併合踝龍

併合踝龍

併合踝龍,意為“接合的跗骨”,是腔骨龍科的一屬恐龍。由於它的學名已由一種鞘翅目的昆蟲所有,故被一位昆蟲學家更名為Megapnosaurus(意為“大頭蜥蜴”)。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併合踝龍 併合踝龍

恐龍名稱: 併合踝龍拉丁文名: Syntarsus

恐龍體長: 3米

恐龍體重: 13千克

恐龍食物: 肉食

生存年代: 三迭紀晚期

生存地點: 辛巴威

恐龍種類: 蜥臀目·虛骨龍類

簡介

併合踝龍是一種有趣的小恐龍,他體態均勻,併合踝龍非常像腔骨龍,唯一的區別在於它的腳踝骨有些被溶合或連線在一起。有些科學家重塑的併合踝龍在其頭部後部有一束羽毛。但事實上並沒有證據說明這一點。

中文名稱(Chinese)→合踝龍

其它中文名稱(Chinese【OTHER】)→堅足龍|併合踝龍

拉丁文學名(Name)→Syntarsus 發音(Pronounced)→sin-TAR-sus

體態

併合踝龍 併合踝龍

併合踝龍由鼻端至尾巴長約3米,重約32公斤。在辛巴威的化石層中,就發現了30個合踝龍標本,故古生物學家認為它是群體狩獵的。它生存於2億至1億9千4百萬年前的侏羅紀早期。

併合踝龍是一類從其祖先的生活環境(可能是南美洲)擴展至世界各地的例子。這類小型的獵食者與早期的恐龍有同樣的特徵,由於在非洲及美國西南部發現其蹤跡,估計它們在盤古大陸時期就已經由一大洲遷徙至另一大洲。非洲及美國標本的分別是在種層面,這都支持了這種遷移的說法。

辛巴威併合踝龍(S. rhodesiensis)的化石差不多有30個標本。北美洲的卡岩塔併合踝龍(M. kayentakatae)有一個小冠,且顯示有演化至較大腔骨龍科的跡象(如雙脊龍)。就像雙脊龍,這兩個物種都是屬於角鼻龍下目及腔骨龍科。但近年來,腔骨龍超科是否屬於角鼻龍下目有許多爭議,大部分研究認為兩者是分開演化的。它們的前上頜骨及上頜骨之間有一個弱的關節,形成了一個鉤狀的顎。由於有指它的骨頭結構及前齒較弱,難以咬死及緊纏獵物,故有早期的假說指它是腐食性的。

特徵

修長健壯的身體,尖利的長嘴和鋸齒般的細牙,細長的頸部和粗大的尾巴,前後足有三隻鋒利的尖爪,都給這種恐龍增添了恐怖的氣氛。

分布

美國新墨西哥、亞利桑那、馬塞諸賽和猶他,在非洲和南美也曾發現了同屬種的化石標本。

生存年代

三疊紀晚期至侏羅紀早期

食物

魚、動物腐屍、小型兩爬動物,也可能吃同類幼兒。

氣候

炎熱乾燥,這形成了現在可以看到的當時留下來的典型的紅色沙石。當時季節分明,有強烈的雨季。在兩極比較潮濕溫和。

生存環境

併合踝龍 併合踝龍

動物可以被分為三類:從二迭紀遺留下來的動物,短暫出現興容、後來又消失的動物,以及新出現的、在整箇中生代位於支配地位的動物。

在海洋中新的珊瑚種類誕生了,它們組成比較小的珊瑚群。軟體動物中的鸚鵡螺從唯一倖存二迭紀-三迭紀滅絕事件的一支恢復起來,形成新的種類。一開始的魚類種類比較少,說明只有少數種類倖存了不久前的那次災難。第一批魚龍出現了。

在大陸上倖存的植物有蘇鐵、石松和舌羊齒。在北半球,針葉樹比較繁茂,在南半球舌羊齒在三迭紀早期是主要樹木。

在三迭紀翼龍和多類的恐龍始祖類群出現,包括了槽齒龍和板龍等等。世界上最早的烏龜,原顎龜,也出現在這個時期。

習性

這種食肉小恐龍全身站立能從人的頭頂咬下一塊肉來,鋒利的尖爪和鋸子般的牙齒,讓這些食肉動物如虎添翼。它們很可能是夜行動物,它們的眼睛很大,像兩顆電燈泡,如在黑夜,它們可能成群捕獵,中空的骨架讓它們箭步如飛,任何小動物都無法逃脫它們的魔掌。它們不放過任何到手的美味,包括同類的幼仔。它們是中生代的豺狼,無論哪種生物見到它們,都會第一時間退避三舍。

古生物-古脊椎動物

古生物生存在地球歷史的地質年代中、而現已大部分絕滅的生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