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廣東省石岐人,幼年家貧,學無常師,曾從鄭哲園習古籍。並從事報業工作,一度入南京支那學院修習佛典。及後追隨孫中山、廖仲愷,曾任農民部長、粵軍總司令部政治主任、廣東省政府委員、南京國民政府首屆立法委員,又曾於1925年7月任中山縣縣長及1930年3月復任中山第二任模範縣縣長。三十年代初移居香港,新中國成立後被聘為中央文史館館員。人物生平
黃居素一八九七年五月十六日(清光緒二十三年丁酉年四月十五日)生於中山。一九八六年三月二十二日(農曆丙寅年三月十三日),終於香港。享年九十。祖父榮盛公,字福安,原籍廣東嘉應州(即今梅州),於清同治年間遷居香山縣(即今年中山石岐),生兩子兩女,享年八十一歲。長子華廉,即居素父親也。居素九歲喪父,家貧,母親戴氏出為人傭,幫他自幼由祖父撫養(二十六歲喪母,母享年四十九。)居素自幼聰慧好學,祖你對他痛愛有加,而他一生亦極愛其祖父,小時由祖父教導一個時期後,入國小先後約三年,讀國中一年,後赴廣州入廣東高等師範學校讀了八個月,因無錢交學費,幫輟學回中山,隨鄉人鄭哲園不《史記》、《昭明文選》等約兩年,鄭哲園助他辦了一時期《岐光報》之後,他赴廣州,經友人馬時輝及馬育航介紹,任陳炯明書記。第一次國共合作時,他追隨孫中山先生參加政治活動,任農民部長,及粵軍總司仿部(許崇智為司令)政治部主任,陳炯明與孫中山先生分裂後,居素症先向吳稚暉介議陳孫複合,並為此事多次出力奔走(吳稚輝手函有提及,其他文章有此記述)。後來他受知於廖仲凱先生。於此期間,廖仲凱扒舉他擔任香山縣縣長,北伐成功,建都南京,孫中山先生逝世,香山縣改為中山模範縣,直隸南京國民政府,居素出任首任縣長。同期,任南京農民部長及立法院首屆立法委員,此時,他向中山縣訓政委員會提出建出建中山港計畫。
居素於一九二二年一月十日(農曆辛酉年十二月二十日),與馮端一女士嬉婚。馮端一,字肅瑩,生於一九〇一年農曆七月一日,原籍廣東鶴山,生於廣州,十七歲畢業於廣東女子職業學校,留校任教,結婚時二十歲。居素生有四女,皆比所長服務社會。
二十年代中期,他曾先後入住廣州光孝寺及杭州一寺院,得與弼元法師及弘一法師相交,後以曾入住南京支那內學院研究佛不,得與熊十力及呂秋逸論學。約一九二七、二八年間,他隨近代中國名畫家黃賓虹學習山水畫,並與之共研畫藝,後與黃賓虹及王冖錫從鄧秋枚處接辦上海神州國光社,成為該社主辦人之一。
黃與林森、廖仲凱、陳銘樞、朱執信駐鄧仲元等均稔識。
約在一九三三年,居素脫政治生活,到香港定居治學。他甚愛山,自此時至一九六四年均居於傍山的東山台(司徒拔道),一九六四年後遷居九龍,於一九六八年底後遷至傍海的美孚新村,直至他去世。其間,他於一九五五年九月至一九五七年五朋赴北京小住,並任中央文史館館員及北京中國畫研究會會員。
居素對哲學(佛學、儒家、老子、莊子及西洋哲學、尤愛《黑格爾的小邏輯》)、繪畫、詩及西洋古典音樂(此中又最喜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樂)都很喜愛,對前三者,有一定造詣及論述。一九六九年出版《黃居素山水畫集》(第二輯)。從中可見,他的畫,風骨、氣勢、境界及韻律俱優。一九七二年一月“香港藝術中心”為居素舉行他的、也是藝術中心的第一次畫展,他這次畫展對該中心後來得有關方面撥給現址這塊地皮,起了幫助作用。一九八五年五月出版《光綱樓詩集,該集收有居素大部分詩作,近三百首。從中可見他的志與情,他自從一九六八年底遷居美孕新村後,為該寓所取名“光綱樓”,自號“光綱老人”。晚年高精尖法繪油畫。他像年自編其所寫雜文,名《緣山堂集》(該名得自其東山台故居“緣山堂”)惜此書尚未面世。其中有論及生活、畫藝、哲學、政論及受友人所託而執筆的文章等等,關於畫藝的,有《中國山水畫新論》,提出了以移步換形之移換的內在規律引導至中國山水畫之不違反透視而超越透視;在《曹伯陶先生〈著儒家政治思想〉,稿讀後意見書》中,提出美之形式須無量,形式雖無量,而均須隨時隨地隨人節之,以防其不美的藝術思想;關於哲學的,如《真如作疏所緣緣義》記錄一文所計論的唯識宗訓題,及對老子的首章解說等;其代友人執筆的文章高精亦具一定價值。
居素雖身居香港,經常深切懷念祖國及家鄉,每有鄉人自家鄉來。即問及家鄉情況及他住地的街道等,曾多次聲音以能在祖國土地犧牲為榮。惜形格勢禁,未能酬其壯志。他早年從政,後來自學,對生活與藝術,始終抱著求知創新的精神;七十五歲時還繪了一張堪稱佳作的抽象油畫。晚年作畫作詩直至九十高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