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簡介
高國經,高分子化學家。早年曾在艱苦條件下從事天然橡膠膠乳分析研究工作。後和錢保功等一起開展合成橡膠工業化研究,他領導的小組為氯丁、丁苯、丁吡橡膠乳液聚合提供了工業用化學配方和工藝。在此基礎上還深入研究了乳液聚合反應機理,當時在中國處於領先地位。
貢獻
他領導並參與了1號氟橡膠的研製工作,並組織領導氟塑膠-46的攻關研製,為國防軍工做出了貢獻。還開展了聚氟乙烯的研製工作。這兩項科技成果已大規模工業生產。他一生熱愛祖國,淡薄名利,踏踏實實為國家高分子工業做出了重要貢獻,並以自己的行為影響教育後輩。
人物簡歷
1912年7月30日 生於江蘇省江陰市。
1938年9月 蘇州東吳大學化學系畢業(最後一學期借讀於成都四川大學)。
1938年9月至1942年2月 四川大學套用化學研究處助理研究員、研究員,兼任講師。
1942年2月至1943年12月 原國民政府交通部寶天鐵路局水泥廠工程師。
1944年1月至1946年9月 機械學校實驗工廠理化油料室教官。
1946年9月至1950年4月 原國民政府經濟部重慶工業試驗所磐溪試驗館主任。兼任重慶大學化工系教授。
1950年5月至1973年10月 中國科學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1953年 吉林省第二屆人大代表。
1973年10月14日 病逝於長春。
人物生平
求學研究
高國經於1912年7月30日生於江蘇省江陰市。1938年畢業於東吳大學化學系(最後一學期借讀於四川大學)。當時正是抗戰初期,國民政府腐化,戰時經濟困難,知識分子報國無門。幸得老師張洪元(時任四川大學化學系主任)的幫助,就業於該校剛籌建的套用化學研究處,在該處兩年期間主要完成了糖液脫色之研究、油脂分解劑實驗,以及其他一些小化工研究,如食用香精等。
教學工作
兩年後因通貨膨脹、經費缺乏,研究工作無法進行,遂在中央大學任講師,教授有機化學及生物化學等。1942年去陝西雙石鋪寶天鐵路工程局屬下水泥廠籌備化驗室工作。1943年秋,任職於機械學校理化油料室,並講授油料化學。
研究工作
1945年“8·15”抗日戰爭勝利結束,高國經認為從此國家將出現和平建設局面,自己亦有機會在科技界發揮作用。抱著這種希望他於1946年進重慶工業試驗所,在該所任磐溪試驗館主任,兼任重慶大學化工系教授,講授“塑膠工程”課。在此期間高國經希望致力於國家所需要的橡膠和塑膠的研究。但是,此時的國民黨熱衷於內戰,根本不顧國家的科學研究事業,研究經費嚴重不足,條件簡陋,無法開展研究。儘管如此,高國經仍身先士卒,利用僅有的條件做一些實驗,如天然橡膠膠乳分析、蓖麻油氧化製取壬二酸等。除此之外,他刻苦讀書以彌補無條件做實驗所帶來的業務損失,高國經這樣做了,更希望年輕人也這樣做,以此不虛度年華。
建設東北
1949年末,重慶解放,高國經開始初步接觸中國共產黨,在黨組織的幫助下,初步領會了黨的政策,受到很大的鼓舞。1950年初,他抱著建設祖國重工業基地,為國家的科學研究做貢獻的志向,不顧生活之艱苦,應東北招聘團之邀毅然來到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
科學研究
高國經到應化所後,和錢保功一起開始為建立新中國的合成橡膠工業進行開拓性的工作。高國經承擔了合成橡膠研製工作中最關鍵的聚合工藝,當時高分子化學合成工作在中國處於起步階段。他經過一個階段實踐從乳液聚合這個新工藝研究著手取得突破。從1950年到1960年期間先後完成了氯丁橡膠、丁苯橡膠(高溫、低溫聚合)及丁吡橡膠的工業用乳液聚合化學配方及相關工藝的研究。從應化所中間試驗廠得到的結果後來都套用在國家新建的萬噸級大廠中,如四川長壽化工廠的氯丁橡膠分廠、蘭州橡膠廠的丁苯橡膠分廠,以及吉林化工研究院的丁吡橡膠廠。由於合成橡膠的研製必需要緊密配合加工性能和表征工作,所以在聚合組內有李仍元、鄧啟金等從事橡膠加工硫化的研究。這些科技人員後來在錢保功的領導下組成了高分子物理研究室。
在從事工業化研究的同時,高國經和張慶余等亦注意到發展套用基礎研究工作,組內主要開展了乳液聚合反應動力學和反應機理的研究,發表了一系列的論文。對乳液聚合機理當時國際上有兩種看法:Harkins根據電鏡研究結果認為乳液聚合反應鏈增長部分是在乳膠粒中進行的;Медведев則認為鏈增長是在乳膠粒的表面上進行的。根據這個情況,高國經指導孫家珍建立起用肥皂滴定法測定乳膠粒總表面積的方法,並在錢人元指導下建立起用光散射法測定乳膠粒度大小的方法。研究結果表明,乳膠粒的總表面積在鏈增長階段是保持不變的。論文受到蘇聯科學家的重視,應邀發表在剛創刊的蘇聯《高分子化合物》雜誌上。正由於研究工作取得中國領先位置,所以50年代中期很多教師和學生及科技工作者紛紛來到高國經領導的小組內來學習單體的乳液聚合反應,為當時中國培養了很多高分子化學方面的人才。高國經還應聘為吉林大學化學系兼職教授講授高分子化學課。全國第一次高分子報告會在北京召開後,高國經和錢人元、徐僖等成立了高分子名詞委員會,後來出版了中國第一本英漢高分子辭彙。
1959年中國國防建設正處於被外國封鎖的困難時刻,高國經回響國防尖端材料立足中國的號召,與北京化學研究所胡亞東、蔣錫夔一起投入到研製1號氟橡膠三氟氯乙烯—偏氟乙烯共聚物的攻關任務中,攻關工作在上海合成橡膠研究所進行。經過半年的努力,成功研製了1號氟橡膠,包括從單體合成、懸浮聚合反應到氟橡膠硫化等工藝,氟橡膠的性能已接近當時國際水平。攻關任務小試完成後,全部工藝移至上海合成橡膠研究所吳涇分部擴大生產,成為中國第一個氟橡膠的生產基地。高國經以聚合反應部分負責人為應化所爭得了榮譽,1966年“1號氟橡膠的研製”榮獲國家發明獎,排名順序為北京化學所、長春應化所、上海合成橡膠所。
通過氟橡膠攻關研製後,高國經認為應化所應該發揮高分子化學、高分子物理及結構化學研究方面的綜合優勢,更進一步研製國家急需的含氟高分子材料。他選擇了新型聚四氟乙烯的改性品種——氟塑膠-46(四氟乙烯和六氟丙烯共聚物),它具有塑膠王聚四氟乙烯相同的性能,但是可以用常規的塑膠加工方法成型,性能良好,用途比塑膠王更廣。
突出成就
1960年高國經下決心研製氟塑膠-46。從聚四氟乙烯裂解生產C2F4和C3F6,經低溫分餾後獲得純度很高的單體,經懸浮聚合後得到性能良好的氟塑膠-46。小試階段全部研究任務由高國經領導的小組承擔。為了加快研究工作的進度,發揮應化所的綜合優勢,所領導及時組織了以高國經為首的氟塑膠-46攻關組(當時名為“打殲滅戰”),包括高分子物理的陳東霖、秦汶組及結構化學朱晉昌組。工作進展順利,在中國處於領先地位。氟塑膠-46的性能及表征工作都達到當時國際先進水平。通過1965年在上海有機所實驗廠進行擴大試驗後,建立了完整的工業生產體系。1965年末由中國科學院對氟塑膠-46進行鑑定驗收。會後將全部技術推廣到上海合成橡膠研究所進行規模生產。1978年氟塑膠46的研製獲全國科技大會獎。
在5年多時間中高國經領導的課題組發表論文極少(與過去相比),高分子界議論很多,但不以名利為重的高國經諄諄教導大家。他說:一個科技工作者論文是要寫的,但更重要的是要為國家做出真正有用的產品,富國強民,趕上國際上快速發展的步伐,並指出青年科研工作者不能見異思遷、三心二意,要踏踏實實下功夫做實事,特別是要為國防軍工服務。他的這些話語一直激勵著年輕一代。任務結束後,1966年國家科委情報部門為氟塑膠-46的研製出了一本專集,作為內部資料存檔。這是對高國經工作最好的肯定和最大的安慰。
在氟塑膠-46攻關階段,高國經已經考慮到下一個目標將是杜邦公司最新的產品聚氟乙烯,他聯合了曹孟駿(負責單體合成)於1964年開始搞聚氟乙烯的研製工作。1965年開始建立了大型低溫分餾裝置,建立1000個大氣壓的聚合裝置,聚氟乙烯的研製工作於1966年基本成型,有低壓聚合級的分子量較低的,可以做塗料,有1000個大氣壓聚合的高分子量的可以做薄膜。考慮到工業化問題,高國經先後和四平市化工局和浙江化工研究所聯繫搞擴試,當時高國經領導的小組為四平和浙江培養了技術人員。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應化所雖沒有將聚氟乙烯高壓聚合做完,但是低壓聚合已完成,在高國經的指導下,浙江化工研究所利用了他們的技術,已生產了低壓法的聚氟乙烯供應市場。這也是高國經最後為國家所做的重要貢獻。浙江省化工研究所是惟一一個能生產聚氟乙烯塗料的廠家。
1964年、1965年連續二年高國經還培養了韓紀唐、方天如二位碩士研究生。高國經一生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對年輕人諄諄教導,以實際行動教育大家淡泊名利,要踏踏實實為國家做出有價值的科技成果,為後人樹立了學習的榜樣。
代表論著
1 高國經.糖液脫色之研究.化學工程,1939,6(1,2):1
2 高國經,於翹,徐紀平.合成氯丁二烯研究:分批法.東北科學研究匯報,1951,2(1,2):17
3 高國經,徐紀平.2-氯丁二烯-[1,3]之乳液聚合.東北科學研究匯報,1953,4:71
4 高國經.合成橡膠及其近期的發展(綜合文章).化學通報,1955,(9):521
5 高國經,張慶余,孫家珍.氯乙烯之乳液聚合.中國科學院第一次高分子化學會議會刊,1957:15
6 高國經,孫家珍.乳液聚合過程及其歷程的發展.高分子通訊,1959,3(5):257
7 孫家珍,高國經.四氟乙烯和全氟丙烯的輻射共聚合.高分子通訊,1963,5(3):123
8 錢保功,徐紀平,高國經等譯.Корщак著.高分子化合物化學.北京:科學出版社,1955
9 錢人元,徐僖,高國經等編.英漢高分子辭彙.北京:科學出版社,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