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
不同的稱呼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稱呼:中國大陸、朝鮮的官方中文/韓文稱謂:朝鮮民族조선민족
歐美、南洋、港台、韓國、日本的官方中文/韓文/日文稱謂:大韓民族한민족〔因為華人在西方國家有一定數量,所以西方國家對於很多事物也會有自己一套規範的官方中文稱謂〕
各地分布
大韓民國:48,970,969 〔當地稱呼:韓民族〕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21,687,550〔當地稱呼:朝鮮民族〕
中國:2,043,578 〔當地稱呼 朝鮮民族〕美國:2,057,546 〔當地稱呼:韓人〕
日本:660,214 〔當地稱呼:韓人、朝鮮人〕
俄羅斯及其他前蘇聯共和國:486,857〔當地稱呼:高麗人〕
加拿大:110,000 〔當地稱呼:韓人〕
拉丁美洲(主要在巴西):100,000 〔當地稱呼:韓人〕
總計:74,616,714
北方民族
中國古代北方民族主要是以漢藏語系(漢人、羌人)和阿爾泰語系的人種構成(匈奴、鐵勒、突厥、回紇、維吾爾、沙陀、鮮卑、烏桓、契丹、蒙古、奚、肅慎、夫余、女貞、滿洲等)。對阿爾泰語系民族可以以根據地域和語族進行進一步的劃分:可分為肅慎系統、濊貊系統、東胡系統、匈奴系統、突厥系統。此外還有部分北方民族屬於非漢藏語系或阿爾泰語系的其他系統。朝鮮語不屬於漢藏語系,朝鮮語和漢語無論是語法還是基本辭彙都相去甚遠。朝鮮語跟日語一樣,都是黏著語言,他們與臨近的北亞民族語言有相似之處,實際上阿爾泰語系就是由語法構造而非同源詞構建的寬泛定義語系。這些北方民族與中原的漢族以及周邊其他民族一起交往融合,不斷的有新的面貌出現,可以說北方民族在過去幾千年的時間裡也在演繹著一種進化,而這種進化往往嚮往於中原華夏文明的形式,也就是在這樣的變遷中,實現了對同一文化的認同。儘管在今天可以通過一些分類法對北方各民族的種族劃屬進行歸納,但是實際上在過去的歲月中,各民族不斷的融合中,很多差異懸殊的民族會構成新型的民族。元代對中原北方的漢人、女真人、奚人、契丹人、渤海人、漢兒統稱為“漢人”,原來南宋統轄下的人民對稱為“南人”;清代女真人建立八旗制度,還融合了一部分的蒙古人、漢人、索倫人、高麗人,形成的“滿洲人”。
有些北方民族則在其統一的過程中將其他民族歸納於自身使之形成一體,比較突出的是柔然、突厥、回紇、党項、蒙古等,在其興起征服期間,大多將原先一些部族融合於自身。而更多的民族則在一過程中融入到比較先進文化的民族中,突出體現的是融入到中原的華夏民族中去。如前所述,元代以後的中原北方漢人實際上有漢人、女真人、奚人、契丹人、渤海人、漢兒等;再如南北朝之後,北方的鮮卑族等也與漢人無異。
高氏政權
高句麗고구려,是西漢到隋唐時期我國東北地區出現的一個有重要影響的邊疆民族政權。公元前37年,東北邊疆民族夫余的一位王子,因受族人迫害,這位因善射而被稱為“朱蒙”的首領在那裡建立了最初的高句麗政權,史書也簡稱為“高麗”。公元3年,高句麗第二代首領類利把都城遷到了今天吉林省集安市境內的“國內城”。此後400多年,高句麗政權一直定都於此。
公元427年,高句麗再次遷都,建都平壤。根據史書記載,高句麗在最鼎盛的時期,其疆域“東西二千里,南北一千里”,南至朝鮮半島中部地區,北到今天的吉林中部以北,東到延吉以東,西到遼河。
王氏政權
高麗고려,簡稱麗,是亞洲中世紀時一個位於東亞朝鮮王國(西元918年-1392年),由王建所建立。918年後高句麗國弓裔王的部將王建被部將擁立為王,推翻弓裔,定都於遷都至自己的家鄉松岳,並改稱為開京(即今朝鮮開城),改國號為高麗。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後百濟,建立高麗王朝。高麗王朝成立後,採用了中土國家的皇室制度。例如:首都被稱為“皇都”;
首都的皇宮被稱為“皇城”;
國王的命令稱為“詔”;
國王的繼任人被稱為“太子”
國王的母親被稱為“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