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鎮遠樓俗稱鼓樓,位於張掖市中心,東西南北四條大街交匯於此,是河西走廊現存最大的鼓樓。樓於明正德二年(1507年)建在一座磚包的高台上,台基寬32米,高9米,基座至樓頂30多米。樓為三層木構塔形,飛檐翹角,雕樑畫棟,結構精巧,造型雄偉壯觀。基座有“十”字洞通向東西南北與四條大街銜接。樓上四面懸有匾額:東為“金城春雨”,西為“玉關曉月”,南為“祁連晴雪”,北為“居延古牧”。現鼓樓東南角懸唐鍾一口,是以銅為主的合金鑄成,工藝精湛,渾厚雄偉。鍾高1.3米,口徑1.15米,重600公斤。鐘身飾有飛天及朱雀、玄武、白虎、青龍圖案。此鍾古代多用來報時或火災報警。
簡介
鎮遠樓,俗名鼓樓,又名靖遠樓,位於張掖市中心,東西南北四條大街交匯於此,是河西走廊現存最大的鼓樓。是仿西安鐘樓建造,平面方形,建在一座磚砌的壇上,台底寬32米,高9米,基座至樓頂30多米,樓為三層木構塔形,飛檐翹角,雕樑畫棟,典雅莊重,完全是中國民族形式的傳統建築。樓下有十字洞,通向東西南北,可以通過行人和小型車輛。洞門上方嵌刻著匾額,東"旭升",西"賈城",南"迎熏",北"鎮遠"。樓上四面懸有匾額:東"金城春雨",西"玉關曉月",南"祁連晴雪",北"居延古牧"。清順治四年(1647年),米喇印、丁國棟反抗清廷,曾因誘殺巡撫都御史張文
衡,分巡西寧道林維造,鎮守總兵劉良臣,燒毀此樓。順治七年(1650年)重修。竣工後,亦懸額四面:"九重在望"、"萬國鹹賓"、"聲教四達"、"湖山一覽"。鎮遠樓於明正德二年(1523年)由都御史才寬負責興建,清康熙、乾隆、光緒年間曾數次維修。樓東南角懸有唐代銅鐘一口,鑄造工藝精湛,形體渾厚雄偉,鐘的外壁略呈黃色,又帶鐵青色。鍾高1.3米,直徑1.1米,上細下粗,略呈喇叭口形,下口六耳。鐘身有三層圖案,每層六格。上層其中三格為飛天。飛天頭戴花冠、袒上身、下著裙、赤腳、手捧花束,形象優美,頗似敦煌莫高窟壁畫中飛天的風格。中層亦六格,其中三格是朱雀、玄武。朱雀是長頸、長腿、長尾、展翅;玄武是長嘴、長尾、展翅,作奔走狀,下層為六格,其中三格為青龍白虎。這口大鐘鑄造用合金;六分其金,而錫居一,它既能承受重擊,又能產生宏亮的聲音,鐘聲可傳至金城的各個角落。樓上北側樹立重修甘州吊橋及鎮遠樓碑一塊,至今保存完整。特色餐飲鎮遠樓的東北角就是夜市小吃市場。可以選擇在小廣場上,也可以選擇去大蓬里的華誼小吃市場。肉類主要以烤為主,主食自然是各種各樣的麵食,消夏的有灰豆湯,優酪乳、杏皮茶、啤酒等。
鎮遠樓住宿由鎮遠樓南行一站地就是大佛寺的後門。所以這條街上有很多旅館。條件也都不錯,通常60-80元就可以住上很舒適的標準間了。離夜市小吃和幾個景點都很近,是不錯的住宿選擇。購物張掖地方土特產品很多,植物類主要有小河紅棗、甘浚楸子、蘋果梨、張掖柰子、烏江大米、髮菜等。主要中藥材有甘草、鎖陽、姜活、黃芪、大黃、麻黃、鹿茸、麝香等80餘種。主要的地方性食品有甘州掛麵、張掖南酒、張掖黃酒、絲路春系列白酒等,其中絲路春酒連續5年獲甘肅省優質產品獎,行銷國內及台灣、香港地區。主要手工藝品夜光杯,具有悠久的歷史,用質地優良、花紋美觀的祁連山玉石琢成,器質細膩,造型優美,歷來為饋贈親友的佳品。特色活動張掖節慶活動: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也稱燈節與上元節。據《新修張掖縣誌》記載,每逢元宵“村歌社舞,極一時之盛,元宵日,家家張燈,戶戶栽小樹,以線綴香於枝上,名曰火樹”,“城內通衢遍立木坊張燈,各焚香斗。皮坊街有鰲山燈,以木板作樓閣型高樓,樓前用紗罩畫神像,內照燈四五百盞,庶民做花炮、竹馬、龍燈、踏歌戲於街中,以慶豐年,如是者凡三日”。建國後,保留彩燈、秧歌。“文化大革命”時,紗燈、社火作為四舊破除,元宵佳節冷冷清清。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每年舉行燈展、燈賽、社火秧歌調演。入夜,爆竹齊鳴,焰火四起,城鄉民眾湧向街頭,摩肩接踵,如流如雲,盛況空前。當地旅遊注意事項張掖跨緯度很大,所以南北氣候有明顯差別。北地區夏天炎熱,冬季嚴寒,日夜溫差大,乾 燥少雨,到這些地區旅遊除必備太陽鏡、帽子等防曬品外,最好再帶件厚實的外套,以抵禦早晚的寒氣。甘南地區天然草場是重要旅遊資源,夏季游甘南要備雨傘、雨鞋,這裡天氣多變,常有風雨。
唐鍾
現在懸掛在張掖市鎮遠樓上,且以銅為主的合金鑄成,鑄造工藝精湛,形體渾厚雄偉。鐘的外壁略呈黃色,黃中又帶鐵青色。鍾高1.3米,紐高15厘米,孔徑10厘米,唇高9厘米,口徑1.15米。上細下粗,略呈喇叭形,口沿為六耳,口耳較直。重約600公斤。鐘身飾圖案,分鑄三層,每層又分六格,其中三格為物像圖,三層共九圖,圖像間的格內以“”紋將圖像隔開。上層三圖為飛天,飛天頭戴花冠,上身袒露,下著長裙,露腳,手持花束,輕盈飄逸,飛舞翱翔,頗有敦煌莫高窟壁畫中唐飛天的風格。中層三圖二格為雀,一格為玄武。朱雀曲長頸,伸長腿、翹長尾,展翅欲飛;玄武長嘴、長腿、展翅,作奔走狀。下層三圖,二格為白虎,一格為青龍,龍騰而虎躍。這口鐘鑄造為合金,是六分其金而錫居一,它既能承受重擊,又能產生宏亮的聲音,鐘聲可傳至全城。解放前張掖沒有消防設施,城內發生火災,就靠這口鐘報警。此鍾1963年公布為省級保護文物。特色餐飲張掖飲食以麵食為主。在位於張掖市民主東街的甘州小吃一條街上,你可以品嘗到當地的各種美味小吃。小吃街一般從清晨六時開張到翌日凌晨三、四點收攤。整個街道兩邊是一字排開的小吃攤,花樣繁多,價格低廉,在小吃街兩端還有拔地而起的仿古牌樓,古樸別致,再現了昔日張掖風貌。張掖本來就擁有非常豐富的旅遊資源,今年隨著我國開發大西北的政策的實施,到張掖旅遊的人也越來越多,張掖市內有很多專為遊客準備的不同檔次的賓館,服務對象從外國友人、華僑、港澳同胞、台灣同胞到廣大國內遊客,服務熱情周到,價格也十分合理,保證遊客可以游得開心,住得放心。購物張掖地方土特產品很多,植物類主要有小河紅棗、甘浚楸子、蘋果梨、張掖柰子、烏江大米、髮菜等。主要中藥材有甘草、鎖陽、姜活、黃芪、大黃、麻黃、鹿茸、麝香等80餘種。主要的地方性食品有甘州掛麵、張掖南酒、張掖黃酒、絲路春系列白酒等,其中絲路春酒連續5年獲甘肅省優質產品獎,行銷國內及台灣、香港地區。主要手工藝品夜光杯,具有悠久的歷史,用質地優良、花紋美觀的祁連山玉石琢成,器質細膩,造型優美,歷來為饋贈親友的佳品。特色活動張掖節慶活動: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也稱燈節與上元節。據《新修張掖縣誌》記載,每逢元宵“村歌社舞,極一時之盛,元宵日,家家張燈,戶戶栽小樹,以線綴香於枝上,名曰火樹”,“城內通衢遍立木坊張燈,各焚香斗。皮坊街有鰲山燈,以木板作樓閣型高樓,樓前用紗罩畫神像,內照燈四五百盞,庶民做花炮、竹馬、龍燈、踏歌戲於街中,以慶豐年,如是者凡三日”。建國後,保留彩燈、秧歌。“文化大革命”時,紗燈、社火作為四舊破除,元宵佳節冷冷清清。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每年舉行燈展、燈賽、社火秧歌調演。入夜,爆竹齊鳴,焰火四起,城鄉民眾湧向街頭,摩肩接踵,如流如雲,盛況空前。當地旅遊注意事項張掖跨緯度很大,所以南北氣候有明顯差別。北地區夏天炎熱,冬季嚴寒,日夜溫差大,乾 燥少雨,到這些地區旅遊除必備太陽鏡、帽子等防曬品外,最好再帶件厚實的外套,以抵禦早晚的寒氣。甘南地區天然草場是重要旅遊資源,夏季游甘南要備雨傘、雨鞋,這裡天氣多變,常有風雨。
周邊旅遊
張掖焉支山: 位於山丹縣城東南40公里處。隋大業5年(609年),隋煬帝西行時,登此山謁見西域27國使臣,甘、涼州府派仕女歌舞隊在路口朝迎,史書多有記載。唐代詩人李白在此留下"雖居焉支山,不到溯雪寒"的絕句,也使焉支山名揚華夏。該區重巒疊嶂,松林密布,南北寬20公里,東西長34公里,總面積680平方公里。海拔2919米,主峰毛帽山高3978米。整個區域為蔥鬱茂密的原始森林所復蓋。登高望遠,山上林海松濤,碧波無際;山下溝壑縱橫,清泉淙淙;腹地,獐、鹿、獾羊野生動物出沒其間;峽谷兩側崇山峭直,奇石岩岩。尚有古寺--鐘山寺、古亭點綴于山林巔峰之中。秋日,在懸崖峭壁上盛開的山丹花紅艷艷一片,競相怒放,爭奇鬥妍。曉日初升,雲蒸霞蔚,叢霧飄渺,氣象萬千。這裡日均氣溫20.3℃,氣候涼爽濕潤,景色秀麗迷人。有"小黃山"之稱。為消夏避暑、度假遊覽不可多得的自然風景旅遊勝地。系甘肅省森林公園。張掖肅南馬蹄寺簡介:馬蹄寺位於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北距張掖市65公里,是集石窟藝術、祁連山風光和裕固族風情於一體的旅遊區。石窟由勝果寺、普光寺、千佛洞、金塔寺、上、中、下觀音洞七處組成,共有70餘處窟龕,始建於北涼。
馬蹄寺
因傳說中的天馬在此落有馬蹄印而得名。傳說中的馬蹄印跡現存於普光寺馬蹄殿內,成為鎮寺之寶。馬蹄寺石窟的獨特之處在於千佛洞有500多個摩崖佛塔窟龕,規模寵大;金塔寺中的大型肉雕飛天古樸稚雅,為國內僅有;普光寺的三十三天洞,上下五層二十一窟,寶塔形排列,內有佛殿,外有迴廊,共開內外窟龕達49孔之多,造型奇特。馬蹄寺環境秀麗,山青、水秀、峰奇、洞異堪稱四絕。遊客在這裡旅遊還可以住裕固族帳逢,喝青稞酒,吃手抓肉,體驗草原遊牧民族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
山丹縣博物館
簡介:又名山丹縣博物館,座落在山丹縣城東南隅,占地面積1126平方米,呈四合院建築形式,為磚混結構建築。艾黎是紐西蘭人,也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他於四十年代在山丹創辦了培黎學校,在山丹生活和從事教育工作近10年,為中國和甘肅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培養了大批有用人才,並與山丹人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視山丹為第二故鄉。他在中國五十多年期間,精心收集珍藏了3800多件中國歷史文物,其中有不少是國家珍寶,艾黎將全部文物捐獻給山丹人民。為了紀念這位國際友人的突出貢獻和陳列捐贈的歷史文物,甘肅省人民政府撥款49.3萬元,修建了艾黎捐贈文物紀念館,並分兩期完成。第一期工程於1982年6月竣工開館,第二期工程於1984年9月完工。陳列館主要設有艾黎生平事跡展覽室,捐贈歷史文物陳列展室,常年對外開放,接待中外遊客。張掖西來寺簡介:西來寺座落在張掖城內西南隅,今西寺寺巷。是張掖市佛教協會所在地。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據《甘州府志》載:此寺建於隋朝。後稱"慈雲精舍",是普覺靜修國師阿扎木蘇(西土人)所創。國師念甘郡自番藏經,奏請當朝康熙皇帝準頒紅字藏經108部。康熙五十一(1712年)國師將自己的住宅慈雲精舍改為寺。建樓五楹,以作藏經之所。清雍正十年(1732年)守邊大將軍平郡王福彭,公務之暇,臨幸此寺,賜金賜額,令喇嘛劉勞藏重修,命名西來寺。後有地方紳士成龍、客民閻海等捐資,共修樓宇十楹。上有彌勒佛並藏經,下有寶貝佛像並存國師真容,南陪殿有護國仁王佛像一堂,北陪殿有護國尊天護法一堂。大殿有如來佛像,過殿山門有韋馱、天王像。神態各異,雍容大觀。 張掖森林公園簡介:張掖森林公園,位於張掖市東郊9公里處,甘新公路、蘭新鐵路從旁而過,交通十方便。這裡地貌獨特,地勢開闊,林茂水秀,花繁草盛,是古絲綢道上文化名城"金張掖"的又一新型風景遊覽熱點。張掖森林公園地處河西走廊綠洲平原中部,
自然地理環境
北面有遠景龍首山當戶,在北部田園村舍環圍,南面遠景祁連茫茫,中景沙丘連綿,而南面九龍江沙棗林鬱鬱蔥蔥,園內沙灘、陽光、森林、湖水等緊靠市區,自成天地、環境優雅、意境深邃、是理想的園林佳地。張掖森林公園總面積為1133公頃,其中森林面積1090公頃,林木136種,計91萬株,果樹124個品種,計2.3萬株,花卉270種5萬株。張掖森林公園分為湖光水色、中心景區、兒童遊樂園、牧野縮影、沙灘湖影,試示範展覽五大景區。湖光水色位於主入口主幹道東側,由遊覽碼頭、臨水榭、曲橋、拱橋等景點組成,借遠景山色龍首山,中景田園野趣,近景湖光水色,視線寬闊,色彩明朗,使遠山近水、田野風光融為一體。中心景區是全園心臟,集各類活動為一體,以主體建築群為劃分空間,以花壇、花鏡、假山、噴泉、雕塑等豐富層次,以百花園、葡萄園、圖書館、展覽館、庭院、廊榭等景點組成。兒童遊樂園,位於沙棗園內,這裡河棗花香四溢,沁人心脾,林蔭樹叢隨處可以憩息,是理想的兒童遊樂場所。牧野縮影區樹木園兩側,以樹木園浩瀚的森林為背景,以綠色草坪意寓牧野懷趣,遊人跨馬賓士,猶如置身茫茫草原,可盡情享受大自然的趣鏇風光,成為牧區生活的縮影而吸引市區遊人。張掖大佛寺簡介:大佛寺,始稱"迦葉如來寺",因寺內供奉釋迦牟尼涅??像,故稱"臥佛寺"。明永樂九年(1411年)敕賜寶覺寺。康熙十七年(1678年)改稱宏仁寺。該寺始建於西夏崇宗永安元年(1098年)歷時五載,至西夏貞觀三年(11103年)竣工,歷經明、清兩朝擴建,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據明宣宗朱瞻基《敕賜寶覺寺碑記》稱:西夏時,有位叫嵬咩的國師,一日靜坐,聽到附近有絲竹聲音,掘地三、四尺,得翠瓦金磚復蓋的碧玉臥佛一具,因而就地建起了這座座東面西的佛殿。大佛寺內建有牌樓式山門和四大天王殿、關祠殿、過殿、陪殿、廂房、臥佛正殿。正殿南為感應寺,北為金塔殿,後為藏金閣和土塔。大佛寺正殿為兩層樓,重檐歇山頂,高33米,平面長方形,面寬9間,進深7間,占地總面積1770平方米。殿頂用青筒瓦笨復蓋,殿周圍繞廊。殿內塑釋迦牟尼涅??像,為全國最大的室內泥塑臥佛,身長34.5米,肩寬7.5米。
黑河森林公園
黑河森林公園位於甘州城區西郊、國道312線2737公里處的黑河灘林區,我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縈繞而過,這裡樹木鬱鬱蔥蔥,泉流清澈見底,鳥鳴清脆悅耳,奇花異草爭奇鬥豔;春綠如茵,夏涼風徐,秋紅似火,冬靜情幽,自然景觀獨具特色。公園始建於一九九六年六月,占地面積376公頃。現已建成人工湖、露天游泳池、環形跑馬場、圍獵競射場、珍禽觀賞園、兒童樂園、垂釣池等觀賞娛樂項目和以漢、回、蒙、裕固族風俗為主的地方民俗風情帳篷、蒙古包及林間卡廳、度假村等一批休閒餐飲景點。同時,公園修建了停車場、園內公路、林間步道、衛生設施以及水、電、通訊、道路等基礎設施,並栽植雲杉、國槐、柳樹、垂榆、榆葉梅、白榆、紫花槐、圓柏等十多種風景樹木2萬多株。開業至今,累計接待遊客46萬人(次),收到了明顯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相應的生態效益。一九九七年被評為甘肅省B級森林公園,二OO一年被評為國家AA級旅遊景區。黑河森林公園山莊已初步發展成為以自然風光和人工造景相融,集旅遊、休閒、避暑、度假、餐飲服務為一體的園林勝地。 張掖甘泉公園簡介:位於張掖市縣府北街北端,始建於1984年,占地面積299畝。南北中軸線上各開一園門。南門為正門,前接縣府北街,北門前臨環城北路,兩門內由寬甬道連通。甬道上,南連蔭牆,北建拱橋,東西二湖在橋下相通。進南門後,左側(西)有草坪、花苑、噴泉及方塘, 塘北一橋接島於西湖,島上建亭。方塘再西有樓閣三座,面東兩座,面南一座,西北相鄰,為茶園書會。湖西至北門,沿湖也有亭樹台殿之勝。進南門右側(東)有兒童樂園。過蔭牆後,漸近拱橋,道左為西湖水域,道右有花圃及姊妹亭。亭東、北即東湖。亭南有道可通湖南。湖南地廣,多植松杉奇樹,曲徑通幽。東南有丘,上建四角望亭,可盡攬全園景色。過拱橋後,道左為假山諸勝,右側往東有曲橋六角亭,由東湖北沿向南伸至湖中。
鎮遠號
鎮遠號鐵甲艦是中國清朝海軍於德國的伏爾鏗造船廠訂購及建造的炮塔鐵甲艦。清末北洋水師主力艦之一。屬定遠級鐵甲艦。當時有東洋第一堅艦之稱。1880年(光緒六年) 訂購於德國伏爾鏗船廠,排水量7335噸,造價為110.3萬庫平銀。1885年由劉步蟾等帶回國。1888年北洋艦隊正式成軍,被授為左翼總兵的林泰曾兼管帶;定員331人。甲午戰爭期間被日本海軍虜獲,戰後以戰利艦的身份編入日本海軍。鎮遠號鐵甲艦擁有與1881年竣工的英國的“英弗來息白”(排水量11,900噸)相似配置的主炮炮塔。軍艦中央部分對角線斜向的配置2座聯裝主炮塔,其中每一座主炮塔擁有在一側舷從艦艏到艦艉180度的射界,向另一側船舷的發射範圍受到局限。這個配置方法被當時其它剛完成的戰艦採用。與其後完成的日本戰艦扶桑的主炮配置比較,2座聯裝主炮塔能向艦艏艦艉方向開火,射界改善了很多。與“英弗來息白”不同的是引入了露炮台的樣式。主炮後緊接的是配置鍋爐以及2個豎起的煙筒。巡航時考慮到使用帆來行駛,因此在軍艦前後各1枝粗大的船桅。船舷的水線部份安裝了355毫米厚的複合裝甲,擁有堅固的防禦力。鎮遠鐵甲厚薄,一切布置,均與定遠相同,惟鎮遠建造時,因原材料漲價,水線下的裝甲由定遠的鋼面鐵甲換成熟鐵裝甲,防禦效果稍遜。主炮是20倍口徑30.5cm炮,雙聯裝炮塔2座,是德國的克虜伯公司生產的後膛填裝炮(上炮彈於炮尾的方式),比當時英國戰艦使用的前膛填裝式炮(上炮彈於炮口的方式)性能較優良。副炮是15厘米單裝炮,在艦艏與艦艉各有1座,其後編入日本海軍後的修復工程中,艦艉副炮拆除變更成15厘米單裝速射炮1門,並在艦隻中央較後方的兩舷各加裝了15厘米單裝炮1座。1895年2月17日“鎮遠”艦被日軍擄去編入日本艦隊仍名“鎮遠”,1912年4月6日出售拆解後所遺鐵錨、鐵鏈被日本政府陳列於東京上野公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國政府於1947年特意向日本提出歸還艦隻遺物的要求,並得日本同意,艦隻遺物於同年由招商局“飛星”和“隆順”輪船分兩批陸續運回中國保存。現在在北京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內展出。艦史:1881年 - 在德國(現波蘭什切青)的爾鏗造船廠動工。1882年11月28日 - 下水。1884年3月 - 竣工。1886年8月 - 與姐妹艦定遠、巡洋艦濟遠及炮艦 威遠一道赴日本長崎港作親善訪問,卻因放假上岸船員與日本人發生衝突,多名水兵及日人死傷,史稱長崎事件。1894年9月17日 -黃海海戰中,其炮彈直接命中、重創日本旗艦松島。戰至下午3時30分,只有兩炮尚能施放。1894年12月24日 - 在威海衛進港時正值落潮,雷標漂出範圍,其躲避雷標時誤擦暗礁,底板裂縫多處。海水湧入艦內,經水手努力堵塞,安然駛入港內。管帶林泰曾引咎自盡。1895年2月17日 - 在威海衛被日本海軍虜獲。1898年3月21日 - 分類為二等戰艦。1904年 - 參加日俄戰爭。其中參加了日本海海戰(對馬海峽海戰)、圍攻旅順。1905年12月11日 - 變更類別為一等海防艦。1908年5月1日 - 改為練習艦。1911年4月1日 - 除籍。1911年11月24日 - 被作為實彈射擊時的靶艦遭破壞。1912年4月6日 - 出售後在橫濱被拆卸解體。軍官“鎮遠”艦管帶林泰曾,北洋水師左翼總兵,福州船政學堂首屆畢業生,並留學英國皇家海軍學院
,黃海大戰結束後退入威海衛軍港時,“鎮遠”艦不慎觸礁,喪失了戰鬥力,管帶林泰曾自覺愧對國家,於當日夜含恨自殺。“鎮遠”艦繼任管帶楊用霖,原“鎮遠”艦幫帶,船生出身,繼任後威海衛鏇即失守,楊用霖不願向日軍投降,1895年2月12日北洋水師又失去一傑出將領。“鎮遠”艦幫帶大副何品璋,福州船政學堂畢業,民國時任海軍總司令處軍需長、軍衡長、參謀長。“鎮遠”艦幫帶馬吉芬(Philo Norton Mcgiffin),美國人,安那波利斯海軍學校畢業,黃海海戰中作戰負傷,被清廷授予三等第一寶星勳章,賞戴花翎。曾撰文《鴨綠江外的海戰》“鎮遠”艦魚雷大副湯金城,船生出身。“鎮遠”艦魚雷二副池兆璸,福建閩縣人,船生出身。“鎮遠”艦槍炮大副曹嘉祥,廣東順德人,留美幼童,天津水師學堂畢業,民國時任海軍部次長。“鎮遠”艦炮務哈卜門(Heckman),德國人,黃海海戰中作戰受傷,授水師參將。“鎮遠”艦炮務二副陳成捷。“鎮遠”艦炮務二副沈叔齡,福州船政學堂畢業。“鎮遠”艦總管輪陸麟清,福州船政學堂畢業。“鎮遠”艦大管輪王齊辰,福建侯官人,福州船政學堂畢業,民國時任海軍第一艦隊輪機長、海軍總輪機長等職。“鎮遠”艦二管輪劉冠南,福建侯官人,福州船政學堂畢業,民國時任海軍總輪機長、江南造船所所長等職。“鎮遠”艦二管輪林維藩,福建閩縣人,天津水師學堂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