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滕王閣坐落在江西南昌贛江東岸,南昌西北,為 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所創建。因李元嬰在貞觀年間曾被封為滕王,故閣以“滕王”命名。滕王閣建築規模宏大,閣高九丈,共三層。歷史上滕王閣屢毀屢建達28次。現在(21世紀初)的閣樓建於1985年,高達57.5米,占地達47000 平方米,仿宋風格,臨江而立。
滕王閣因“初唐四傑”之首的王勃所著《 滕王閣序》而得以名貫古今,與湖南 岳陽樓、湖北 黃鶴樓並稱江南三大名樓,並有“西江第一樓”之譽,是 南昌市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名稱來歷
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嬰出生於帝王之家,受到宮廷生活薰陶。“工書畫,妙音律,喜蝴蝶,選芳渚游,乘青雀舸,極亭榭歌舞之盛。”(明陳文燭《重修滕王閣記》)據史書記載,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因李元嬰在貞觀年間曾被封于山東省滕州市故為滕王,且於滕州築一閣樓名以“滕王閣”,後滕王李元嬰調任江南洪州,又築豪閣仍冠名“滕王閣”,此閣便是後來人所熟知的滕王閣。歷史上滕王閣有三處分別位於山東滕州、江西南昌和四川閬中(時間先後順序)。
歷史
滕王閣始建於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為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所創建。元代的滕王閣建於城牆之上,其修建可考者,有元世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及元順帝元統二年(公元1334年)兩次。建築形式似宋閣,據元代繪畫考證,較宋閣高大,長闊略遜。長:8丈8尺(27.034米) 闊:約9丈(28米)高:4丈4尺(13.517米)。明代的滕王閣興廢達七次,建築規模均低於前朝。據記載,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所建較雄偉。建築形式繼承了宋、元之風。據明代繪畫考證,屋頂有所變化,為盔頂式。建築特色:共二層 長:7丈4尺(23.014米) 闊:7丈4尺(23.014米) 高:4丈2尺(13.062米)。
自清世祖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至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的260年間,興廢頻繁達十三次之多。其中毀於火災七次,遭兵燹兩次,自然損壞而傾圮四次。每次重修均不如唐、宋、元、明四代,建築規模均低下,採用一些民間的作法。晚清之閣有照片可考。建築特色:木結構,歇山重檐,黑瓦木柱,無彩繪。有牌坊式的入閣正門,頗似南方寺觀。共二層,尺寸不詳。
1942年,古建大師 梁思成先生偕同其弟子莫宗江根據“天籟閣”舊藏宋畫繪製了八幅《重建滕王閣計畫草圖》。在第29次重建之時,建築師們以此作為依據,並參照宋代 李明仲的《 營造法式》(此書相當於現在的建築規範),設計了這座仿宋式的雄偉樓閣。
1983年10月1日舉行了奠基大典,1985年10月22日重陽節正式開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四十周年之際,第二十九次重建的滕王閣於1989年10月8日重陽節勝利落成。
建築風格
裝飾
新滕王閣的色彩,絢爛而華麗。其梁枋彩畫採用宋式彩畫中的“ 碾玉裝”為主調,輔以“五彩遍裝”及“解綠結華裝”。室內外斗拱用“ 解綠結華裝”,突出大紅基調, 拱眼壁也按此色調繪製,底色用奶黃色。
室內外所有梁枋各明間用“碾玉裝”,各次間用“五彩遍裝”,天花板每層圖案各異,支條深綠色,大紅井口線,十字口梔子花。椽子、望板均為大紅色,柱子油 朱紅色,門窗為紅木家具色。室外平坐欄桿油 古銅色。
建材
樓體為鋼筋混凝土建成,瓦件全部採用宜興產碧色琉璃瓦,因唐宋多用此色。正脊鴟吻為仿宋特製,高達3.5米。勾頭、滴水均特製瓦當,勾頭為“滕閣秋風”四字,而滴水為“孤鶩”圖案。
建築布局
新樓為仿宋朝木結構樣式,淨高57.5米,共九層,建築面積13000多平方米。採用宋朝樓閣“三暗七 ”格式,即從外面看是三層帶迴廊 建築,而內部卻有七層,就是三個明層,三個暗層,加屋頂中的設備層。其中明層皆有迴廊可俯瞰贛江景色。南北有迴廊連線著“壓江”、“挹翠”兩個輔亭。
主體下部為象徵古城牆的高台閣座,高12米。分為兩級。主樓入口處為 毛澤東書“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不鏽鋼楹聯。西大廳內有銅製1:25的滕王閣模型。台座之下,有南北相通的兩個瓢形人工湖,北湖之上建有九曲風雨橋。樓閣雲影,倒映池中,盎然成趣。
而在主樓下的一片範圍內,建有一個小型 蘇州式園林“俯暢園”,內有盆景陳列館以及餐廳、飯店設施。在市政規劃中,滕王閣周邊的榕門路上的建築都必須與滕王閣本體樣式一致,現在這裡是南昌市古玩、文房四寶店鋪集中的地方。
主閣
高台
循南北兩道石級登臨一級高台。一級高台,系鋼筋混凝土築體,踏步為花崗石打鑿而成,牆體外貼江西星子縣產金星青石。一級高台的南北兩翼,有碧瓦長廊。長廊北端為四角重檐“挹翠”亭,長廊南端為四角重檐“壓江”亭。從正面看,南北兩亭與主閣組成一個倚天聳立的“山”字;而從飛機上俯瞰,滕王閣則有如一隻平展兩翅,意欲凌波西飛的巨大鯤鵬。
一級高台朝東的牆面上,鑲嵌石碑五塊。正中為長卷式石碑一幅,此碑由八塊漢白玉橫拼而成,約10米長、1米高,外圍以瑪瑙紅大理石鑲邊,宛如一幅裝裱精工的巨卷。此碑碑文為今人隸書 韓愈《新修滕王閣記》。長碑左側為花崗岩《竣工紀念石》及青石《重建滕王閣紀名》碑,右側為花崗石《 奠基紀念石》及青石《滕王閣創建紀年》碑。
由一級高台拾級而上,即達二級高台(象徵城牆的台座)。這兩級高台共有89級台階,而新閣恰於1989年落成開放。二級高台的牆體及地坪,均為江西峽江縣所產花崗石。高台的四周,為按宋代式樣打鑿而成的花崗石欄桿,古樸厚重,與瑰麗的主閣形成鮮明的對比。
二級高台與石作須彌座墊托的主閣渾然一體。由高台登閣有三處入口,正東登石級經抱廈入閣,南北兩面則由高低廊入閣、正東抱廈前,有青銅鑄造的“八怪”寶鼎,鼎座用漢白玉打制,鼎高2.5米左右、下部為三足古鼎,上部是一座攢尖寶頂圓亭式鼎蓋。此鼎乃仿北京大鐘寺“八怪”鼎而造。此鼎之設,寓有金石永固之意。
入閣
由高台登臨主閣有三處,正東經抱廈入閣,南北兩面則由高低廊入閣。正東抱廈前,有青銅鑄造的“八怪”寶鼎,鼎座用漢白玉打制,鼎高2.5米左右、下部為三足古鼎,上部是一座攢尖寶頂圓亭式鼎蓋。此鼎之設,寓有金石永固之意。
抱廈
由東抱廈的正門入閣,門前紅柱上懸掛著一幅4.5米長的不鏽鋼拱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此乃毛澤東同志生前手筆。江澤民1989年和1995年兩度登閣時,曾在這裡久久駐足觀賞,並與導遊員一同吟誦王勃《滕王閣序》文。
第一層
主閣一層檐下有四塊橫匾,正東為“瑰偉絕特”九龍匾,內容選自韓愈的《新修滕王閣記》;正西為“下臨無地”巨匾;南北的高低廊檐下分別為“襟江”、“帶湖”二匾。內容均選自王勃的《滕王閣序》,以上四匾均是生漆為底貼金匾額。一樓西廳是閣中最大廳堂,西梁枋正中掛有白棟材書“西江第一樓”金匾。此廳陳放了一座滕王閣銅製模型,又叫“閣中閣”。它是按1比25的比例製作。台座乃是採用桂林白礬石打制,“閣中閣”由江西銅工藝品廠鑄造。廳內丹柱上懸掛有多副出自名家手筆的楹聯。
第二層
第二層是一個暗層,採光和通風均靠人工解決。此層的陳設,體現的是“人傑”的主題。正廳的牆壁上,是大型丙烯壁畫《人傑圖》,畫高2.55米, 長20多米,畫面上生動地描繪了自先秦至明未的江西曆代名人,這些人雖然時代不同,服飾不同,地位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素質不同,性格不同,但是和諧統一在同一的畫面之中。這是一幅由江西歷史上眾多名傑組成的輝煌長卷,展示了偉大華夏民族之雄風。畫面人物造型生動,格調雅逸,線條組織富有韻味。正廳兩側,設有貴賓接待室和小會議,進入西廳門楣上,橫掛“俊采星馳”金匾, 與《人傑圖》渾然一體。西廳陳列了自新閣落成開放以來, 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李鵬等遊覽滕王閣的照片。
第三層
第三層是一個迴廊四繞的明層,也是閣中一個重要層次。在廊檐下有四幅巨型金字匾額。東為“江山入座”,西為“水天空霽”,南為“棟宿浦雲”,北為“朝來爽氣”,這些內容均系清順治蔡士英重修滕王閣時所擬匾額。東廳兩 側陳列有“鑾駕”禮器,取材於“戟”、“帷”等古儀仗,有朝天鐙、月牙戟、判官手、龍鳳屏、金爪等,由蘇州製作。面北耳廳陳列以“物華天寶”著稱的江西工藝展品,北耳廳為一茶座,是閣中品茗、小憩之地。
第四層
第四層與第二層建築上看是相似的,也是一個暗層。此層主要體現“地靈”的主題。正廳的牆壁上,是丙烯壁現《地靈圖》,集中反映了江西名山大川自然景觀精華。畫面從南往北依次是大庾嶺梅關、弋陽圭峰、上饒三清山、鷹潭龍虎山、井岡山、廬山、鄱陽湖、石鐘山等。畫面嚴謹,功力深厚,充分表現了江西“鍾靈毓秀”的壯麗山川。進入西廳的門楣上方懸掛“雄峙”金匾,西廳為“滕王閣竹刻楹聯堂”。
第五層
第五層與第三層相似。也是一個迴廊四繞的明層,是登高覽勝、披襟抒懷、以文會友的最佳處。廊檐下四塊金匾,內容出自《滕王閣序》。正東為“東引甌越”、南為“南溟迥深”,西為“西控蠻荊”,北為“北辰高遠”。五樓是最高的明層。漫步迴廊,眺望四周,江水蒼茫,西山疊翠,南浦飛雲,章江曉渡,山水之美,盡收眼底;高樓如林,大橋如虹,公路如織,人車如流,一派城市繁榮之景象。四季之景不同,游目四望,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第六層
第六層是滕王閣的最高遊覽層。其東、西重檐之間,高懸著2米×5米的蘇東坡手書“滕王閣”金匾各一塊。其內,雖是一個暗層,但設計者將中廳南北角重檐間的牆體改成了花格窗,故光線極好,與明層無異。由台座之下的底層算起,這一層實為第九層,故大廳題匾“九重天”。大藻並中央,懸掛精雕細刻的“母子”宮燈,隨氣流變化,宮燈不停地微微轉動。滕王閣的陳列,有很高的文化品位,體現和展示了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精粹,同時也反映了豫章古代文明的特色。滕王閣,是一座名副其實的高雅的文化殿堂。
配套建築
聖旨館
與徐州聖旨博物館合作,匯集明清歷代帝王封贈的聖旨、牌匾、懿旨、科考用具等實物,展示歷史文化的深刻內涵。展品以聖旨為載體的四個系列共約500餘件(套),其中清代皇帝從入關帝順治到末代皇帝 溥儀的聖旨30道。有自清初至清末十位皇帝的聖旨和數道明代與越南的聖旨。其中不乏罕見 孤品,如龍邊聖旨、鶴錦面聖旨,四米長的龍邊織造文字聖旨、越南聖旨、木刻聖旨等。另外在近百件科舉用具展品中,有各級科考的試卷以及作弊夾帶的器具等。在百餘件牌匾、楹聯中,多為清代進士狀元,以及重臣、封疆大吏所書寫,其書法凝重、對仗工整, 鎏金溢彩,蔚為狀觀。另外官宦宮遷用品及雜項類近二百件,包括龍袍、蟒袍、兵器、甲冑、漢畫以及漢代器皿等,工藝可謂 登峰造極,美不勝收。園區
馬踏飛燕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又稱《馬超龍雀》、《銅奔馬》,此為比例放大仿製品。真品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出土於甘肅省武威雷台東漢時期鎮守張掖的軍事長官張某及其妻合葬墓。高34.5厘米,長45厘米,寬10厘米,現收藏於甘肅省博物館。
牌樓
滕王閣牌樓有兩處,一處位於滕王閣正門榕門路口,是一座高大的二柱七樓彩繪仿宋式大牌樓,跨度15米,牌樓正中是青石貼金橫匾二方, 東為“滕閣秋風”,西為“勝友如雲”,華美的彩畫顯示滕王閣獨具的魅力,既是入園區的前導,又為滕王閣增添了一個新的重要景觀。另一處位於滕王閣南門入口處,是一座白色四柱五檐徽式大理石牌坊,牌坊正中嵌兩方貼金橫匾,朝南為“棨戟遙臨”,朝北為“美盡東南”。
俯暢園
位於滕王閣園區北部,是一個相對獨立、幽靜的園中園。園內遍植樹木花草,清爽宜人。東部百柱碑廊,臨撫河北路,可在此欣賞獨特的碑刻、書法藝術。南部池溏有一條曲折間斷的石礅小徑橫臥水面,水影天光,另有一番情趣。西部臨江,有仿古晴雨兩用戲台和古演廳,在此不僅可賞歌觀舞,更可飽覽山水秀色。中部假山疊石,曲徑通幽,峰迴路轉,妙趣天然,且與水潭相連,宛若天成。俯暢園是娛樂、休閒的理想之地。
仿古一條街
滕王閣仿古街總建築面積為5713平方米,長320米,由高低25棟屋宇,大小160間房間,一座宋式彩繪牌樓組成。分東街及南街兩部分。東街位於滕王閣園區東、南、北三面邊緣,外圍為經營性店面,主要經營旅遊紀念品、工藝美術品、古玩、花木、特色小百貨、食品等。仿古街滕王閣園區以內部分為觀景長廊。南街位於滕王閣園區南端,主要開設酒樓、餐館、小吃茶樓等。
滕王閣仿古街既是商業服務建築,又是景觀建築。仿宋式的建築風格與形式和主閣相協調,綠色琉璃瓦屋頂以歇山式為主,局部還有懸山式屋頂,角點位置建六角、八角攢尖頂。
象徵意義
滕王閣在古代被人們看作是吉祥風水建築,有古謠云:“藤斷葫蘆剪,塔圮豫章殘”。“藤”諧“滕”音,指滕王閣;“葫蘆”,乃藏寶之物;“塔”,指繩金塔;“圮”,倒塌之意;“豫章”亦即南昌。這首古謠的意思是,如果滕王閣和繩金塔倒塌,豫章城中的人才與寶藏都將流失,城市亦將敗落,不復繁榮昌盛。在我國古代習俗中,人口聚居之地需要風水建築,一般為當地最高標誌性建築,聚集天地之靈氣,吸收日月之精華,俗稱:“文筆峰”。滕王閣坐落於贛水之濱,被古人譽為“水筆”,有古人亦云:“求財萬壽宮,求福滕王閣”。可見滕王閣在世人心目中占據的神聖地位,歷朝歷代無不備受重視和保護。同時,滕王閣也是古代儲藏經史典籍的地方,從某種 意義上來說是古代的圖書館。而封建士大夫們迎送和宴請賓客也多喜歡在此,貴為天子的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在鄱陽湖之戰大勝陳友諒後,曾設宴閣上,命諸大臣、 文人賦詩填詞,觀看燈火。
榮譽評價
滕王閣風景名勝區榮獲由中央文明委授予的第三批“全國文明單位”稱號。2001年被評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2004年被評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滕王閣在古代被人們看作是吉祥風水建築,有古謠云:“藤斷葫蘆剪,塔圮豫章殘”。“藤”諧“滕”音,指滕王閣;“葫蘆”,乃藏寶之物;“塔”,指繩金塔;“圮”,倒塌之意;“豫章”亦即 南昌。這首古謠的意思是,如果滕王閣和繩金塔倒塌,豫章城中的人才與寶藏都將流失,城市亦將敗落,不復繁榮昌盛。在我國古代習俗中,人口聚居之地需要風水建築,一般為當地最高標誌性建築,聚集天地之靈氣,吸收日月之精華,俗稱:“文筆峰”。滕王閣坐落於贛水之濱,被古人譽為“水筆”,有古人亦云:“求財去萬壽宮,求福去滕王閣”。可見滕王閣在世人心目中占據的神聖地位,歷朝歷代無不備受重視和保護。
同時,滕王閣也是古代儲藏經史典籍的地方,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古代的圖書館。而封建士大夫們迎送和宴請賓客也多喜歡在此,貴為天子的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在鄱陽湖之戰大勝陳友諒後,曾設宴閣上,命諸大臣、文人賦詩填詞,觀看燈火。
歷代名人
唐朝詩人
唐朝時期,登臨過滕王閣的名人非常之多,或留下了作品,或有題詠而至今散失不傳。貞元六年(公元790年),值新修之閣落成,中書舍人王仲舒作《滕王閣記》(今佚),又王緒為作《滕王閣賦》(今佚),並王勃所作《滕王閣序》,韓愈均極讚賞。
李白、張九齡、孟浩然、崔國輔、綦毋潛、戴叔倫等人都留下了南昌的詠誦,惜無作品流傳下來。但有幸留下詩文的也不少,如韓愈《新修滕王閣記》、錢起《滕王閣》、郎士元、白居易《鍾陵餞送》、李涉《重登滕王閣》、杜牧《滕王閣》、張喬《滕王閣秋望》、曹松《滕王閣春日晚望》、韋愨《重修滕王閣記》、陳陶、羅隱、貫休、慧超等,五七言詩都有,或短歌或長篇。
宋代詞人
宋代江西,文風極盛,人才輩出。唐宋八大家中,宋四家歐陽修、王安石、蘇轍、曾鞏,都登臨過滕王閣。除歐陽公僅對王勃序留有評說外,另三位都有詠嘆之作。如:王安石《憶集滕王閣送吳顯道》、《滕王閣》、蘇轍《題滕王閣》等。
宋代愛國詞人辛棄疾,兩次來洪州,見大宋半壁河山已淪敵手,鬱悶地會詩侶於滕王閣,留下《賀新郎·賦滕王閣》的悲愴之詞。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江西吉安人),率軍入贛時,預感到國運將衰,難挽頹波。在滕王閣上感慨萬千,寫下了堪稱“詩祭”的七律《滕王閣》詩一首。這首七言八句詩,讚美了滕王閣的景觀和“三王”文章的流溢墨香,深感當時抗元鬥爭的嚴峻,呼籲愛國志士奮起救國。從字裡行間不難看出詩人的報國之志,對未來抗元鬥爭的信心,以及不屈的英雄氣概。
整個宋代,留下詩文的名人甚多,除上述人物外,還有朱熹(《次韻伯崇登滕王閣感舊蓋聞往時 延閣公拜疏於此雲》、《和秀野劉丈寄示南昌諸詩》等)、夏竦(《題滕王閣》)、嚴羽(《登滕王閣》)、楊萬里、范致虛(《重修滕王閣記》)、洪炎、載復古(《艤舟登滕王閣》)、江萬里、王庭珪(《登滕王閣》)等等,舉不勝舉。
元明清文人
元、明、清三代,滕王閣興廢頻繁,為之繫心縈懷的名人,難以勝數。僅為重修或重建而作記的名公巨卿就有二十多人,如:姚燧、虞集、陳循、劉儼、李奎、蕭鎡、謝一夔、羅欽順、陳文燭、張位、王在晉、王思任、方大美、夏良心、解學龍、鄒維璉、蔡士英、范文程、李明睿、張能麟、陳預、劉坤一、劉鐸等等。為古閣作賦題詩的文學人士,為之作畫書碑的名家,以千百計,其中最著名的有:趙孟頫、胡儼、曾棨、王直、解縉、楊士奇、李夢陽、王陽明、唐寅、高旭、夏言、湯顯祖、董其昌、文徵明、王夫之、李嗣京、熊文舉、陳宏緒、譚元春、袁枚、曹學佺、黎元寬、錢謙益、朱彝尊、蔣士銓、阮元、陳維崧、尚鎔、徐世溥、翁方鋼、毛奇齡、黃景仁、黃爵滋、姚鼐、高鶚、彭玉麟、文廷式等等。
詩詞藏品
詩詞
《滕王閣序》是詞賦中的名篇,序末所附的《滕王閣詩》則是唐詩中的精品,且詩中手法對後世詩人頗有影響。
名家書畫
領導題留
毛澤東手跡之一 | 毛澤東手跡之二 |
毛澤東手跡之三 | 毛澤東手跡之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