵯科 | 和平鳥科 | 伯勞科 | 鉤嘴鵙科 | 太平鳥科 | 棕櫚鵖科 | 河烏科 | 鷦鷯科 | 嘲鶇科 | 岩鷚科 | 鶇科 | 畫眉科 | |
鳴禽(Oscines) 約占世界鳥類的五分之三。鳴禽的外型和大小差異較大。小的如柳鶯、繡眼鳥、山雀和啄木鳥;大如烏鴉、喜鵲。 | 鶯科 | 細尾鷯鶯科 | 鶲科 | 攀雀科 | 長尾山雀科 | 山雀科 | 鳾科 | 短嘴旋木雀科 | 旋木雀科 | 啄花鳥科 | 太陽鳥科 | 繡眼鳥科 | 澳鵖科 | 吸蜜鳥科 | 鵐科 | 森鶯科 | 管舌鳥科 | 綠鵑科 | 擬黃鸝科 | 雀科 | 梅花雀科 | 文鳥科 | 椋鳥科 | 黃鸝科 | 卷尾科 | 垂耳鴉科 | 鵲鷚科 | 燕鵙科 | 鍾鵲科 | 園丁鳥科 | 極樂鳥科(風鳥科) | 鴉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