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鼎原來歷
《史記·封禪書》記載,古時荊山一帶災情嚴重,黃帝聞訊從崑崙山來到荊山察看。為了煉出仙丹給老百姓治病,他采首山之銅,汲湖水,鑄鼎於荊山之下。相傳黃帝鑄好鼎,黃龍來迎黃帝升天時,百姓苦苦哀求,死活不讓他走,有的牽衣扯袍,有的抱手拽腳,拖下了他的金靴,扒下了龍皮、拔掉了龍鬚。人們把黃帝的靴子埋在他鑄鼎之地,這裡就成了世人拜祖的地方。黃帝陵高300米,長5000米。 嶺的西端有一高6米、周長42.5米的土堆,傳為黃帝陵冢。陵西南有一龍鬚溝,傳說是龍鬚墜落之地,此間生長一種龍鬚草,說是龍鬚所變,周圍皆無。
由於這裡位於長安古道,函谷關和潼關兩雄關之間,屢遭戰火毀滅,但歷代都曾進行過修復和重建。現已修復的主要遺蹟有:獻殿、始祖殿、長廊、墓冢、祀勸柱、闕樓等,並鑄造了象徵天神、地神、祖宗的天、地、人三尊大銅鼎。
現河南靈寶荊山下有黃帝陵、鼎湖灣、靈寶黃帝鑄鼎塬等景區。
史籍記載
典出《史記·封禪書》:“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鬍髯號,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 。
《史記·孝武本紀》:“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龍七十餘人,龍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黃帝之弓。”
傳說黃帝采首山之銅(今河南襄城縣首山),鑄鼎與荊山下(今河南靈寶荊山),鼎城黃帝乘龍升仙,人們把黃帝的靴子埋在鑄鼎塬上,形成了黃帝陵(河南荊山黃帝陵),並建廟祭祀。陵的西端有一高6米,周長42.5主的土堆,傳說就是黃帝陵冢。陵西南有一龍鬚溝,傳說是龍鬚墜落之地,此間生長一種龍鬚草,說是龍鬚所變,周圍皆無。
《尚書》記載:荊、河唯豫州。荊就是靈寶荊山 。
東漢王充《論衡·道虛篇》:“黃帝采首山銅,鑄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鬚垂鬍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龍,群臣後宮從七十餘人。……。 ”
明萬曆四十六年《襄城縣誌》:“首山,在縣治南五里,橫亘九里 。《史記》申公曰:‘天下名山八,三在夷狄,五在中國。’又雲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湖。莊周曰黃帝登具茨訪大隗,命駕於襄之野,七聖皆迷,見童子而問道焉,即此山也 。”
清,蔣廷錫編《(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首山,在襄城南五里,橫亘九里 。
清 張潮《虞初新志》卷十七:“史稱天下名山八,三在夷狄,五在中國,皆黃帝所嘗游,首山其一也。”
《括地誌》說:“湖水原出虢州縣城(今河南靈寶市)湖南三十五里夸父山,北流入河即鼎湖也”;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弘農郡及閿鄉郡,置虢州,治弘農縣,領弘農、閿鄉、湖城縣3縣。
《閿鄉縣誌》則說漢武帝曾在此地建有“鼎湖宮”。唐代李白詩曰:“鼎湖流水清且閒”,明代彭綱則寫下了“鼎湖煙樹接孤城”。
文化遺址
靈寶鑄鼎塬聚落遺址群包括北陽平、西坡、東常、軒轅台等50多處仰韶時期的文化遺址,總面積4.36平方公里,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被國家文物局、國家發改委列入“十一五”期間全國100處重點大遺址保護專項,並被列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遺址首選 。
三門峽市景區著名旅遊景點
概況 | 三門峽市是伴隨著萬里黃河第一壩的建設而崛起的一座新興城市,以山川秀麗、資源豐富而聞名中外。 |
景點 | 中流砥柱 | 張公島和煉丹爐 | 會興古渡 | 函谷關 | 寶輪寺塔 | 虢國墓地 | 黃帝鑄鼎塬 | 秦趙會盟台 | 仰韶村文化遺址 | 鴻慶寺石窟 | 石壕古道遺蹟 | 七里古槐 | 安國寺 | 雁翎關 | 夏後皋墓 | 古陝州城遺址 | 太陽渡 | 三門峽博物館 | 虢國車馬坑博物館 | 虢國貴族墓地 | 黃河古棧道 | 溫塘摩崖造像 | 澠池兵站 | 周總理視察大營紀念館 | 楊連弟橋與楊連弟烈士紀念碑 | 陝縣溫泉 | 甘山森林公園 | 亞武山風景名勝區 | 女郎山風景區 | 九龍洞風景區 | 玉皇尖森林公園 | 韶山風景區 | 空廂寺 | 仰韶大峽谷 | 三門峽大壩風景區 | 北陽平遺址 | 廟底溝遺址 | 窄口水庫風景區 | 靈寶 | 鼎湖灣風景區 | 韶峰風景區 | 茅津古都 | 黃河白浪鐵索橋 | 回春河景區 | 高河白龍廟原始森林風景區 | 盧氏城隍廟 | 甘棠苑 | 鐘鼓樓 | 空相寺 | 龍湖風景區 | 娘娘山 | 桃花谷自然風景區 | 熊耳山湯河溫泉風景區 | 玉皇山國家森林公園 | 豫西大峽谷風景區 | 虢國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