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魏敬先,1937年2月生,江蘇省沛縣人。1957年—1963年就讀於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中國當代水彩畫家,發繡人像創始人。現為溫州大學美術系教授、碩士生導師,溫州市人像繡研究所所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溫州大學美術系教授,溫州市人像繡研究所所長 ,浙江水彩畫會理事,溫州市水彩畫會會長。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先後赴日本、荷蘭、馬來西亞、美國、阿聯等國家進行講學和舉辦藝術展覽 。發繡人像作品走進了英國白金漢宮、荷蘭王宮、馬來西亞首相官邸、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紐約聯合國總部……
製作的發繡和彩色絲繡國家元首級人物英國女王伊莉抄白二世,黛安娜王妃、荷蘭女王、戈巴契夫、美國前總統布希、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迪爾和夫人,以及尼泊爾國王和王后等。被作為國禮,由江澤民主席等國家領導人贈送;1992年,為鄧小平同志精心製作了一幅發繡肖像,在中共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前夕,敬獻給鄧小平同志,繡像受到88歲高齡的鄧小平同志的讚賞。
1991年,成立全國首家研究製作現代人像繡研究所;人像繡研究這一技藝1998年已被列入教育部社科科研立項,獲國家科研資助。先後出版了《魏敬先水彩畫選》、《魏敬先水彩畫》、中國水彩畫家系列叢書《魏敬先》和《甌繡技法》、《中國發繡藝術》、《現代人像繡技法》等書,在發繡現代人物肖像理論方面,填補了國內一項空白。
1990年魏敬先受教育部及省、市領導人的委託下用其發繡作為禮品贈送給港澳台知名人士,為其所在的省引進五億元人民幣籌建金溫鐵路,並於1997年建成通車;1992年,為溫州師院引進五百萬港元建“逸夫圖書館”及“逸夫發繡藝術樓”;另外,台灣名人何朝育先生、黃美英女士也因魏敬先的發繡藝術牽線搭橋和投石問路,於1992年捐款一千二百萬港元為溫州師範學院興建了“育英大禮堂”。
榮譽歷程
1985年5月,我國經貿代表團出訪英國,並參加“國際理想家庭博覽會”,為了向博覽會開幕剪彩嘉賓黛安娜王妃,贈送一份別有意義的禮品,出訪前,我國經貿代表團通過省工藝美術協會找到了魏敬先,由其製作繡像。經過三個多月的繡制,繡像如期交到了經貿團的手裡。黛安娜王妃在博覽會現場接受繡像時,非常高興地稱讚說:“很精美,很像我。”至此,發繡便開始了作為外交禮品的二十年。1987年,受省政府之託,為日本靜岡縣知事齋藤知於史先生製作發繡肖像,為慶祝浙江———靜岡締結友好省5周年,作為薛駒省長的禮品贈送。
1989年10月,我市和日本國石卷市建立友好市5周年之際,魏敬先隨團赴日本石卷市舉辦個人藝術作品展,為石卷市長平眾真治郎先生現場製作的素描肖像。在展覽會上,受到市長的高度評價和熱情稱讚。
1989,魏敬先受託,為前蘇聯總統戈巴契夫繡彩色肖像,作為國禮贈送戈巴契夫。
1990年1月,前蘇聯駐華使館派文化參贊和二秘,專程給魏敬先送來了戈氏一封熱情洋溢的親筆感謝信,及戈氏夫婦兩人親筆簽名的照片一張,並在杭州舉行了親筆信交接儀式。戈氏的信里寫到:看了你別開生面的藝術作品,對中國美術家的精湛技藝和勤勉精神的嘆服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我還看到,你的作品鮮明表現了中國人民對蘇聯的友善感情……
1990年9月,溫州市和日本國吳市經濟友好交流5周年之際,魏敬先應邀赴日本國吳市參加“溫州藝術展”開幕式,為吳市市長佐佐木有先生繡制了一幅素描肖像。得到市長的好評。
1992年,為荷蘭前總理威·豪先生製作發繡肖像。
1993年3月,魏敬先應邀赴荷蘭,舉辦藝術展覽並講學。展出結束後,繡像由旅荷華僑總會贈送給威·豪先生。總理先生對繡像作了高度評價,並參加了藝術展開幕式,為繡像揭彩。 發繡外交”一說由來。“發繡外交”一說,得從1989年說起。當時,浙江省領導在規劃籌建金溫鐵路之時,希望引進海外資金投資建設,了解到溫籍台胞、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愛國、愛鄉之情甚濃,為了接通關係,派當時的溫州市市長劉錫榮赴港拜訪南老。初次見面,究竟帶什麼見面禮好,當時也頗費了一番腦筋。“經過多方考慮,最後決定由我為南懷瑾先生的母親繡一幅發繡肖像,而且要求這幅繡像最好能用南太夫人本人的頭髮製作,這樣對這位出了名的孝子來講才更有意義。”魏敬先在市政府工作人員的陪同下,立即投入尋找南太夫人照片和頭髮的工作。幾經周折,從一直陪伴南太夫人的兒媳婦處找到珍藏的照片和一綹落髮。整整三個月,頂著酷暑,魏敬先為南太夫人繡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肖像,並配以精緻鏡框。同年秋天,劉錫榮帶著這幅繡像,前往香港會晤南懷瑾。南懷瑾一見鏡框裡母親肖像,激動得撲通一聲跌跪在地,失聲痛哭。這時,劉錫榮說:“這幅南太夫人的繡像,是我們請溫州工藝大師魏敬先用南太夫人的落髮繡成的。”得知那幅肖像竟然是用他母親的頭髮繡的,南懷瑾更加激動,感嘆地說:“知我者,劉市長也!”此後通過南懷瑾關係,金溫鐵路工程順利籌資約5億元人民幣,並於1997年建成通車。而當時“幾縷青絲引來五億巨資”、“一幅繡像催生金溫鐵路”成為美談。因魏敬先發繡作品而“引資”成功的還不止這一次。魏敬先為香港大亨邵逸夫製作發繡肖像後,邵逸夫非常高興,於1992年和1995年,前後兩次為溫州師範學院捐款300萬港幣和200萬港幣,建成了逸夫圖書館和逸夫發繡藝術樓。另一位溫籍台胞何朝育和黃美英夫婦,獲得魏敬先為他們創作的發繡像後,於1993年捐款1200萬港幣,興建了當時浙南最大的多功能“育英大禮堂”。正是由於一次次繡像的贈送成功,發繡為東方藝術增光添彩的同時,也為我省、我市,以及當時的溫州師範學院引來巨額的捐資項目。
1991年,成立全國首家研究製作現代人像繡的機構——溫州市人像繡研究所,從歷屆美術院校畢業生中選留優秀學生 ,魏敬先教授被任命為所長。
1992年6月間,在溫州華僑飯店的一次會議上,時任溫州市委書記的孔祥有同志,提出了“發繡外交”一詞,並表揚了魏敬先為知名人士繡像取得的功績。
發繡展轟動聯合國,二十年來,魏敬先先後製作了古、今、中、外名人肖像百餘幅,其中作為國禮的就達10來幅之多。從第一幅的黛安娜王妃,到戈巴契夫、荷蘭女王貝婭·克里格斯、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迪爾,到1996年,受外交部委託為尼泊爾國王和王后製作發繡肖像。繡像完成後,於同年11月,江澤民主席率團訪問南亞四國時,作為國禮面贈給尼泊爾比蘭德拉國王和王后。這些當作國禮送出的繡像不僅受到高度評價,他還因此而應邀出訪了10多個國家,在國外辦展10多場,還把展覽辦到了聯合國總部。
2000年10月-11月間,在應友好學校美國新澤西州科恩大學之邀,溫州師院發繡展覽團一行6人赴美,在科恩大學進行為期4周的展出和講學,引起轟動效應。而在此期間,經推薦和聯合國文化委員會批准,10月2日至5日,魏敬先的發繡作品展覽開到了聯合國總部。坐在迎賓大廳內現場繡制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繡像的魏敬先,更是引來了聯合國各使團工作人員和藝術家前來駐足觀看,一邊看還一邊翹起大拇指稱讚:“發繡藝術了不起!”令魏敬先激動的是,聯合國副秘書長金永健也來參加了開幕式,並稱讚其發繡藝術是中國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展出結束後,聯合國文化娛樂委員會還給魏敬先教授頒發了匾牌,匾牌上用英文寫著:“獎給中國藝術家魏敬先先生,您的發繡藝術為豐富世界文化寶庫作出了傑出的貢獻。”這之後,2001年,魏敬先受外交部禮賓司之託,還為俄羅斯前總體葉爾欽繡制了肖像。空閒之時,他和自己的弟子們為美國第一任至第44任總統繡了44幅肖像,在美國的一次展出時,引起了轟動。
2002年,他應邀赴阿聯舉辦發繡及水彩畫藝術展。
2002年11月,撒哈拉以南非洲各國駐華使館大使、臨時代辦一行32人在我國外交部副部長楊文昌等陪同下,前來參觀發繡藝術。
2004年,魏敬先教授再次應邀出訪阿聯,舉辦了“中國藝術展”,其繡制的酋長肖像受到了讚揚。
“發繡外交”二十年來,取得的成績已經令人矚目。
畫繡奇路
1963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工藝美術系並受過劉海粟、陳之佛兩位藝術大師親授的水彩畫家魏敬先,被分配到浙江省溫州市甌繡廠,擔任刺繡畫稿設計,開始接觸到刺繡,從此,他便與刺繡結下了不解之緣。他是個身軀魁偉的男子漢,卻偏偏鍾愛刺繡。並將這被喻為“女紅”的手藝當作終身職業,令人感到希奇。
在我國,魏敬先是個知名水彩畫家。他在溫州、徐州、南京、上海、北京及日本、荷蘭、香港、美國、馬來西亞等國內外舉辦過多次個人藝術展覽。先後出版過5本個人水彩畫集,但隨著多年來鍥而不捨的鑽研刺繡,他在繡界所得到的榮譽,已經遠遠超越了他的畫作。
在刺繡領域裡,他將堅實的繪畫功底,運用到刺繡中去。香港《文匯報》在“中華風彩、風流人物”刊載專版稱:“作為一位藝術家,魏敬先拿了很多個第一,首先他是以刺繡為終身職業的第一人;1983年第一次人像繡作品在全國獲獎;1986年又是在上海舉辦個人刺繡展的第一人; 1991年全國第一個人像繡研究所在溫州成立。……”他研究的發繡人像藝術“填補了藝術領域的空白,開拓了刺繡的新領域。”魏敬先則認為:“刺繡,是我們祖國很精美的傳統技藝;身為畫家,有責任繼承、發揚、開拓這門技藝:水彩畫和刺繡都是藝術,兩者緊密結合才能出奇制勝。只有畫得好,才能繡得好。”他拿起小小的繡花針與他那支慣用的畫筆,結合併用,相輔相成。在傳統針法的基礎上,吸收繪畫中的虛實、光色的原理,以針線作筆墨,自畫自繡,使刺繡從“藝匠”的水平,提高到更臻完美的藝術境界。在畫和繡之間搭個橋,填補了畫家和藝人之間的鴻溝。
魏敬先以水彩這一特定畫種,用他那支飽蘸激情的畫筆,在師法自然中,將許多充滿生活氣息的人物風景,準確地寫入畫稿,把這一技巧直接間接地運用到刺繡中去,從而發展出:彩色繡、速寫繡、素描虛實繡、發繡四個品種,數十種針法。
魏敬先個性特別,不喜歡走別人走過的路。他善於別出心裁,創出個人風格。為了搞別人沒搞過的東西,選擇了“難畫”之徑,繡現代風雲人物及文化名人,繡這些久為大家“耳濡目染”的大人物,必須形神逼肖,質感豐富,才能使人翹指叫好。魏敬先自恃繪畫功力深厚,有過硬的素描基礎,能夠準確無誤地捕捉到哪怕極為細微的用以展示人物形象的逸神光彩。所以,他敢於選擇專繡世界名人這個難題;他不但用絲線繡,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起又用髮絲繡現代人像,佳作層出不迭。令人耳目一新。因而,也使自己成為現代人像繡的創業者和奠基人,被專家稱之為“魏繡”。
1967年,當魏敬先另闢畫繡結合的蹊徑已趨成熟時,他就滿懷成功的願望,自畫自繡“毛澤東”。這幅栩栩如生的作品,是他的鳴世之舉,嘔心之作。在動輒得咎的“文革”時期,繡偉大領袖肖像,當時在藝術界中是無人敢於問津的。而魏敬先的大膽嘗試,一經問世,便令人矚目,傳為奇談。
1985年2月25日,《溫州日報》記者沈惠國,溫州電視台記者陳薇蓉以“絲縷之間繡春秋”為題,報導他為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繡制彩色肖像的經過:“這幅繡像高48厘米,寬38厘米,女王繡像雍容高雅,形神兼備。為創作這幅作品,魏敬先調動了繪畫的全套手段,運用了甌繡的多種針法:頭髮上運用散套針,依勢捲曲;面部用肌肉針;那薄如蟬翼的上衣,則用細發稀針繡成;斜披的綬帶,用粗發短針繡成;而那銀白色的皇冠、項鍊上的珍珠,以及羽紗衣衫上綴有許多星星點點的銀片,要繡出這些質感效果,單憑留緞地顏色作白,就不足以表現了,他就採用白色絲線代頭髮來繡,那銀絲皇冠用平針繡成,項鍊上的珍珠,採用‘平迭繡’,即先用粗線打底,繡到一定的高度,再用細線,以不同的方向,用纏針繡方法,將底線蓋住,使每顆珍珠形成半立體狀態。羽紗上的小白點,也用細線短釗‘繡成。作品完成後,光華耀眼,富麗華貴。再加上絲線的折光效果,在每一個角度上看去,都有一種銀光閃爍的感覺。
魏敬先自己說:“我所崇尚的甌繡獨特的傳統風格,雖以人物著稱,但以往繡的均為歷史人物,表情比較單調,又無真人對照,逼真上要求不高。而現代人物,特別是世界名人則不同,他(她)是生活在自然的氣氛之中,要求有質感、光感、立體感和千變萬化的色彩,面部表情豐富、複雜,觀眾有現實的對照標準,要達到較佳的藝術效果,有賴於藉助現代繪畫的技巧,因而難度較大。”
1993年4月22日在荷蘭國際第一大港鹿特丹市舉辦的“首屆中國文化藝術節”上,據《歐洲時報》記者柳並介紹說:“祖籍中國溫州的旅荷華僑領袖梅旭華先生回鄉探親時,一個新的發現使他激動不已!這就是溫州師範學院魏敬先教授的發繡作品——現代人物肖像,居然達到如此逼真、高雅、富於質感的境界,難怪它們能享有‘東方一絕’的美譽,難怪它們會成為饋贈外國首腦的國禮,難怪戈巴契夫為這一珍貴禮品親筆致信魏敬先教授以表示謝意!梅先生不禁想到為什麼不請他為荷蘭女王也繡這么一幅肖像呢?梅先生的想法受到FR省省長威·豪先生的支持。荷蘭國家新聞局於1992年下半年將女王的標準像寄給梅先生轉交魏教授。當女王繡像光彩照人地出現在世人面前時,己過去整整一年了。這是一幅出類拔萃的藝術珍品。繡像不僅因其栩栩如生而受到荷蘭政要們的嘖嘖讚嘆,更因其獨特的藝術風格,特殊的材質完美的藝術境界,受到荷蘭藝術家的關注。阿姆斯特丹高等藝術學院院長德·溫特先生和文學家歐特格·波爾先生訪問中國時,曾專程訪問魏敬先教授。
4月14日,“首屆中國文化藝術節”在鹿特丹市開幕了,寬敞的展覽大廳內,正中央懸掛著魏敬先的作品。這裡聚集著各界人士,有前副總理威·豪先生、我國駐荷蘭大使王慶余夫婦、荷蘭文化旅遊部副部長萊森格普、旅荷華僑代表梅旭華先生等。他們問起了許多關於發繡的情況,魏教授都一一回答,並作了現場刺繡操作表演。
4月26日開始,魏敬先在阿姆斯特丹高等藝術學院講學,染織美術系20多名女學生,懷著神秘好奇的心情來聽課。他的講題是:“中國刺繡漫談”、“發繡藝術和現代人像繡技法”。從中國刺繡的發展淵源到各大名繡的風格特點,以及繪畫和刺繡的關係等等,邊講解,邊製作表演,深入淺出,深受學生們的歡迎。講學結束時,魏敬先教授把從中國帶去的繡架、絲線、頭髮、緞料和繡花剪等全套刺繡工具贈送給染織系。該院院長德·溫特教授設宴祝賀訪問、講學成功。
近年來,他先後用發繡和絲線繡製作了眾多的世界歷史名人、文化名人肖像,如愛因斯坦、貝多芬、倫布郎、達·芬奇、畢卡索、托爾斯泰、郭沫若、齊白石等。這些作品在國內展出後,曾分赴歐、美、及東南亞各國多次展出,均獲得高度評價。有的在展出國被作為珍品收臧或作為國禮贈送。素描繡《白石老人》在獲得“全國工藝美術百花獎”優秀創作獎之後,由國家選作精品赴加拿大參加國際展出。這是他從六十年代起,就作仿銅版畫效果的素描繡以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這就是魏敬先在崎嶇的治學道路上,不斷攀登,一步一個腳印,終於在中國刺繡藝壇上開闊了一片新天地,迎來了新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