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杏石甘湯

麻杏石甘湯

麻杏石甘湯屬湯劑。可辛涼宣洩,清肺平喘。主治肺熱喘咳,甚則氣急,鼻翼啟扇,有汗或無汗,身熱不解,口渴,脈滑數,苔薄黃。現用於肺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麻疹、百日咳、慢性鼻竇炎等屬邪熱閉肺者。對於麻疹已透或未透而出現身熱煩渴,咳嗽氣粗而喘,屬疹毒內陷,肺熱熾盛者,亦可加味用之。本方出自《傷寒論》,原治太陽病,發汗未愈,風寒入里化熱,“汗出而喘”者。後世用於風寒化熱,或風熱犯肺,以及內熱外寒,但見肺中熱盛,身熱喘咳,口渴脈數,無論有汗、無汗,便以本方加減治療,都能獲效。

基本信息

成分

麻杏石甘湯組成材料麻杏石甘湯組成材料

方源:《傷寒論》:“發汗(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組成:麻黃6克、杏仁9克、生石膏24克、甘草6克。

類別:解表劑,辛涼解表

方歌:

1.傷寒麻杏甘石湯,汗出而喘法度良,辛涼宣洩能清肺,定喘除熱效力彰。

2.麻杏甘草石膏湯,四藥組合有擅長,主治風熱咳喘證,辛涼宣洩效力彰。

用法: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現代用法:水煎溫服)。

功用:辛涼宣洩,清肺平喘:用於外感風熱,或風寒郁而化熱,熱壅於肺,而見咳嗽、氣急、鼻煽、口渴、高熱不退,舌紅苔白或黃,脈滑數者。常用本方配伍魚腥草黃芩瓜蔞貝母等,治療急慢性支氣管炎、肺炎以及麻疹合併肺炎。

方解

┌ 麻黃 ── 辛甘溫,宣肺解表而平喘 ┐

君 ┤ ├兩藥相配,既能宣肺,又能泄熱。[說明]

└ 石膏 ── 辛甘大寒,清泄肺胃之熱以生津 ┘

臣 ── 杏仁 ── 苦降肺氣,止咳平喘 ── 既助石膏沉降下行,又助麻黃瀉肺熱。

佐使 ── 炙甘草 ── 顧護胃氣,防石膏之大寒傷胃,調和麻黃、石膏之寒溫。

配伍特點

縱觀全方,藥僅四味,配伍嚴謹,清宣降三法俱備,共奏辛涼宣洩,清肺平喘之功。

注意事項

1.本方出自《傷寒論》,原治太陽病,發汗未愈,風寒入里化熱,“汗出而喘”者。後世用於風寒化熱,或風熱犯肺,以及內熱外寒,但見肺中熱盛,身熱喘咳,口渴脈數,無論有汗、無汗,便以本方加減治療,都能獲效。

2.對於麻疹已透或未透而出現身熱煩渴,咳嗽氣粗而喘,屬疹毒內陷,肺熱熾盛者,亦可加味用之。

病症分析

風熱襲表,表邪不解而入里,或風寒之邪郁而化熱入里,邪熱充斥風外,故身熱不解、汗出、口渴、苔黃、脈數;熱壅於肺,肺失宣降,故咳逆氣急,甚則鼻煽。若表邪未盡,可在衛氣被郁,毛竅閉塞而無汗;苔薄白,脈浮亦是表證未盡之徵。

文獻摘要

《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柯琴:“石膏為清火之重劑,青龍、白虎皆賴以建功,然用之不當,適足以招禍。故青龍以無汗煩躁,得薑桂以宣衛外之陽也;白虎以有汗煩渴,須粳米以存胃中津液也。此但熱無寒,故不用薑桂,喘不在胃而在肺,故於麻黃湯去桂枝之監製,取麻黃之開,杏仁之降,甘草之和,倍石膏之大寒,除內外之實熱,斯溱溱汗出,而內外之煩熱與喘悉除矣。”

藥理研究

麻杏石甘湯麻杏石甘湯

1.對免疫功能的影響:中藥由267%麻杏石甘湯口服液加生理鹽水,按5:3稀釋而成。

觀察

① 麻杏石甘湯對小巨噬細胞吞噬功能的影響:取健康昆明種小鼠16隻,體重18-22g,隨機分為兩組,每組8隻,雌、雄各半,中藥組用上藥0.4ml/日灌,對照組用等量生理鹽水灌胃,均連續灌胃8日。

② 對小鼠脾指數的影響:取健康NIH種小鼠20隻,體重22-25g,分組和給藥方法同上,每組均連續灌胃10日。

③ 對小鼠血清溶血素含量的影響:取健康昆明種小鼠20隻,體重22-25g,分組及給藥方法同上,連續灌胃11日。

④ 對小鼠皮膚遲發反應的影響;取健康NIH種小鼠12隻,體重18-22g,分組和經藥方法同上,每組可續灌胃12日。結果:麻杏石甘湯可提高患兒細胞免疫功能,調整T淋巴細胞亞群間的比例關係,使小白鼠吞噬指數、脾指數、血清溶血素增高,使小白鼠皮膚遲發反應增強。

又有報導,採用水煎醇沉法製成267%製劑,加生理鹽水按5:6稀釋後,置4℃冰櫃貯存備用。

① 取健康小白鼠26隻,體重18-22g,隨機分成中藥組和對照組。中藥組按0.4ml/天劑量灌胃,每日1次,對照組用等量生理鹽水灌胃,各組連續灌胃7日,第8日採血,分離血清,用瓊脂平板打孔法測定溶菌酶含量,進行組間比較。

② 分組給藥方法同①連續灌胃7日,未次給藥後每隻小白鼠腹腔注射5%綿羊紅細胞1ml,並於3小時後腹腔注射生理鹽水2ml,然後處死動物,吸出腹腔液,以2000轉/分鐘離心沉澱10分鐘,棄上清液,塗片並用瑞氏染液染色,鏡檢計算吞噬率及吞噬指數。

③ 取健康小白鼠20隻,體重18-22g,分組及灌胃方法同①,連續灌胃11日,各組均在給藥第4日,用10%新鮮羊紅細胞進行小白鼠腹腔免疫,0.5ml/只,於實驗第11日摘眼球取血,分離血清,進行血清凝集素試驗,測定抗體效價,

④採用RPMI“1640”培養液(1%“1640”、20%胎牛血清、青黴素100U,鏈黴素100μg/ml),pH7.4,每瓶2.5ml,試驗時每瓶加入肝素0.2ml抗凝血,並分別加入0.15ml,0.1ml,0.05ml三種劑量的麻杏石甘湯(藥物濃度調至100%,每瓶1個劑量,同時設陽性對照組(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產品PHA10滴)和陰性對照組(即不加中藥也不加PHA),經37℃孵育70小時後離心沉澱,棄上清液,將沉澱物灌入毛細玻璃管,離心分離白細胞,塗片並用瑞一姬混合染液染色,鏡檢計算淋巴細胞轉化率。實驗結果:麻杏石甘湯能提高小白鼠巨噬細胞的吞噬率和血清溶菌酶含量,促進淋巴細胞轉化,從而使非特異性和特異性免疫功能均有所提高。

2.退熱作用:實驗以家免為對、造型、採用灌胃法給藥對麻杏石甘湯、生熟、石膏的退熱作用進行了對比觀察。結果表明:3者都有不同程式的退熱作用。同時既為本方為本方中的有機、無機兩類成分的“協同”作用提供了佐證,也會它屬絡合物藥物的實際套用展示了前景。

3.對蕁麻疹的治療作用:選擇體重2.5-3.0kg家兔10隻,雌雄不拘,分給藥組和對照組。用20%烏拉坦8ml/kg行腹腔麻醉後,用12號導尿管從口腔插入胃中,將家兔仰位固定。

①在頸部正中線切口,插入氣管插管,氣管插管分叉一端與氏氣鼓相連,另一端自然呼吸。

②在氣管右側的頸A做“V”型切口,遠心端結紮,近心端插入與水銀檢壓計相連,含7%枸櫞酸鈉溶液的動脈套管經檢壓計連馬氏氣鼓。

③在腹部正中打開腹腔,找中段空腸一段,在腸壁切1.0cm切口,將可充水小指套緩緩送入腸腔內,荷包縫合腸壁,關閉腹腔,通過一段橡皮管將腸內指套連線在馬氏氣鼓上,將腸內指套充滿水,腸蠕動推動描記波型。而後開動煙鼓,記錄一段正常血壓、呼吸、腸蠕動波,然後通過胃管灌藥(麻黃、杏仁、石膏、甘草,各約成人量的1/2,按常規煎藥法,煎成50ml),繼續觀察波型。結果發現:給藥組家兔血壓有明顯升高趨勢,心率減慢,呼吸變淺減慢,腸蠕動增強。而對照組給與等量水50ml,結果對家兔血壓、呼吸、腸蠕動均無影響。證明麻杏石甘湯對蕁麻疹之血管變態反應之病理有拮抗作用。

實驗研究

麻杏甘石湯臨床上用於治療哮喘、蕁麻疹等疾病,取得較好療效,從現代免疫學角度分析,哮喘和蕁麻疹均屬第一型變態反應性疾病,防治第一型變態反應性疾病,首先要控制其發生的幾個主要環節,其中防止過敏原進入機體外,在機體方面,可控制IgE的產生;阻斷IgE與肥大細胞的嗜酸性粒細胞結合,抑制肥大細胞釋放生物活性物質;阻止生物活性物質作用於效應器官以及解除效應器官反應等。本文採用Schwartz等法進行大白鼠腹腔肥大細胞脫顆粒實驗,說明麻杏甘石湯有抑制肥大細胞脫顆粒作用,證明本方還有一定的抑制效應器官反應的作用,可緩解由於抗原刺激而增強的腸管蠕動,能保護腸管中肥大細胞免受抗原的攻擊。上述實驗表明,麻杏甘石湯對肥大細胞脫顆粒、抗原刺激致敏腸管釋放組織胺以及對致敏腸管蠕動的影響,可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本方治療第一型變態反應的機理,(遼寧中醫雜誌,1983;8:43)。

臨床套用

1、 辨證要點 本方為治療表邪未解,邪熱壅肺之喘咳的基礎方。因石膏倍麻黃,其功用重在清宣肺熱,不在發汗,所以臨床套用以發熱、喘咳、苔薄黃、脈數為辨證要點。 《傷寒論》原用本方治療太陽病,發汗未愈,風寒入里化熱,“汗出而喘”者。後世用於風寒化熱,或風熱犯肺,以及內熱外寒,但見邪熱壅肺之身熱喘咳、口渴脈數,無論有汗、無汗,皆可以本方加減而獲效。 對於麻疹已透或未透而出現身熱煩躁、咳嗽氣粗而喘屬疹毒內陷,肺熱熾盛者,亦可以本方加味。

2、加減變化 如肺熱甚,壯熱汗出者,宜加重石膏用量,並酌加桑白皮、黃芩、知母以清泄肺熱;表邪偏重,無汗而惡寒,石膏用量宜減輕,酌加薄荷、蘇葉、桑葉等以助解表宣肺之力;痰多氣急,可加葶藶子、枇杷葉以降氣化痰;痰黃稠而胸悶者,宜加瓜蔞、貝母、黃芩、桔梗以清熱化痰,寬胸利膈。

3、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大葉性肺炎、支氣管哮喘、麻疹合併肺炎等屬表邪未盡,熱邪壅肺者。

4、使用注意 風寒咳喘,痰熱壅盛者,非本方所宜。

藥效研究

麻黃、杏仁抑制咳嗽中樞而鎮咳;石膏具有抗感染作用;甘草鎮咳祛痰,具有激素樣作用,能減輕炎症反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