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葆戊臨夏承碑軸

黃葆戊臨夏承碑軸

《黃葆戊臨夏承碑軸》,是由黃葆戊所創作書法作品,黃葆戊(1880—1968),福建長樂人,字藹農,號鄰谷,另署青山農。早年畢業於上海法政學堂。曾任安徽法政學堂教員、福建省立第一圖書館館長、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國畫系教授、商務印書館美術部主任編輯。

【名稱】黃葆戊臨夏承碑軸
【類別】中國書法
【年代】現代
【作者】黃葆戊
【簡介】
此件隸書軸為紙本,縱133.2厘米,橫66.1厘米,收藏者未詳。
作為一門傳統藝術,中國書法真是太獨特了。在其他藝術門類中,臨摹前人作品絕對不可公開展覽、發表,否則,就會招致剽竊之譏。但書法偏偏例外,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在一些重大的書法展覽上,臨作可以堂而皇之地躋身其中,若有神情畢肖者更能受到人們的嘖嘖稱讚;在一些居室的牆壁上,人們也愛將臨作懸掛著欣賞;更有甚者,當代書壇還經常舉辦不同層次(從縣市級到國家級,直至國際性的)的臨書大展。而從書法史角度來考察,臨作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存在。大家知道,王羲之曾被後人尊為“書聖”,在他的傳世作品中,就有臨摹鍾繇的作品。不僅如此,他創作的《蘭亭序》還成為後世歷代書家的臨摹範本,其中佼佼者(如歐陽詢臨本、虞世南臨本、褚遂良臨本、趙孟頫臨本等)也一一化身經典,以一個龐大的範本群,作用於芸芸書法大眾。同王羲之一樣,其他歷代名家皆集臨摹、創作於一身,除留下了自己的創作作品,還留下了自己的臨摹作品。當然,一個書家如果只有臨作,沒有創作,那是難以在書法史上占據一席之地的。
一般而言,好的臨摹作品總是因襲加創造,而不太成功的臨摹作品則只見因襲、不見創造。那么,我們這裡看到的黃葆戊所臨《夏承碑》隸書軸(見上圖)又如何呢?筆者以為,該軸書法在因襲與創造兩方面是兼而有之。從因襲角度看,臨作較為準確地把握住了原有結體端莊、疏朗之神韻以及章法宏闊、均衡之威儀,此為得;失處在於原作那種蒼勁、渾茫之境界臨作沒有承續下來,否則,臨作就將更加令人回味。轉向創造立場,我們看到的是,臨作對原作線條質感的叛離。原作重、粗、拙筆道比比皆是,顯得生機勃然,但臨作一律將之細化、秀化,整齊性大大增強,趣味性卻相應減弱;原作點畫起收以方、健為主,臨作卻一律易之以圓、潤,明顯吸收了伊秉綬隸書的點畫處理法,這樣做的結果,雖使臨作力感不及原作,但畢竟展示了臨作欲與原作拉開距離的創造性努力。
黃葆戊(1880—1968),福建長樂人,字藹農,號鄰谷,另署青山農。早年畢業於上海法政學堂。曾任安徽法政學堂教員、福建省立第一圖書館館長、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國畫系教授、商務印書館美術部主任編輯。1949年後,任上海文史館館員、上海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會員。著有《青山農書畫集》、《黃藹農篆書百家姓》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