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歷史
駱駝城遺址位於高台縣城西南20公里處,是1996年國務院公布的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東晉陲安元年,公元397年。是後涼建康郡太守段業另立年號建立的北涼國國都。據《重修肅州新志》記載,駱駝城不但是北涼初建時的國都,而且是漢代樂涫縣、唐代建康軍的故址。
明代詩人沈青崖過高台留詩道“榆木山前古建康,南郭風景繪屯莊。兩行高柳沙汀暗,一派平湖水稻香。紫燕泥穿曲巷,白鷗沖雨過橫塘。當年畫舸中流處,談笑行兵寄羽觴,“這首詩道出了當年故城周圍人丁興旺,水清樹茂,阡陌縱橫的田野風光秀色。
建築風格
城址坐北向南,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寬425米,南北長704米,面積29.92萬平方米。城垣為黃土夯築,夯土層厚0.10一0.15米,牆基寬6米,殘高7米。分為南、北兩城。南城面積為23.38萬平方米,東、西、南正中各闢一門,門外皆有方形瓮城。城內西南角又有一座南北長132米、東西寬79米的小城,俗稱“宮城”,城內有古井一眼。北城,俗稱“皇城”,面積為6.54萬平方米,南面正中築方形瓮城,開東、西向城門,與南城相通。城垣四角均有 6×6米的方形角墩。兩城現存牆垣總長1933米。城內地表遺存有漢一唐時代的磚、瓦、陶片,北城內有建築遺蹟9處。城內地表散見焦獸骨、灰陶片,出土過漢五銖錢幣、陶紡輪、唐代銅器和鐵器等。
墓群以城址為中心,分布在城南、西、北三面。城南墓群面積27平方公里,有封土墓葬近2000餘座。出土有大量的彩繪畫像磚,並出土有前涼時期的木牘、木俑及西晉時期的彩帛旌銘、木版畫。城西南墓群五涼時期墓葬,出土有彩繪畫像磚、胡運子衣物疏、紅紗旌銘、青海神樹等,城北1.5公里處有古窯址9座,窯底周長50米,窯高8一10米,地表散見大量磚瓦、陶器殘片和少量墓葬。
價值意義
遺址平面呈長方形,是目前國內現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漢唐古代文化遺址,具有保存完整、分布區域廣泛、歷史脈絡清晰、文化內涵豐富的特徵。駱駝城遺址出土的數百塊彩繪壁畫磚,全景式地反映了漢唐時期綠洲屯墾,西塞牧獵,交通出行,歌舞宴樂,遠古神話等多方面的社會生活,是一部形象的河西開發史。出土的漢晉紀年木牘、彩繪木板畫和大量絲綢,字跡清晰,色彩如新,保存完整。為研究古代絲綢之路中西交通和五涼時期河西地區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民族融洽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