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鳥科

文鳥科

文鳥科,在鳥類傳統分類系統中是鳥綱中的雀形目中的一個科。文鳥科約有140餘種,我國約有15種。

基本信息

簡介

文鳥科(Ploceidea)在鳥類傳統分類系統中是鳥綱中的雀形目中的一個科。文鳥科包括麻雀、雪雀、織布鳥牛文鳥、寡婦鳥等不同類群,廣布於舊大陸,以非洲熱帶地區最多,嘴成粗短的圓錐狀,閉嘴時上下嘴邊緣緊貼,以種子為食,繁殖期食昆蟲,多結群棲息,常營群巢。文鳥科約有140餘種,我國約有15種。文鳥科的一些成員數量很多,其中非洲的紅嘴奎利亞雀是世界上數量最多的鳥樹麻雀則是我國多數地區最常見的鳥。

外形特徵

體形中等或形小;雌雄同色或異色;嘴基厚鈍,嘴呈粗而短的圓錐形,嘴緣光滑無缺刻;角質齶兩側縱棱的後端左右合併成“U”或“V”形;鼻孔裸露,近於前額而遠離嘴緣;跗蹠具盾狀鱗,翅長適中,初級飛羽9枚或10枚,若具10枚,則第一枚纖小,通常短於第二枚之半,尾方形或楔形。
[編輯本段]

生活習性

本科鳥類營結群生活,伴隨著人們生活在農作區或開闊的次生林灌叢中。樹棲性,但多數取食於地面或在小枝上和種穗上。主要以穀物或草子等為食。本科鳥類體形雖不大,但多數種類的巢卻較龐大,並以精湛的營巢技巧而稱著。卵白色,有的則有色彩並具斑紋。孵卵期約13天。

文鳥科多數種類嗜食稻穀,有的地區在作物灌漿成熟期,因本科鳥類的盜食而造成損失。為此,解放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注下,鳥類學研究者對本科鳥類,尤其是對麻雀的生物學、數量變動、食性、益害關係及害處防除等方面,做了大量地研究與探索,並取得顯著成績。

文鳥科世界計有69屬13亞屬267種,分化有578亞種;我國計有7屬19種38亞種。

中國主要種類及分布

白腰雪雀

白腰雪雀白腰雪雀

·中文名:白腰雪雀·物種分類:鳥類→雀形目→文鳥科·拉丁名:Montifringillataczanowskii·英文名:White-rumpedSnowFinch·屬中文名:雪雀屬

·國內分布:白腰雪雀是我國特產鳥類,分布於我國青海東北部祁連、青海湖、東部大通河、天峻、貴南、門源、南部玉樹,西藏南部亞東、帕里、卡拉、班戈,西南部改則、革吉、普蘭、東部芒康和昌都地區,四川西北部石渠、德格、西部甘孜、巴塘和北部若爾蓋等地。

·國外分布:國外僅偶見於錫金。

·是否藥用動物:否·是否經濟動物:否·Iucn2003:LC.IUCN2003:Notlisted白腰雪雀·遷徙:留鳥

·生境:棲息于海拔3000-4500m的高山草地、草原和有稀疏植物的荒漠和半荒漠地帶,是一種耐寒的高山、高原草地荒漠鳥類。

·體型:體重♂20-43g,♀20-40g;體長♂140-180mm。

·食性:主要以草子、植物種子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特別是繁殖期間喜吃昆蟲。所吃昆蟲種類主要有蝗蟲、象鼻蟲、步行蟲、甲蟲等。

·習性:成對或小群活動,棲息環境較為穩定,尤其是繁殖期間,冬季進行小範圍的遊蕩或垂直遷徙,成群在雪地上,有時也到居民點附近牲畜棚中活動和覓食,善於在地上奔跑、跳躍。飛翔甚有力,但飛行高度較低,通常離地10m左右,每次飛行距離不遠。善鳴叫,尤其是繁殖期間,叫聲似“duid、duid”或“Jie、Jie、Jie”。

·繁殖:繁殖期5-8月。繁殖期間雌雄鳥甚為活躍,雄鳥常圍繞著雌鳥鳴叫,並相互追逐。也有報告說在求偶期間,雄鳥還進行像百靈鳥一樣精巧的炫耀飛行和在地上作求偶跳舞表演,同時還發出一種像擊鼓似的歌唱聲。營巢於岩石洞穴、廢棄房屋牆洞和鼠兔廢棄的洞穴中。由於經常出入於鼠兔洞中,而鼠兔又很少攻擊它們,故被人們稱之‘鳥鼠同穴’。實際上它們並非同時居住在一起,雪雀僅利用鼠兔的棄洞或盲洞營巢和休息。巢由枯草莖葉構成,內墊有羊毛、鼠毛等獸毛和鳥類羽毛。5月曾在青海門源鼠兔洞中發現一巢,離洞口約1.5m,外徑19cm,內徑8.5cm,高10cm,深6cm;巢內有卵5枚,卵白色,大小為23.2-24.6mm×17.0-17.3mm,重3.4-3.7g。

黃胸織布鳥

黃胸織布鳥黃胸織布鳥

·中文名:黃胸織布鳥·物種分類:鳥類→雀形目→文鳥科→織布鳥屬·拉丁名:Ploceusphilippinus黃胸織布鳥·英文名:BayaWeaver·屬中文名:織布鳥屬

·國內分布:國內分布於雲南西南部雙江、耿馬、景東和南部西雙版納、思茅、普文等地。·國外分布:國外分布於巴基斯坦、尼泊爾、錫金、印度、斯里蘭卡、孟加拉國、緬甸、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

·是否藥用動物:否·是否經濟動物:是·經濟用途:嗜食稻穀,經常竊食,危害很大,是為當地的害鳥之一。此鳥可供觀賞,供籠養用,化害為益。·Iucn2003:LC.IUCN2003:Notlisted·遷徙:留鳥

·生境:主要棲息於開闊的原野、河流、湖泊、水渠、蘆葦、沼澤等較為潮濕的地區,也出沒於水稻田、果園和庭院中樹上,不喜歡山地、森林和荒漠。

·體型:體重♂19-30g,♀21-26g;體長♂132-157mm,♀135-155mm;嘴峰♂15-18mm,♀15-18mm;翅♂66-78mm,♀66-76mm;尾♂46-55mm,♀44-56mm;跗蹠♂18-21.5mm,♀19-22mm。·食性:以稻穀、草子、果實、種子等植物性食物為食,繁殖期間也吃蝗蟲、甲蟲、鱗翅目和鞘翅目昆蟲及昆蟲幼蟲、

小型軟體動物等。

·習性:常成群活動,通常呈數隻或10多隻的小群,但秋冬季節有時呈數十隻甚至上百隻的大群,特別是在稻穀成熟季節,常數十隻或上百隻的大群飛到農田覓食,給穀物收成帶來一定損失。性活潑而大膽,不甚怕人。常在枝間跳躍和鳴叫,叫聲單調、尖細,似‘chit、chit、chit’。

·繁殖:繁殖期4-8月。常成群在一起營群巢於樹上,匡邦郁1960年4月在西雙版納勐養附近的3棵大樹上共找到26個巢,其中一棵樹斜立於水塘邊,樹枝多伸向水面,其上共有6個巢,有一個巢離水面大約2m,另一棵上有12個巢,還有一棵樹上有8個巢。在巴基斯坦,曾發現一個多達200個的巢群,分散在鄰近的7棵樹上,最多的兩棵樹上有巢56個和63個(Roberts1992)。巢由撕成線條狀的草葉或水稻葉編織而成,結構極精巧,形狀亦很奇特,呈袋狀或梨狀。懸吊於喬木樹側枝枝條上。營巢由雄鳥獨自承擔。雄鳥製取葉片絲的方法很特別,當需要營巢材料時,雄鳥飛到高草叢或水稻田中,徑直咬住稻葉或草葉基部,然後朝空中向上飛,葉片則被撕裂成線條狀。雄鳥首先用葉片絲纏繞在枝條上編織巢柄,然後向下編織實心的巢頸,由此再逐漸擴大成圓形,然後再向下延伸編織,當巢編織到一半、形狀像一個倒置的杯時,雄鳥開始試圖吸引雌鳥,如果吸引不來雌鳥,則所編織的巢即廢棄。雄鳥吸引雌鳥時,多站在已築好的半個巢上,一邊迅速地扇動兩翅,一邊發出它特有的帶有點喘息聲的歌唱。這一表演,常常刺激群體中其他雄鳥也跟著炫耀表演起來。但是雌鳥通常只飛到巢已完成一半的雄鳥旁,而未完成一半的巢,雌鳥不光臨。當一個雌鳥選中了一個巢以後,它就飛到這個雄鳥巢上,與雄鳥結成對,此時雄鳥才開始完成球形的產卵室和巢底側面的一漏斗狀出入口,雌鳥也銜取一些細草作為卵室的內墊材料。巢的大小據在雲南景東對2隻巢的測量為:巢柄長17.0cm和20.0cm,巢身長16.0cm和21.5cm,巢外徑16.5cm×18.2cm和17.0cm×8.0cm,巢口外徑9.4cm×2.3cm和10.0cm,巢口內徑8.5cm×6.5cm和9.0cm×7.0cm,巢內高10.5cm和9.5cm,巢內徑15.5cm×6.5cm和9.0cm×7.0cm,巢室深6.5cm×6.0cm,巢室內徑7.5cm×6.0cm。雲南南部測量的4巢明顯較大:外徑平均為35.7(32-41)cm×14(14-14)cm,巢頸長9.5(4-18)cm×4.6(3-8)cm,巢口外徑平均6.8(6.4-7.4)cm,巢口內徑平均5.3(4.7-5.8)cm。頭一年的雄鳥就企圖營巢,但很少有成功的,一般都在2齡時開始營巢。每窩產卵3枚,偶爾有多至5枚或6枚的,有的認為6枚卵或許是2個雌鳥所產。卵白色、光滑無斑,大小為18.9-22.3mm×13.7-15.2mm。黃胸織布鳥屬一雄多雌制,雄鳥和雌鳥的結合很短暫,當完成交配雌鳥開始孵卵以後,雄鳥即離開雌鳥,開始營造新的巢和吸引新的雌鳥與之交配產卵。據報導,在一個繁殖季節,一個雄鳥最多成功地營造了5個巢和吸引了5個雌鳥與之交配產卵。孵卵由雌鳥單獨承擔,孵化期14-15天。雛鳥晚成性,雌鳥獨自育雛,經過16-17天的餵養,幼鳥即可離巢

山麻雀

山麻雀山麻雀

·中文名:山麻雀·物種分類:鳥類→雀形目→文鳥科→麻雀屬

·拉丁名:Passerrutilans·英文名:CinnamonSparrow山麻雀·屬中文名:麻雀屬

·國內分布:國內分布於華東、華中、華南、西南和長江流域等地,北達黃河下游、山東半島、河北南部、山西南部、陝西秦嶺、寧夏徑源和甘肅南部,西至青海東部、四川和西藏東部,南至雲南、廣西、廣東、香港、福建和台灣等地。

·國外分布:國外分布於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尼泊爾,錫金、不丹、孟加拉國、印度阿薩姆、緬甸北部和越南北部、朝鮮、俄羅斯薩哈林島、庫頁島及日本北部。·是否藥用動物:否·是否經濟動物:是·Iucn2003:LC.IUCN2003:Notlisted

·遷徙:留鳥,部分遷徙

·生境:棲息于海拔15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各類森林和灌叢中,在西南和青藏高原地區,也見於海拔2000-3500m的各林帶間。多活動於林緣疏林、灌叢和草叢中,不喜歡茂密的大森林,有時也到村鎮和居民點附近的農田、河谷、果園、岩石草坡、房前屋後和路邊樹上活動和覓食。

·體型:體重♂15-21g,♀16-29g;體長♂120-140mm,♀113-138mm;嘴峰♂10.4-12mm,♀10.2-12.8mm;翅♂68-73mm,♀62-72.3mm;尾♂47-54mm,♀42-52mm;跗蹠♂15.6-19mm,♀15.4-19mm(指名亞種)。

·食性:山麻雀屬雜食性鳥類,主要以植物性食物和昆蟲為食。所吃動物性食物主要為昆蟲,其中較常見的有金花甲、金龜甲、叩頭甲、蜷象、蜻蜓幼蟲、鱗翅目幼蟲、象鼻蟲、瓢蟲、螞蟻、蟬、蚊、銅綠金龜甲等鞘翅目、鱗翅目、膜翅目、半翅目、蜻蜓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植物性食物主要有麥、稻穀、蕎麥、小麥、玉米以及禾本科和莎草科等野生植物果實和種子。

·習性:性喜結群,除繁殖期間單獨或成對活動外,其他季節多呈小群,在樹枝或灌叢間飛來飛去或飛上飛下,飛行力較其他麻雀強,活動範圍亦較其他麻雀大。冬季常隨氣候變化移至山麓草坡、耕地和村寨附近活動。

·繁殖:繁殖期4-8月。營巢于山坡岩壁天然洞穴中,也築巢在堤壩、橋樑洞穴或房檐下和牆壁洞穴中,也有報告在樹枝上營巢和利用啄木鳥與燕的舊巢。巢主要用枯草葉、草莖和細枝構成,內墊有棕絲,羊毛、羽毛等,雌雄鳥共同參與營巢活動。巢的大小在四川馬邊崖壁天然洞穴中找得的2巢測量,外徑分別為6.4cm×8.8cm和9cm×13cm,內徑5.2cm×6.1cm和7cm×9cm,高9.7和6cm,深2.8和2.5cm。每窩產卵4-6枚,1年繁殖2-3窩。卵白色或淺灰色、被有茶褐色或褐色斑點,尤以鈍端較密,常在鈍端形成圈狀,卵的大小為17-21.1mm×13.0-14.8mm,卵重7.9-8g。

該科種類

黑頂麻雀Passerammodendri
家麻雀Passerdomesticus
黑胸麻雀Passerhispaniolensis
叢林麻雀Passerpyrrhonotus
栗翅麻雀Passercastanopterus
山麻雀Passerrutilans
黃腹麻雀Passerflaveolus
死海麻雀Passermoabiticus
棕背麻雀Passeriagoensis
索島麻雀Passerinsularis
棕麻雀Passermotitensis
南非麻雀Passermelanurus
灰頭麻雀Passergriseus
斯氏麻雀Passerswainsonii
鸚嘴麻雀Passergongonensis
東非麻雀Passersuahelicus
海角麻雀Passerdiffuscus
……

雀形目鳥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綱: 鳥綱 (Aves) | 目: 雀形目(Passeriformes)
雀形目(Passeriformes)包括現存鳥類一半以上的種類,形態和習性都有極大的多樣性。雀形目可分為亞鳴禽和鳴禽,鳴禽具有最發達,最複雜的鳴肌,非雀形目鳥類只有簡單的鳴肌甚至沒有鳴肌,亞鳴禽的鳴肌則介於二者之間。亞鳴禽主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地區,鳴禽則遍及世界各地,是數量最多也是最進步的鳥類。雀形目通常進一步劃分成4個亞目,即闊嘴鳥亞目,霸鶲亞目,琴鳥亞目和燕雀亞目,共有64科,中國國有34科。
小類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亞鳴禽(suboscine)
雀形目闊嘴鳥亞目(Eurylaimi)、霸鶲亞目(Tyranni)及琴鳥亞目(Menurae)鳥類的統稱,與通稱鳴禽(songbird)或鳴禽類(oscine)的燕雀亞目(Passeres)種類,兩者有所區別。一般以為鳴禽是特化程度最高的鳥類,而亞鳴禽一詞意味著這些種類在解剖構造及行為方面較鳴禽原始,這種說法大致正確。
闊嘴鳥科 | 砍林鳥科 | 灶鳥科 | 蟻鳥科 | 食蚊鳥科 | 竄鳥科 | 傘鳥科 | 侏儒鳥科 | 霸鶲科 | 尖喙鳥科 | 刈草鳥科 | 八色鶇科 | 刺鷯科 | 裸眉鶇科 | 琴鳥科 | 藪鳥科 | 百靈科 | 燕科 | 鶺鴒科 | 山椒鳥科 | 鵯科 | 和平鳥科 | 伯勞科 | 鉤嘴鵙科 | 太平鳥科 | 棕櫚鵖科 | 河烏科 | 鷦鷯科 | 嘲鶇科 | 岩鷚科 | 鶇科 | 畫眉科
鳴禽(Oscines) 約占世界鳥類的五分之三。鳴禽的外型和大小差異較大。小的如柳鶯、繡眼鳥、山雀和啄木鳥;大如烏鴉、喜鵲。鶯科 | 細尾鷯鶯科 | 鶲科 | 攀雀科 | 長尾山雀科 | 山雀科 | 鳾科 | 短嘴鏇木雀科 | 鏇木雀科 | 啄花鳥科 | 太陽鳥科 | 繡眼鳥科 | 澳鵖科 | 吸蜜鳥科 | 鵐科 | 森鶯科 | 管舌鳥科 | 綠鵑科 | 擬黃鸝科 | 雀科 | 梅花雀科 | 文鳥科 | 椋鳥科 | 黃鸝科 | 卷尾科 | 垂耳鴉科 | 鵲鷚科 | 燕鵙科 | 鍾鵲科 | 園丁鳥科 | 極樂鳥科(風鳥科) | 鴉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