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麻黃各半湯]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桂枝麻黃各半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傷寒論》,具有辛溫輕散,小汗解表之功效。主治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面色反有熱色,身癢者

歌訣

桂枝一兩十六銖,甘芍姜麻一兩符;杏廿四枚棗四粒,而呈熱色癢均驅。

組成

桂枝(去皮)一兩十六銖(5g),芍藥、生薑(切)、甘草(炙)、麻黃(去節)各一兩(3g),大棗四枚(擘),杏仁(湯浸,去皮尖及二仁者)二十四枚(5g)。

用法

以水五升(1000ml),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一升八合(360ml),去滓,溫服六合(120ml)。本云: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頓服。將息如上法。

功用

辛溫輕散,小汗解表。

主治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面色反有熱色,身癢者。

方義

本方為太陽病日久,表郁輕證的主方,既用於有麻黃湯證,又用於有桂枝湯證。方中桂枝湯與麻黃湯按1:1用量合方。方名為桂枝麻黃各半湯,實則是桂枝、麻黃二方劑量的三分之一,為發汗輕劑。取麻黃湯發汗解表,疏達皮毛,以治表實無汗;取桂枝湯,調和營衛。兩方合用,又小制其劑,乃有剛柔相濟,從容不迫,異道取功之妙,既有小汗解邪之效,又無過汗傷正之弊。

運用

1、感冒、流感:本方用於感冒、流感,或其它發熱性疾病。症見:表郁日久不解,惡寒發熱,無汗,身癢,脈浮者。

2、蕁麻疹、皮膚瘙癢症:用於蕁麻疹、皮膚瘙癢症,具有風寒束表,營衛不和之證者。本方酌加防風、蟬衣。

3、產後發熱。

4、外感風寒證。

加減化裁

營弱見脈細者,重芍藥、甘草;風寒夾濕見無汗、頭身重痛、舌苔白膩者,加蒼朮或白朮。

使用注意

風熱表證者及陰虛火旺者不宜使用本方;本方不宜久服,見汗出者不必再服。

《皇漢醫學》引《類聚方廣義》:痘瘡熱氣如灼,表郁難以見點,或見點稠密,風疹交出,或痘不起脹,喘咳咽痛者。

附註

附方桂枝二越婢一湯

組成:桂枝(去皮)、芍藥、麻黃、甘草(炙)各十八銖,大棗(擘)四枚,生薑(切)一兩二銖,石膏(碎,綿裹)二十四銖

功用:微發其汗,兼清里熱

主治:太陽病,發熱惡寒,脈微弱者

出處: 《傷寒論》

附方 桂枝二麻黃一湯

組成:桂枝一兩十七銖(去皮),芍藥一兩六銖,麻黃十六銖(去節),生薑一兩六銖(切),杏仁十六個(去皮尖),甘草一兩二銖,大棗五枚(擘)

功用: 調和營衛,微發其汗

主治: 太陽病,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形似瘧,一日再發者

出處: 《傷寒論》

化裁方之間的鑑別

桂二越一湯、桂二麻一湯,桂麻各半湯三方,均為合方套用,皆屬解表之法,但其各有含義,對於三方比較,當首推尤怡 之論:“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二越婢一湯,三方並良方合用,乃古之所謂複方也,細審其制,桂枝麻黃各半湯,助正之力,侔於散邪。桂枝二麻黃一湯,則助正之力多,而散邪之力少,於法為較和矣。其桂枝二越婢一湯,本無熱證而加石膏者,以其人無陽,竟也不足,不勝桂枝之任,故加甘寒於內,少變辛溫之性,切滋津液之用,而其方制之小,示微發於不發之中,則三方如一方也。故桂枝湯不特發散邪氣,亦能補助正氣,以其方甘酸辛和用,具生陽化陰之妙。與麻黃合劑,則能盡麻黃之力,而並去其悍,與石膏同用,則能資石膏之益,而不擾乎權,是雖麻石並行,而實以桂枝為主,蓋非滋養營衛,則無以為發汗散邪之地耳。凡正氣不足,邪氣亦微,而仍須的得汗而解者,宜於此三方則焉,後人不能盡桂枝之用,而求之人參、歸地之屬,立意則同,而用藥懸殊矣。”

重要文獻摘要

《內台方議》:桂枝湯治表虛,麻黃湯治表實,二者均曰解表,霄壤之異也。今此二方合而用之者,乃解其表不虛不實者也。桂枝湯中加麻黃、杏仁,以取小汗也。

《傷寒貫珠集》:既不得汗出,則非桂枝所能解,而邪氣又微,亦非麻黃所可發,故合兩方為一方,變大制為小制。桂枝所以為汗液之地,麻黃所以為發散之用,且不使藥過病,以傷其正也。

《傷寒論類方》:此方分兩甚輕,計共約六兩,合今之秤僅一兩三四錢,分三次服,只服四錢零,乃治邪退後至輕之劑,猶勿藥也。

《古方選注》:其法先煎麻黃,後納諸藥,顯然麻黃為主,而以桂枝、芍藥為監製也。蓋太陽邪未解,又因陰陽俱虛,汗吐下皆禁,不能勝麻黃之說,故監以桂枝、約以白芍,而又銖兩各減其半,以為小制,服後得小汗即己,庶無大汗亡陽之過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