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解釋
【解釋】: 同類的東西聚在一起。指壞人彼此臭味相投,勾結在一起。
成語典故
出自《周易·繫辭上》:“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指同類的東西常聚在一起。中性詞。現多比喻壞人和壞人常在一起,也作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或方以類聚,物以群分。物各有疇。
典故
源於《戰國策·齊策三》。
春秋戰國時,齊宣王招告天下賢士來幫助他治理齊國。有一個叫淳于髡的賢士在一天內給他推薦了7個有才能的人,齊宣王經過問答,果然個個本領高強。齊宣王覺得非常奇怪,就問淳于髡說:“我聽說人才是很難等到的,在千里之內的土地上,如果能找著一個賢士那不得了了。現在你卻在一天之內,推薦了7個賢士,照此下去,賢士不是多得連齊國都容納不下了嗎?”
淳于髡聽後說:鳥是同一類的聚居在一起;獸也是同一類的走在上道。要找柴胡和桔梗這類藥材,如果到窪地里去找,一輩子也不會找到一株,但是如果到山的北面去尋,那就可以用車裝運了。這是因為天下的生物都是同一類的聚在一起,我淳于髡可算是個賢士吧,所以您叫我推薦賢士,就像是到河裡打水、用打火石打火一樣容易,我還準備給您再推薦一批賢士,哪裡會只有這7個呢!後來,人們把它概括為“物以類聚”。現在,常用來比喻趣味相投的人總是自然而然地聚在一起,含有貶義。
詞語辨析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分句;含貶義
示例: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張孝基陳留認舅》:“自古道:~。過遷性喜遊蕩,就有一班浮浪子弟引誘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