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80年榮獲浙江省一類名茶稱號。特徵是,道士山在瀑布嶺山腰,海拔400多米,茶圓四周樹竹茂盛,溪流交錯,茶樹常年沉浴在雲蒸霞蔚之中,形成特有的天然品質。
唐代陸羽在《茶經》中說,餘姚用大茶樹的芽葉製成的茶葉,品質特優,在唐代已負盛名,陸羽譽之為“仙茗”,所以有稱之為餘姚仙茗。明代詩人黃宗羲還寫了一首名為《餘姚瀑布茶》的詩,“炒青已到更闌後,猶試新分瀑布泉”,就是其中的名句。
特點
品質特點:外形緊密,苗秀略扁,色澤綠潤,香氣清鮮,滋味鮮醇,湯色綠二明亮,葉底嫩勻成朵。
環境

光照 年太陽輻射總量為506.18千焦/平方厘米,日平均氣溫≥0℃期間的太陽輻射為369.69千焦/平方厘米,占全年總量射量73%。年日照時數為2000-2230小時,年日照百分率在50%左右,光能資源比較豐富。

降水 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400毫米之間,據統計,25年平均年降水中,春季占28.9%,夏季占41.1%,秋季占19.4%,冬季占10.6%。年平均降水天數為125.6天,常年相對濕度80%,乾燥度0.8以下,屬濕潤地帶。
土壤 土壤類型比較複雜。中山區(內山區)主要是黃棕壤,即普通黃棕壤與山地黃棕壤,母質多為花崗岩、花崗片麻岩、角閃片麻岩,土壤深厚達1.5米以上,有機質含量高,土壤肥力和通透性好,PH4.8-5.5;外山丘崗地區(外山區)屬下蜀系成土母質分化而成的黃棕壤為主,土層雖厚,但耕作層淺薄,質地黏重,底層常有不透水粘盤層,肥力和通透性較差,PH5-6.5;其次少部分沿河兩岸及谷地,多為沖積土類,即沙質壤土(烏沙土),土層深厚,肥力高,能透性好,一般為高產茶園區。
製作

毛火:用烘籠炭火,每籠投葉約1.5公斤,烘頂溫度100℃左右,烘到八、九成乾即可。揀去黃頁、漂葉、紅筋、老葉後,將嫩片、老片混勻。
小火:最遲在毛火後一天進行,每籠投葉2.5—3公斤,火溫不宜太高,烘至接近足乾即可。
老火:又叫拉老火,是最後一次烘焙,對形成特殊的色、香、味、形影響極大。老火要求火溫高,火勢猛。木炭要先排齊擠緊,燒旺燒勻,火焰沖天。每籠投葉3—4公斤,由二人抬烘籠在炭火上烘焙2—3秒鐘,即抬下翻茶,依此抬上抬下,邊烘邊翻。為充分利用炭火,可2—3隻烘籠輪流上烘。熱浪滾滾,人流不息,實為中國茶葉烘焙技術中別具一格的“火功”。每烘籠茶葉要烘翻五、六十次以上,烘籠拉來拉去,一個烘焙工一天要走十多公里。直烘至葉片綠中帶霜時即可下烘,趁熱裝入鐵筒,分層踩緊,加蓋後用焊錫封口貯藏。
歷史文化

記載餘姚仙茗的是宋代狀元、詩人王十朋的《會稽風俗賦》 。王十朋(1112—1171),字龜齡,號梅溪。溫州樂清人。高宗紹興二十七年(1157)狀元。歷任紹興府僉判、秘書郎、王府教授、著作郎、大宗正丞,得請主管台州崇道觀。孝宗即位,除司封員外郎兼國史院編修官,累遷國子司業、起居舍人,改兼侍講、詩御史。歷知饒州、夔州、湖州、泉州。除太子詹事,以龍圖閣學士致仕。7月卒,年60。為官清正廉明,有惠政。謚忠文。有《梅溪前後集》及奏議等54卷。十朋在紹興寫下了代表紹興地方特色的著名文獻《會稽三賦》 ,其中《會稽風俗賦》第四節“物產”中提到餘姚仙茗(餘姚在清代之前一直隸屬紹興或越州):
日鑄雪芽,臥龍瑞草。
瀑嶺稱仙,茗山斗好。
顧渚爭先,建溪同蚤。
碾塵飛玉,甌濤翻皓。
生兩腋之清風,興飄飄於蓬島。
賦中寫到紹興日鑄、餘姚仙茗兩種本地名茶,還有長興顧渚、福建建溪兩種外地名茶。說明餘姚仙茗在宋代還是相當著名的。
由於餘姚在清代之前一直隸屬紹興或越州,相關歷史文獻也大多保存於紹興的史籍之中。目前餘姚及寧波對餘姚仙茗歷史文獻的發掘與研究還相當有限,也許應該從紹興的文獻資料或名家詩文中發掘這方面的史料,以便使這一不可多得的歷史名茶散發出更加引人的清香。
發展前景

1992年,餘姚市的茶葉科技工作者開始在梁弄鎮的湖東林場開展機制餘姚仙茗的研究,並由余姚市、湖東鄉(現屬梁弄鎮)兩級政府出資15000元,湖東林場僅出5000元從南京引進一台灣省名茶炒制機械。儘管林場只出資了四分之一,但立即遭到了茶農的反對。用手工製作了幾十年的老茶農,無論如何也不敢相信眼前這玩藝兒能制出好茶來。確實茶葉加工工藝的流程十分複雜,攤放、殺青、攤涼、揉捻、理條、回潮、整形、足火等一道道工序,機器能掌握好時間火候嗎?搞了快30年茶葉技術工作的朱逢秋心裡也沒個底,要是搞砸了,茶農是不會接受機器的,降低制茶成本也只能成為一句空話。作為餘姚市林業局的技術人員教會茶農如何操作機器責無旁貸。廠方的技術人員說:“我們只管造機器,不會制茶葉”。三天兩夜,朱逢秋等技術人員幾乎沒有合過一次眼,摸索機器的性能,終於成功了。

近2年來經過改造低、中產茶園,引進制作“餘姚仙茗”的工藝後,1999年是破天荒的一年。其中“餘姚仙茗”1999年產量達到40噸,實現產值400萬元;到2002年,產量達到200噸,產量達到2000萬元,分別占全市名優茶總產量、總產值的30%和50%。為實現上述目標,餘姚市除了在餘姚仙茗緊密型的龍頭+基地的產、加、銷一體化經營格局上和加強產品質量管理上下功夫之外,還繼續加大了政策的扶植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