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巨型祿豐龍屬於原蜥腳類恐龍。身體比較笨重。後腿強壯,能直立行走。以植物為食。祿豐龍是中國首個進行研究的恐龍品種,亦是第一種完整發掘,復原,裝架和命名的恐龍化石,具有高度的科學和歷史價值。這是內地首次將珍貴的出土恐龍化石贈予大陸境外的地區。
祿豐龍屬原蜥腳類恐龍,生存於一億八千萬年前的早侏羅紀時期,具有細小的頭顱和相當長的頸,前肢短小,後肢粗壯,能以兩腿直立行走,尾巴粗大,可於奔跑時起平衡作用。它是植食性恐龍,牙齒小而扁平,外緣有粗鋸齒,能把樹葉切碎,銳利的指爪可將樹葉抓下或用來防禦敵人。這次香港獲贈的祿豐龍化石,是在2007年6月於祿豐縣發現的。這具祿豐龍化石長7.8米,高2.2米,保存得非常良好,下肢骨塊以自然的姿態融合,除頭部及部分尾椎是複製的外,差不多全副骨骼是由300多塊真正骨骼化石所組成。恐龍化石會在香港科學館永久擺放。
與許氏祿豐龍區別

發現與命名
巨型祿豐龍的骨架模型,位於北京自然博物館巨型祿豐龍的頭骨,位於北京自然博物館
許氏祿豐龍的骨盆,位於巴塞隆納。1941年,楊鍾健命名了許氏祿豐龍(L.huenei),化石發現於中國雲南的下祿豐組。第二個種是巨型祿豐龍(L.magnus),是在1947年被楊鍾健命名。巨型祿豐龍的體型大於許氏祿豐龍約1/3。祿豐龍的化石發現於中國的巴柔階地層,是少數存活到侏羅紀中期的原蜥腳類恐龍。
分類
1981年,M.庫柏提出祿豐龍與雲南龍皆是大椎龍的種。然而,最近的許氏祿豐龍頭部研究顯示它們與雲南龍或大椎龍關係並不如想像中的親近。
古生物學中說法
如同所有的原蜥腳類恐龍,祿豐龍的後肢比前肢長許多,可能有時是以二足方式行走,尤其是在搜尋食物的時候。祿豐龍是種草食性恐龍,並擁有銳利的指爪與牙齒,而拇指的指爪特別大。有些研究人員根據這些特徵,宣稱祿豐龍至少是部分雜食性恐龍;然而,祿豐龍與其他原蜥腳類恐龍的銳利牙齒,類似鬣蜥科的牙齒,而鬣蜥科是植食性動物。另一個說法則是,祿豐龍的指爪可用來防禦,或是進食時降下樹枝用。
大眾文化
祿豐龍是中國的第一個恐龍骨架模型,並且曾經發行過以祿豐龍為主角的郵票。古生物-古脊椎動物
古生物生存在地球歷史的地質年代中、而現已大部分絕滅的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