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鼻腔是人頭部上的一個器官,為一頂窄底寬的狹長腔隙,前起前鼻孔,後止於後鼻孔,與鼻咽部相通。同鼻中隔分隔為左右兩腔,每側鼻腔包括鼻前庭及固有鼻腔兩部分。在高等脊椎動物為拱狀的腔,位於顱底與口腔頂之間,由骨和軟骨圍成的腔,內面覆有黏膜和皮膚。鼻腔被一縱行的鼻中隔(nasalseptum)分為左右兩腔,鼻中隔因位置常偏向一側,所以左、右鼻腔的大小和形態多不對稱。鼻腔向前下借鼻孔與外界相通,向後通鼻咽稱鼻後孔。每側鼻腔又分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兩部分。組織構造
鼻前庭
位於鼻腔最前部,由皮膚覆蓋,富有皮脂腺和汗腺,並長有鼻毛,鼻前庭皮膚與固有鼻腔黏膜交界處稱為鼻閾。鼻腔(nasal cavity)為一頂窄底寬的狹長腔隙,前起前鼻孔,後止於後鼻孔,與鼻咽部相通。同鼻中隔分隔為左右兩腔,每側鼻腔包括鼻前庭及固有鼻腔兩部分。
固有鼻腔
通稱鼻腔,有內、外、頂、底四壁。1、內壁
即鼻中隔(nasalseptum),由鼻中隔軟骨(septalcartilage)、篩骨正中板,又稱篩骨垂
直板(perpendicularplateofethmoidbone)及犁骨(vomer)組成。
軟骨膜及骨膜外復有黏膜,鼻中隔前下部黏膜內血管豐富,由鼻齶、篩前、上唇及齶大動脈支密切吻合形成毛細血管網稱為利特爾區(Littlr’sarea)。此處黏膜較薄,血管表淺,黏膜與軟骨膜相接緊密,血管破裂後不易收縮,且位置又靠前,易受外界刺激,是鼻出血最易發生的部位。
2、外壁
鼻腔外壁表現極不規則,有突出於鼻腔的三個骨質鼻甲(conchaeturbinate),分別稱上、中、下鼻甲。各鼻甲下方的空隙稱為鼻道,即上、中下鼻道。各鼻甲內側面和鼻中隔之間的空隙稱為總鼻道(commonmeatus)。上、中兩鼻甲與鼻中隔之間的腔隙稱嗅裂或嗅溝(olfactorysulcus)。
(1)上鼻甲(superiorturbinate):位於鼻腔外壁的後上部,位置最高、最小,因前下方有中鼻甲遮擋,前鼻鏡檢查不易窺見。上鼻甲後上方為蝶篩隱窩(sphenoethmoidrecess),蝶竇開口於此。
(2)上鼻道(superiormeatus):內有後組篩竇開口。
(3)中鼻甲(middleturbinate):系篩骨的突出部,中鼻甲中常有篩竇氣房生長,使鼻腔上部顯著縮窄。中鼻甲前端外上方的鼻腔側壁有小丘狀隆起稱為鼻丘,是三叉神經、嗅神經所形成的豐富的反射區。
(4)中鼻道(middlemeatus):外壁上有兩個隆起,後上方為篩竇的大氣房名篩泡(ethmoidbulla),篩泡前下方有一弧形嵴狀隆起名鉤突(uncinateprocess),篩泡鉤突之間有一半月形裂隙,稱為半月裂孔(semilunarhiatus),其外方有一弧形溝稱篩漏斗(ethmoidinfundibulum),額竇多開口於半月裂孔的前上部,其後為前組篩竇開口,最後為上頜竇開口。
(5)下鼻甲(inferiorturbinate):為一獨立骨片,附著於上頜骨內壁,前端距前鼻孔約2cm後端距咽鼓管口約1cm,為鼻甲中最大者,約與鼻底同長,故下鼻甲腫大時易致鼻塞或影響鼓管的通氣引流。
(6)下鼻道(imferiormeatus):前上方有鼻淚管開口,其外段近下鼻甲附著處骨壁較薄,是上頜竇穿刺的最佳進針部位。
3、頂壁
呈狹小的拱形,前部為額骨鼻突及鼻骨構成。中部是分隔顱前窩與鼻腔的篩骨水平板(cribriformplate),此板薄而脆,並有多數細孔,呈篩狀,嗅神經經此穿過進入顱前窩。外傷或手術時易骨折致腦脊液鼻漏,成為感染入顱的途徑。
4、底壁
即硬齶,與口腔相隔,前3/4由上頜骨齶突,後1/4由齶骨水平部構成,兩側部於中線相接,形成上頜骨鼻嵴,與犁骨下緣相接,底壁前方近鼻中隔處,兩機時各有一切牙管開口,齶大動、靜脈及齶前神經由此通過。
鼻腔黏膜
按其組織學構造和生理機能的不同,分為嗅區黏膜和呼吸區黏膜兩部分。1、嗅區黏膜
分布於上鼻甲及部分中鼻甲內側面及相對應的鼻中隔部分,為假復層無纖毛柱狀上皮,由嗅細胞、支持細胞、基底細胞組成。其固有層內含分泌漿液的嗅腺,以溶解有氣味物質微粒,產生嗅覺。嗅細胞為雙極神經細胞,其中央軸突匯集多數嗅細胞嗅絲,穿過篩板達嗅球,周圍軸突突出上皮表面,成為細長的嗅毛(圖1-8)。
2、呼吸區黏膜
除嗅區外,鼻腔各處均由呼吸區黏膜覆蓋,該區黏膜屬復層或假復層柱狀纖毛上皮,其纖毛的運動主要由前向後朝鼻咽部。黏膜內含有豐富的漿液腺、粘液腺和杯狀細胞,能產生大量分泌物,使黏膜表面復有一層隨纖毛運動不斷向後移動的粘液毯(mucousblanket)。黏膜內有豐富的靜脈叢,構成海綿狀組織,具有靈活的舒縮性,能迅速改變其充血狀態,為調節空氣溫度與濕度的主要部分。下鼻甲上的黏膜最厚,對鼻腔的生理功能甚為重要,故手術時不宜過多去除。
鼻腔血管
動脈主要來自頸內動脈系統的分支眼動脈和頸動脈系統的分支上頜動脈。1、眼動脈自視神經管入眶後分出篩前動脈和篩後動脈。兩者穿過相應的篩前孔和篩後孔進入篩竇,均緊貼篩頂橫行於骨脊形成的凹溝和骨管中,然後離開篩竇,進入顱前窩,沿篩板前行穿過雞冠旁小縫進入鼻腔。
2、上頜動脈在翼齶窩內相繼分出碟齶動脈、眶下動脈和齶大動脈供應鼻腔,其中蝶齶動脈是鼻腔血供的主要動脈。
3、靜脈回流鼻腔前部、後部和下部的靜脈匯入頸內、外靜脈,鼻腔上部靜脈則經眼靜脈匯入海綿竇,亦可經篩靜脈匯入顱內的靜脈和硬腦膜竇。
鼻腔淋巴
鼻腔前1/3的淋巴管與外鼻淋巴管相連,匯入耳前淋巴結、腮腺淋巴結及下頜下淋巴結。鼻腔後2/3的淋巴匯入咽後淋巴管及頸深淋巴結上群。鼻部惡性腫瘤可循上述途徑發生轉移。鼻腔的神經
包括嗅神經、感覺神經和自主神經。1、嗅神經分布於嗅區黏膜。嗅細胞中樞突匯集成多數嗅絲穿經篩板上之篩孔抵達嗅球。嗅神經中樞突匯集成多數嗅絲穿經篩板上之篩孔抵達嗅球。嗅神經鞘膜為硬腦膜的延續,損傷嗅區黏膜或繼發感染,可沿嗅神經進入顱內,引起鼻源性顱內併發症。
2、感覺神經來自三叉神經第一支(眼神經)和第二支(上頜神經)的分支。
眼神經:由其分支鼻睫神經分出篩前神經和篩後神經,與同名動脈伴行,進入鼻腔分布於鼻中隔和鼻腔外側壁上部的一小部分和前部。
上頜神經:穿過或繞過蝶齶神經節後分出蝶齶神經,然後穿過蝶齶口進入鼻腔分為鼻後上外側支和鼻後上內側支飛,主要分布於鼻腔外側壁後部、鼻腔頂和鼻中隔。
3、自主神經鼻黏膜血管的舒縮及腺體分泌均受自主神經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