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原因
骨刺是骨質增生的俗稱,臨床上我們稱其為骨質增生 ,骨質增生並非只有老年人才會患,年輕人也會有。它是一種退行病變,一般年齡越大退變越明顯,所以老年人比年輕人發病率高;骨骼的長期勞損和坐姿不良也是導致骨質增生的重要原因,此類原因常常導致學生,IT工作者,會計等。
治療方法
(1)膏藥治療:
膏藥是祖國醫學的一朵奇葩,古有“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膏藥能治病,無殊湯藥,用之得法,其響立應”等說法。由於膏藥具有較高的稠度,故而其具備有效成分含量高、析出速度緩慢、作用長期持久、局部療效切實等一系列優點。骨刺必須外貼,其有效成分可透入皮膚產生活血,止痛,化淤,通經走絡,開竅透骨,祛風散寒等效果,並通過藥物的歸經作用而調理機體陰陽平衡,滲透於表皮,刺激神經末梢,促進局部血液微循環,扶正固本、改善體質,從根本上、全方位針對骨刺病機特點而發揮療效,改善病變周圍組織營養,起到修復骨病組織的作用,最終達到治療目的。
(2)理療方法:
理療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放鬆痙攣肌肉,緩解症狀。方法可用高頻(微波、超短波)、低中頻電療(如TENS,間動電療,電腦中頻)、超音波、磁療等。可加速炎水腫消退和鬆弛肌肉。
(3)牽引療法:
這也是常見的頸椎骨質增生治療辦法,就是通過牽引力和反牽引力之間的相互平衡,使頭頸部相對固定於生理曲線狀態,從而使頸椎曲線不正的現象逐漸改變,但其療效有限,僅適於輕症患者。
(4)推拿療法:
推拿作用與適應證中醫學認為頸椎骨質增生系因頸項長期勞累,氣血失和,加上外感風寒、阻滯經絡所致,推拿治療可以調和氣血,桂風散寒,疏筋通絡,從而達到解痙止痛。
(5)手術治療:
專家介紹,手術治療並不是骨刺的主要治療方法,但是對於一些病情嚴重,疼痛厲害的患者,必須要通過手術的方式切除骨刺。
(六)代替醫療
鑒於化學藥物和手術治療的局限性,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已開發國家更加崇尚自然治癒力的新療法,"代替醫學"--Alternative Medicine應運而生。這種醫學理念以崇尚天然、追求人體自然自愈力為特點,備受推崇,歐美日等國家相繼成立國家研究機構,替代醫療在全世界範圍內形成了一股新的醫學潮流。
針對關節問題,替代醫療也有種種突破,而其中,以純天然鋸峰齒鮫軟骨粉最為突出。獨協醫科大學、日本醫科大學等國際知名醫學機構對鋸峰齒鮫軟骨粉進行研究,並通過臨床證實到它對人體軟骨再生的神奇效果。據日本鯊魚軟骨普及協會統計,人體每天堅持服用7.5g的純天然鋸峰齒鮫軟骨粉,一段時間後就可能實現人體軟骨的再生。這是一個重要的發現。
目前,通過天然鋸峰齒鮫軟骨粉來再生人體關節軟骨,進而消除骨刺症狀,實現關節根本康復,已經成為已開發國家中大多數關節病患者的新選擇,並且造就出了像百傲鯊這樣的世界行業巨人。我們相信,隨著中國民眾的醫療觀念的不斷進步,替代療法這種先進的觀念也將越來越被大家所認同。
預防:
(1)適當進行體育鍛鍊骨刺患者避免長期劇烈的運動,並不是不活動,恰恰相反,適當的體育鍛鍊是預防骨刺的好方法之一。因為關節軟骨的營養來自於關節液,而關節液只有靠“擠壓’才能夠進入軟骨,促使軟骨的新陳代謝。適當的運動,有利於關節液向軟骨的滲透,減輕關節軟骨的退行改變,從而減輕或預防骨刺的出現。
(2)避免長期劇烈運動患者避免長期、過度、劇烈的運動或活動是誘發骨刺的基本原因之一。尤其對於持重關節(如膝關節度地受力及牽拉,造成、 髖關節),過度的運動使關節面受力加大,磨損加劇。長期劇烈運動還可使骨骼及周圍軟組織過局部軟組織的損傷和骨髂上受力不均,從而導致骨刺。
(3)減輕體重患者體重過重是誘發脊柱和關節骨質增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過重的體重會加速關節軟骨的磨損,使關節軟骨面上的壓力不均勻,造成骨刺。因此對於體重超標的人,適當的減輕體重可以預防脊柱和關節的骨刺。
(4)及時治療關節的,患者關節損傷包括軟組織損傷和骨損傷。關節的骨刺經常與關節內骨折有直接關係。由於骨折復位不完全,造成關節軟骨面不平整,從而產生創傷關節炎。對於關節內骨折的患者,如果能夠及時治療,作到解剖復位,完全可以避免創傷關節炎和關節骨質增生的發生。
病因
骨刺主要是由關節因種種原因造成軟骨的磨損、破壞,並促成骨頭本身的修補、硬化與增生,一般長骨刺就表示此人的脊椎進入老化階段。骨刺會由於生長的部位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症狀。然而,骨刺並非老人家的專利,由於工作型態改變,許多人必須久坐、久站,若是加上姿勢不正確,很容易年紀輕輕就使脊椎提早發生退化現象,而誘發骨刺的發生。骨刺的病因可包括年齡老化、損傷、肥胖超重、內分泌紊亂、骨細胞代謝異常、神經營養障礙、關節局部血循改變等。其中年齡老化是最強的危險因素,其次是外傷和肥胖。有手、膝外傷史者,手、膝骨刺的發生率比無外傷史者分別高4.2倍和3.4倍。37歲體重超標70%的男性患骨刺的危險性為標準體重者的1.5倍,女性為2.1倍。65歲以上超重者骨刺的發生率高達60%,這可能是因為超重增加了額外的機械負荷。
骨質增生患者常伴有骨質疏鬆,骨質疏鬆常由缺鈣引起,但患者血鈣往往反而會增高。問題的關鍵在於,缺鈣使甲狀腺功能刺激代償,動員骨鈣釋出以保證血鈣而維持生理需要。這樣使得骨鈣缺少,而血鈣、細胞內鈣和組織間鈣增加,由於血鈣增加使降鈣素功能增加,促進成骨活動及新骨形成,在骨骼某些部位形成骨質增生。
骨刺的病因是什麼?刺的病因:臨床上常可看到,OA治癒疼痛消失後,照片複查卻見骨刺依舊。顯然骨刺本身並不引起疼痛,OA真正的元兇是軟骨退變。當軟骨退變老化時,軟骨變薄變脆,失去彈性,甚至剝離脫落,裸露的骨面容易受到力的衝擊而損傷,骨內的神經末梢感受到應力和關節液里炎性物質的刺激而產生疼痛。軟骨退變得越厲害疼痛就越劇烈。骨刺是一種自然的老化現象,當人步入老年,有80%的患者都會患有各種不同的程度的骨刺,出現了骨刺也不用擔心,有的會自然身體吸收,有的經過一些保守的治療就可以很好的治癒。
誘發因素
增齡
增齡是骨關節炎發病最強的危險因素。據屍檢資料顯示,從20歲開始約5%的人關節就有退行性改變,40歲時,幾乎90%的負重關節都有或多或少的骨質增生改變。張乃錚教授等人對北京郊區2063名成人進行膝骨關節炎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16~30歲、31~40歲、41~50歲、51~60歲、大於60歲年齡組有膝痛者中,骨贅陽性率分別為10.6%、14.8%、29 .1%、5 1.8%、78.5%,隨年齡增長而陽性率增高。
性別
從資料分析在50歲以前女性比男性的發病率高2倍,但50歲以後兩性之間基本相等
職業
骨質增生與職業有關。長期反覆使用某些關節,可引起這些關節患病率的增加。如鑄造工的肘、肩關節,礦工的脊柱和膝關節,裝卸工的膝踝關節,駕駛員的肩關節,修理工和紡織工的腕關節,芭蕾舞演員的跖趾關節,長期從事刺繡、打字、伏案工作者的頸椎關節,較長時間站位工作如紡織女工、營業員、迎賓小姐、儀仗隊員的跟骨。以上這些部位因長期反覆做某一個動作,使該關節經常受到磨損而引起骨質增生。1994年《風濕病年鑑》中指出,通過對年齡在50歲以上患有骨關節炎的109名男女病人與218名無骨關節炎的人相比較,發現每日蹲位或跪位超過30分鐘或每日爬樓梯超過10層的人有明顯的膝關節骨質增生高發病率。
種族遺傳因素
英國人發病率最高而西非人最低,白種人比黑種人發病率高;伴有Heber den結節的骨關節炎婦女,她們的母親和姐妹患本病者分別為普通人群的2~3倍。並且骨關節炎病人的HLA-A1、HLA-B8 的檢出率增高。
體質因素
體重增加使本來已遭磨損的退化的關節再加上重荷,當然就更容易破壞,所以骨質增生多發生於負重較大的髖、膝、跟骨、腰椎等部位。另外由於關節疼痛,患者不自覺地限制了活動而使體重增加,相互影響又加重了關節病變。美國《今日關節炎》發表一份研究資料指出:通過跟蹤觀察30~46歲的1178名男性,發現超過標準體重20磅的人發生骨關節炎的可能性比正常體重者多3.5倍的機會。發生部位多是髖、膝關節。
姿勢不良
如長期伏案工作者、睡眠姿勢不良、枕頭不合適者頸椎骨質增生的發病率特別高。這是由於椎旁肌肉韌帶及關節的平衡失調,張力大的一側易造成不同程度的勞損,並由於頸椎的部分肌肉呈持續緊張狀態,久之這些肌肉發生靜力性損傷,進而使頸椎發生退行性改變而引起骨質增生。也與頸椎關節長期受力不均,使壓力(應力)集中於關節內的某處造成應力過度而損傷關節。
骨內靜脈瘀滯
以骨內靜脈瘀滯為特徵的骨血流動力異常及由此所致的骨內高壓,使動靜脈壓差縮小、營養血管的血流減少、營養障礙可引起骨小梁壞死,骨細胞壞死可能是誘發關節炎的原因之一。
病理
一些醫學上的傳統認識認為,骨刺是關節因種種原因造成軟骨的磨損、破壞,並促成骨頭本身的修補、硬化與增生,表現為不規則的軟骨損害,在負重區域的軟骨下骨硬化、囊腫,邊緣骨贅增生,乾骺端血流增加及不同程度的滑膜炎等,是一種自然的老化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脊椎構造也會跟著退化,當骨頭與軟組織接壤的地方因長期承受壓力、拉力、損傷,造成脊椎與脊椎間的軟骨漸漸失去水分與彈性,致使骨骼出現退化性改變,這種骨骼退化性改變就會導致骨質增生,而形成骨刺。另外,反覆活動或不適當的運動,也常會使關節部位的骨骼及軟組織過度磨損,而長出骨刺。
21世紀初,也有學者認為骨刺的形成是骨緣受到擠壓損傷後形成的血腫鈣化形成的骨組織,是骨損傷後生成的瘢痕。有骨贅生並不是進入老化階段,而是在二十歲後有過扛、搬、抬等重體力勞動經歷的標誌。
關於骨刺致痛作用尚無確切證據,普遍認為骨刺本身並不會引起疼痛,多數觀點支持病變關節周圍的血管、神經損傷導致血液循環不暢等原因產生了疼痛的感覺。
臨床表現
從發病年齡看,40—50歲開始, 起病緩慢,開始可因受涼,勞累或輕微外傷而感到關節酸脹或鈍痛,以後逐漸加重,可有關節摩擦痛。如果關節處於一定位置過久,可出現暫時性僵硬,不靈活,變換姿勢時疼痛。因此,病人常有晨起活動痛,而活動一段時間後漸靈活且疼痛減輕,但過度活動又可加重表現。病人常感到關節活動時有嘎吱聲。如增生的骨刺脫落形成游離體,可出現關節卡住症狀。發作間歇期逐年縮短,最後症狀可呈持續性。
從外表看,關節可無腫脹或輕度腫脹,有的可見關節內拐和外拐,醫學上叫內外翻畸形。用手按壓關節可有壓痛,活動無受限或部分受限。可見不同程度的肌萎縮或肌痙攣。當膝關節伴有滑膜炎時,腫脹可加重並出現關節內積液。
頸項部有強硬的感覺、活動受限、頸部活動有彈響聲,疼痛常向肩部和上肢放射,手和手指有麻木、觸電樣感覺,可因頸部活動而加重。不同的病變累及不同部位,就出現不同的症狀,晚期可導致癱瘓。頸椎骨質增生嚴重者還會引起頸椎病性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胃炎、心絞痛、吞咽困難等。
X線檢查
X線平片不僅為骨質增生的常規檢查方法,有的學者還認為骨質增生的X線檢查是追蹤病情變化的金標準。
骨刺的X線片可分為五級:
0級:無改變;
1級:輕微骨贅;
2級:明顯骨贅,關節間隙正常;
3級:骨贅外關節間隙中度狹窄;
4級:骨贅外關節間隙嚴重狹窄,伴軟骨下骨硬化。
拍膝關節片時,病人應取站立位拍前後位和側位片,髖關節和手關節可只拍前後位片。在早期階段,X線片大多正常,中晚期可見關節間隙不對稱性狹窄、關節面下骨硬化和變形、關節邊緣骨贅形成,關節面下囊腫和關節腔游離液體等。
骨質增生的x線特點為:關節面硬化變形;關節鼠;關節邊緣骨贅;關節間隙狹窄,如在膝關節,可小於3毫米;軟骨下囊性變,其邊緣分界清楚;骨變形或關節半脫位。
專家建議
骨科專家謝士元教授認為:病非人體素有之物,能得亦能除,骨刺骨質增生, 膝關節退行性病變,一般墨守成規療法,只能簡單活血化瘀,消炎止疼,忽視了問題本質,骨刺骨質增生,膝關節病是老年退行性改變,關節內潤滑液分泌降低,骨失所養, 骨膜,滑膜退化剝脫,關節軟骨退化變薄,骨縫變窄,鈣磷代謝紊亂所致。中國第一部藥典《唐新本草》中有記載:太白山(又名太乙山)野生草藥針對骨關節病有特殊療效。若有此類輕中度患者,可用保守藥物治療。避免換人工關節風險。治療
腰椎骨質增生是一種慢性、進展性關節病變,主要累及手的近節和末節指間關節、脊柱和髖、膝、踝關節等,以關節疼痛、變性和活動受限為特點。關節活動尤其是負重時疼痛加劇,休息後減輕或緩解。有時在持物或做開瓶蓋動作時出現手指關節疼痛,可能是由於手的骨性關節引起,行走後髖部疼痛,休息後減輕可能是髖關節骨性關節造成。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主要表現是上下樓梯時出現膝關節疼痛。步行一定距離後引起疼痛而跛行,可能是由於腰椎骨質增生導致腰椎管狹窄。
腰椎骨質增生臨床上治療的方法有很多,例如物理療法、藥物療法、牽引法、推拿法等等。均可起到作用,但是治療關鍵在於堅持。以上方法最常用也是最易堅持的當屬物理療法,常見的是金柱康腰痛帶,它同時具有熱療、磁療和牽引固定的功效,堅持使用可達到通經活絡,消炎止痛,促進腰部肌肉有效的血液循環,血氧交換飽和度,防止腰部肌肉向纖維化改變,可真正加強腰部肌肉,恢復腰部肌肉和周圍韌帶的腰椎保護作用。從而有效治療疾病。
注意,如果是急性期,病人應避免過度勞累,必要時可適當臥床休息,通過休息來減少受累關節的機械性刺激,這不僅有效防止症狀進一步加重,而且還能為炎症的消散創造一個良好的條件。要儘快用藥,採用外用藥控制病情的發展。病情在恢復期間,要避免受潮、受寒冷等環境因素刺激,因這些不良的環境因素對關節、肌肉、神經等組織可誘發炎症的產生,還要避免過度勞累,因過勞會刺激關節及周圍組織再度炎變,而導致病情的復發。再者可以適當增加戶外活動、鍛練,儘量避免長期臥床休息。
預防
1、 注意保持適當的體重,以減輕關節的壓力;
2、必要的體育鍛鍊,特別是關節周圍肌肉的鍛鍊,以增加關節穩定,通過操練增強肌力,改善關節的穩定性,保持關節的活動度。同時,對患病處配以撫摩、揉捏、摩擦,捶擊等自我按摩,以促進血液循環,達到止痛消腫作用。但操練時應適可而止,不能造成疲勞,以防止關節承受不恰當的壓力而損傷:
3、儘量避免關節的超負荷運動,避免硬路面的過長跑,避免不適當的爬山爬樓鍛鍊,以減少對關節面的磨損;
4、不乾扛、搬、抬等重體力工作;
5、注意保暖,特別是季節變化時,夏天不要讓電風扇和空調直吹關節部位;
6、伴隨關節痛時,要及時到醫院就診,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治療和鍛鍊。
7、食用高鈣食品,體重過重是誘發脊柱和關節骨質增生的主要起因之一.過重的體重會加速關節軟骨的磨損,使關節軟骨面上的壓力不平均,造成骨質增生.因而對體重超標的人,適當的減輕體重能夠預防脊柱和關節的骨質增生,這也是預防骨刺需要注意的。
8、每天堅持做預防骨刺的保養操:
STEP1:坐正,漸漸把小腿抬起,離地約30度,維持片刻,再徐徐屈膝到最大限度,維持片刻,然後伸直,如此反覆操練。
STEP2:在踝部裹上數斤沙袋,增加操練的力度,再按上法進行操練。
STEP3:臥姿,屈膝後把大腿抬起,盡力把髖關節屈足,維持片刻再放下,反覆操練;然後,頭、頸、胸抬起離床面,維持片刻,再躺平,反覆操練。
預防骨刺的辦法其實並不難,那就是儘可能避免長時間久坐、久站,如果無法避免可適時活動筋骨;平時也應注意坐姿及站姿,避免因為不正確的姿勢,增加腰椎負荷;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日常的飲食對預防骨刺的發生也能有所助益,因此預防骨刺的辦法就是需要多多攝取富含抗氧化劑的食物;而生物類黃酮可以預防自由基的破壞、減緩發炎反應、加速運動傷害的復原及強化膠質的形成,也能經由補充這些物質達到預防的目的。
基本症狀
骨疣不見得一定會產生症狀,要看是否有壓迫到神經根或是脊椎,如果沒有的話就不會有什麼讓人不適的症狀產生。相反的,如果骨刺剛好壓迫到附近的神經根或是壓迫到脊椎,就可能會有身體僵硬不能靈活彎身、疼痛、紅腫、麻痹、關節變形、肌肉無力等症狀。
人體脊椎在長時間反覆使用下很容易發生退化情形,由於年紀的關係,中老年人較一般年輕人容易長骨刺。不過,隨著生活工作型態改變,像一些必須久坐、久站,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或是姿勢不正確及反覆使用某個關節的工作族群,如家庭主婦、老師、金融工作者、計算機族、工廠作業員等等,都可能因為過度使用及使用不 當,造成關節部位的骨骼與軟組織過度磨損。因此,骨刺可以說是每個人都可能發生。
人體的關節活動久了也容易發生病變。骨疣一般好發於活動較頻繁的關節,由於這些關節長時間反覆使用,因此很容易發生磨損與退化的現象。而身體容易誘發骨刺生長的地方包括頸椎、腰椎、膝關節、腳跟,另外,手指跟手肘也是骨刺容易發生的部位。
骨疣會引起坐骨神經痛、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症、退化性膝關節炎等併發症,這些併發症會導致患者生活上的不適,甚至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輕微的併發症狀,可以休息或是遵循復健師的建議,做一些物理治療來緩解症狀。不過,當併發症嚴重時,就需要進一步接受手術治療。
常見症狀
骨刺多發於中年以上。一般認為由於中年以後體質虛弱及退行性變;長期站立或行走及長時間的持於某種姿勢,由於肌肉的牽拉或撕脫、出血,血腫機化,形成刺狀或唇樣的骨質增生;骨刺對軟組織產生機械性的刺激和外傷後軟組織損傷、出血、腫脹而致。
1、頸椎骨刺的症狀
臨床表現:頸項部有強硬的感覺、活動受限、頸部活動有彈響聲,疼痛常向肩部和上肢放射,手和手指有麻木、觸電樣感覺,可因頸部活動而加重。不同的病變累及不同部位,就出現不同的症狀,晚期可導致癱瘓。頸椎骨質增生嚴重者還會引起頸椎病性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胃炎、心絞痛、吞咽困難等。
2、腰椎骨刺的症狀
臨床表現:好發部位,以腰三、腰四最為常見。臨床上常出現腰椎及腰部軟組織酸痛、脹痛、僵硬與疲乏感,甚至彎腰受限。如鄰近的神經根受壓,可引起相應的症狀,出現局部疼痛、發僵、後根神經痛、麻木等。如壓迫坐骨神經可引起坐骨神經炎,出現患肢劇烈麻痛、灼痛、抽痛、串痛、向整個下肢放射。
3、膝關節骨質增生的症狀
臨床表現:初期,起病緩慢者膝關節疼痛不嚴重,有可持續性隱痛,氣溫降低時疼痛加重,與氣候變化有關,晨起後開始活動,長時間行走,劇烈運動或久坐起立開始走時膝關節疼痛僵硬,稍活動後好轉,上、下樓困難,下樓時膝關節發軟,易摔倒。蹲起時疼痛,僵硬,嚴重時,關節酸痛脹痛,跛行走,合併風濕病者關節紅腫,畸形,功能受限,伸屈活動有彈響聲,部分患者可見關節積液,局部有明顯腫脹、壓縮現象。
4、足跟骨刺的症狀
臨床表現:其症狀是足根壓痛,腳底疼痛,早晨重,下午輕,起床下地第一步痛不可忍,時輕時重,走路時腳跟不敢用,有石硌、針刺的感覺,活動開後症狀減輕, 跟骨部位長骨刺, 多見於中老年人。
預防
患有骨刺的老年人最關心的一個問題就是:得了這種病以後還能否運動,怎樣運動?
肯定而負責任地回答:骨刺患者也需要運動,但這種運動必 須“適量”,不能過於劇烈。從實踐上看,骨刺患者中有很多人是沒有任何症狀的,這多與他們經常勞動、運動有關。經常運動和參加體育鍛鍊的人能使骨變得粗壯,而且即使患有骨刺其疼痛感也差得多。不運動的人,肌肉血液供血不足,往往造成肌肉營養缺乏而萎縮,肌內的彈性下降,特別容易患骨刺,而且一旦染患,其疼痛感強烈。
把握運動強度
在骨刺急性期,疼痛加重要儘量減少受累關節的活動量,患者可適當臥床休息,通過休息來減少受累關節的機械性刺激,這不僅有效防止症狀進一步加重,而且還能為炎症的消散創造一個良好的條件。
注意防寒
病情在恢復期間,要避免受潮、受寒冷等環境因素刺激,因這些不良的環境因素對關節、肌肉、神經等組織可誘發炎症的產生。如長期固定某一姿勢工作的患者,應注意在工間休息時變換一下姿勢。
盤點骨科疾病
骨科是各大醫院最常見的科室之一,主要研究骨骼肌肉系統的解剖、生理與病理,運用藥物、手術及物理方法保持和發展這一系統的正常形態與功能。隨著時代和社會的變更,骨科傷病譜有了明顯的變化,例如,骨關節結核、骨髓炎、小兒麻痹症等疾病明顯減少,交通事故引起的創傷明顯增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