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黃帝之孫敬康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姓苑》記載:“敬,黃帝孫敬康之後。”
姬敬康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敬氏,為十分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個淵源:源於媯姓,出自春秋時期陳厲公之子仲,屬於以先祖諡號為。
據史籍《風俗通義》記載:“春秋時期齊國有敬君,原陳厲公之子仲,謚為敬,其支孫以諡號為氏。”春秋時期,陳厲公名媯佗(一作媯躍)為陳文公媯圉之少子,其母為蔡國之女。陳文公病逝後,媯佗的異母兄長媯鮑立,是為陳桓公。後陳桓公病了,蔡國人為使媯佗當上君主,殺了媯鮑及太子媯免,立媯佗,是為陳厲公。
陳厲公即位後,也娶蔡國女。這個蔡女與蔡國人通淫,為此數次回歸蔡國,陳厲公亦數次到蔡國。陳厲公有子媯完,稱公子完(敬仲)。陳桓公之少子媯林怨恨陳厲公殺了其父與兄,乃令蔡國刺客人誘陳厲公而殺之。之後媯林自立,是為陳莊公。由此故公子完不得立,為陳大夫。陳厲公之被殺,以淫出國,故《春秋》曰其“蔡人殺陳他”,罪之也。
後陳莊公逝世,立其弟媯杵臼,是為陳宣公。陳宣公二十一年,殺其太子媯禦寇。由於媯禦寇與公子完關係非常號,恐禍及己,於周桓王二十年(公元前700年)逃到了齊國。當時的春秋霸主齊桓公姜小白收留了他,並賜給他田地邑城,還想任命他為正卿,但他只接受了“工正”一職,陳氏由此立足於齊國。公子完感謝齊桓公之德,遂指田改姓為田氏。
田敬仲完的後代田氏家族在齊國逐漸發展,至其五代孫田乞,為齊景公姜杵臼的大夫,其後田氏一族在齊國世代為相,並壟斷齊政權,齊公猶如傀儡。田無宇、田常等人身為姜齊之臣時,為了爭取齊國民心,在春秋末期就不惜經濟代價,施惠於民,被稱為“厚施買國”,最後人心歸附。
到周安王姬驕十一年(公元前391年),第十代孫國相田和將齊國國君齊康公姜貸放逐到海邊,只留一城之地作為其食邑,田和成為了齊國實際上的國君。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386年),周王室冊命田和為齊侯,正式將他列為諸侯。過了幾年,齊康公病逝,姜氏遂絕其祀。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田代齊姜”。
公子完逝世後,齊王曾賜其諡號為“敬”,史稱田敬仲完,其後裔子孫中有人遂以“敬”為姓氏,稱敬氏。
第三個淵源:源於改姓,屬於避帝諱改姓為氏。
北宋時期有個大臣,叫文彥博,祖上本來姓敬,他的曾祖父曾在後晉政權中為官,後晉高祖是石敬瑭,“敬”字犯了帝諱,當時只得為了避諱,將敬字拆開,一分為二。凡是姓敬的,要么改姓文,要么姓苟,文彥博的曾祖父不得不改姓了文。
沒多久的後漢高祖劉暠天福十二年(遼國耶律德光大同元年,公元947年)農曆12月17日,後晉為後漢所滅,後漢皇帝叫劉知遠,敬氏不存在避諱之嫌了,苟氏、文氏的有些後代相繼回復為敬氏,有些則沒有復回原姓。
過了十多年的後周恭帝柴宗訓顯德七年(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結束了紛亂的五代時期,北宋王朝建,趙匡胤成為宋太祖。由於趙匡胤的爺爺名叫“趙敬”,如此一來敬氏又犯了帝諱,只好再次改為文氏或苟氏。
第四個淵源:源於改姓,屬於帝王賜姓改姓為氏。
清朝時期,有四川馬鞍山人苟蓮峰(苟華南),進士起家,蜚聲瀚菀,山右司衡,南沙出宰。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乾隆大帝)嫌其姓讀音不雅,令他復改姓為敬氏。此支敬氏自稱讀音作gǒu(ㄍㄡˇ)。其實是自己將讀音讀錯了,即便是在古代因避帝諱而由敬氏改為苟氏,其姓氏讀音仍為居慶切,即讀音為jìng(ㄐㄧㄥˋ)。而另外的源出苟草之地而為苟氏者,讀音也不作古厚切gǒu(ㄍㄡˇ),而作己力切,即讀音作jǔ(ㄐㄩˇ)。千百年來,苟氏族人將自己的姓氏讀音搞錯了,因此,行如讀音不雅之煩惱,都是自找的。
遷徙分布
(缺)敬姓出自黃帝孫敬康之後,據《姓苑》載:“黃帝孫敬康之後。”又《風俗通義》云:“春秋時齊國有敬君。陳厲公之子仲,謚為敬,其支孫以諡號為氏。”按,漢有揚州刺史敬韻,南北朝時北周有敬珍。北宋有個大臣,叫文彥博,祖上本來姓敬,他的曾祖父在後晉做官,後晉高祖是臭名昭著的兒皇帝石敬瑭,“敬”字犯了諱。當時有規定“為了避諱,敬字得拆開,一分為二。凡是姓敬的,要么改姓文,要么姓苟。文彥博的曾祖父不得不改姓了文。可沒多久,後晉為後漢所滅,上來的皇帝叫劉知遠,姓敬的不存在避諱問題了,有些敬姓的後代恢愎了舊姓,有些則不恢復。可過了十多年工夫,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趙匡胤的爺爺名叫“敬”,這樣姓敬的又犯了諱,只好再次改姓文氏或苟氏。敬姓望居平陽郡(三國時魏分河東郡置平陽郡,治所在平陽,相當於今天的山西省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
歷史名人
敬韻:(生卒年待考),著名漢朝時期揚州刺史。
敬珍:字國寶,西魏時河東蒲阪人,漢楊州刺史韶之十世孫。父伯樂,州主簿,安邑令。珍偉容儀,有氣俠,學業騎射,俱為當時所稱。祥即珍從祖兄也,亦慷慨有大志,唯以交結英豪為務。珍與之深相友愛,每同游處。及齊神武趨沙苑,珍謂祥曰:“高歡迫逐乘輿,播遷關右,有識之士,孰不欲推刃於其腹中?但力未能制耳。今復稱兵內侮,將逞凶逆,此誠志士效命之日,當與兄圖之。”祥聞其言甚悅,曰:“計將安出?”珍曰:“宇文丞相寬仁大度,有霸王之略,挾天子而令諸侯,已數年矣。觀其政刑備舉,將士用命,歡雖有眾,固非其儔。況逆順理殊,將不戰而自潰矣。我若招集義勇,斷其歸路,殲馘兇徒,使只輪不反,非直雪朝廷之恥,亦壯士封侯之業。”祥深然之,遂與同郡豪右張小白、樊昭賢、王玄略等舉兵,數日之中,眾至萬餘。將襲歡後軍,兵未進而齊神武已敗。珍與祥邀之,多所克獲。及李弼軍至河東,珍與小白等率猗氏、南解、北解、安邑、溫泉、虞鄉等六縣戶十餘萬歸附。太祖嘉之,即拜珍平陽太守,領永寧防主;祥龍驤將軍、行台郎中,領相里防主。並賜鼓吹以寵異之。太祖仍執珍手曰:“國家有河東之地者,卿兄弟之力。還以此地付卿,我無東顧之憂矣。”久之,遷絳州刺史。以疾免,卒於家。子元約,性貞正,有識學。位至布憲中大夫。
敬肅:字弘儉,隋代河東蒲阪人。少以貞介知名,釋褐州主簿。開皇初,為安陵令,有能名。擢拜秦州司馬,轉幽州長史。仁壽中,為衛州司馬,俱有異績。煬帝嗣位,遷潁川郡贊務。大業五年,朝東都。帝令司隸大夫薛道衡為天下郡官之狀,稱敬肅曰:“心如鐵石,老而彌篤。”時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當塗用事,其邑在潁州,每有書屬敬肅,敬肅未嘗開封,輒令使者持去。述賓客有放縱者,以法繩之,無所寬貸,由是述銜之。開皇八年,朝於涿郡。帝以其年老,有能名,將擢為太守者數矣,輒為述所毀,不行。大業末,乞骸骨,優詔許之。去官之日,家無餘財。歲余,終於家。
敬暉:字仲曄,唐代絳州太平(今山西省襄汾西南)人,是一位文武雙全的軍事家、政治家。聖曆元年(698年)任衛州(今河南省汲縣)刺史。當時為防突劂,發民修城,由百夏至秋,農田穀米成熟,無人收割,強令農民繼續修城。敬暉對地方官說:“你們以為把城修好才能保證安全,其實軍民無糧食吃是守不住的,所以不能只管修城而不去收割成熟的穀物。”即令罷修城之役,使農夫返家秋收。為此“吏民感之,鹹歌詠之”。不久升任兵部侍郎、中台右丞。武則天幸長安,令敬暉為洛都(洛陽)副留守。在職以清謙聞名朝野。當時,女皇武則天寵信權臣張易之、張宗昌兄弟,放縱武氏親族為非作歹,政治敗壞。敬暉與大臣袁恕己、張柬之、崔元暐、桓彥范等隊,討伐武氏之亂,殺張氏二兄弟,因功加金紫光祿大夫,任侍中,封平陽郡王。後又被武三思(武則天的侄子)貶為崖州司馬,被廣州都督周利貞害死。
敬播:唐初著名的文、史學者,與令狐德棻共同制訂《晉書》體例。有一則典故“只問刀子”就是講敬播的:唐時,崔行功與敬播行路,敬播腰佩著棕櫚木柄的刀子,走得較慢。崔行功問:“這是什麼木?”敬播說:“棕櫚木”崔行功說:“我只問刀子,不是問誰佩的。”(意為嘲譏敬播像本頭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