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嵐鎮

大嵐鎮

大嵐鎮是浙江省餘姚市轄鎮。面積63.34平方千米,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2000年底總人口11433人。轄1個社區,2001年村級行政區域調整為14個行政村。鎮政府駐丁家畈村,郵編:315444。1912年建鄉,1983年設建制鎮。

基本信息

位置

大嵐鎮位於四明山之心,是姚江、曹娥江、奉化江三大水系的發源地之一,素有“高山台地之最,清水之 源”之稱。大嵐原名大蘭,後因山高霧大,取名大嵐。境內山峻林茂,溪湍谷幽,石奇洞絕,雲繞峰秀,丹山赤水、四窗岩、黑龍潭等風景名勝眾多。李白、劉長卿、皮日休等詩人留下了諸多不朽之作。大嵐距餘姚40公里,省道滸溪線貫穿全鎮。在戰爭年代,這裡是全國紅色革命根據地;在和平年代,這裡是中國高山雲霧茶之鄉,也是聞名遐邇的風景名勝區。大嵐鎮位於四明山腹地,姚江之源,距姚城之南45公里,緣於境內的大嵐山而得名。

行政區劃

大嵐鎮政府駐地丁家畈村。境域東與鄞縣相接,西與上虞毗連,南同四明山鎮並峙,北同梁弄鎮、鹿亭鄉聯袂。平均海拔550米,境內轄戴糜村、大嵐村、雅莊村、丁家畈村、大路下村、黃家莊村、陰地龍潭村、華山村、大俞村、新嵐村、南嵐村、後朱村、柿林村、上馬村等14個行政村,1個大嵐居委會,67個自然村。共有山林面積11.2萬畝,主要出產茶葉。其中茶園面積2.5萬畝。境內地形地貌很特別,四周山峻谷深,中間崗聯坡平,是典型的高山台地。全鎮水流域面積在15平方公里以上的幹流共42條。

歷史沿革

大嵐歷史悠久,大嵐鎮境域自古以來即為道家勝地,山深境佳,歷代曾有不少方士仙客托跡於此與大嵐山有著緊密的關係。

新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在此生產、生活,為中華民族創造著遠古時代的文明。

春秋與戰國時期,大嵐先後是戰國和楚國的轄地。

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將王翦平定楚地,以其地置楚郡,大嵐在楚郡境內。

秦始皇二十五年,王翦悉平荊江南地,廢楚郡,置會稽郡,大嵐在會稽郡內。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施行郡縣制,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大嵐境域轄屬會稽郡不變。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始皇帝東巡入浙至會稽,會同群臣,區劃浙東地形,設立浙東各屬縣,始建餘姚縣,屬會稽郡,大嵐屬餘姚縣。

兩漢、三國、兩晉不變。

隋平陳,合併餘姚、鄞、鄮三縣入句章縣,大嵐歸屬句章縣。

唐武德四年(621年),廢句章縣,複製餘姚縣,大嵐仍屬餘姚縣。

唐貞觀元年(627年),分全國為十道,大嵐屬餘姚縣,餘姚縣屬越州,越州屬江南道。

唐開元二十六年,餘姚縣歸屬江南東道,大嵐隸屬不變。

唐天寶元年(742年),改明州為餘姚郡,大嵐隸屬餘姚郡餘姚縣。

唐天寶十一年至乾元元年(758年),複製明州,餘姚縣仍歸屬越州,大嵐仍屬餘姚縣。

五代十國時期,餘姚縣屬吳越國,大嵐歸屬不變。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吳越國歸順北宋,餘姚縣仍隸屬越州。

南宋紹興元年,升越州為紹興府,餘姚縣隸屬紹興府,元、明、清不變,大嵐鎮境域亦仍屬餘姚縣不變。

唐、宋時期,始建置鄉、里、都、保制,餘姚縣城外劃分為十五鄉,現大嵐鎮境域歸屬四明鄉白雲里。

元代,大嵐境域歸屬於餘姚縣四明鄉第三都第十二、十三圖。

明、清時期,大嵐歸屬餘姚縣四明鄉第三都第九里、第十里。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時,廢除府制,餘姚縣直屬浙江省軍政府。全縣劃分為四十三鄉,大嵐為南嵐鄉。

民國三年,原寧、紹、台道境域置會稽道,餘姚縣屬會稽道,南嵐鄉屬餘姚縣。

民國十六年廢道制,仍舊。

民國十七年,全縣設定七個區,一百六十三個鄉,南嵐鄉分為華左鄉、嵐峰鄉、明山鄉、甘露鄉,屬餘姚縣第二區。

民國二十一年,餘姚縣隸屬浙江省第五特區縣政督察專員公署。

民國二十四年後改為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民國二十九年,全縣改為八個區,五十五個鄉,十個鄉級鎮,大嵐鎮境域仍為南嵐鄉,歸屬餘姚縣梁弄區。

民國三十七年,餘姚縣隸屬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南嵐鄉隸屬不變。

1948年1月正式建立人民政府,稱嵊新奉人民政府大嵐區南嵐鄉,鄉址在觀下村地母殿。

1949年5月23日,餘姚解放,6月建立餘姚縣人民政府,隸屬寧波專區,南嵐鄉仍屬餘姚縣梁弄區。1949年5月建立南嵐鄉時,全鄉有24個行政村(當時稱保):大俞、黃家莊、峙嶺(2)、西嶺下、石鼓、蜻蜓崗、陶家坑(連半嶺)、城山司、分水嶺、甘竹、上馬、大路(連大陳)、觀下(連老屋基)、雅莊(2)、後朱(2)、四豐、邱莊、路坑、夏家嶺、余家橫、華山、大元基。

1950年4月,南嵐鄉劃分為南嵐、大嵐、新嵐三個鄉,仍屬梁弄區。南嵐鄉鄉址設在西嶺下村,大嵐鄉鄉址設在邱莊村,新嵐鄉鄉址設在大陳村。

1954年,對部分鄉區進行調整,南嵐、大嵐、新嵐三鄉不變。

1956年2月,全縣撤銷區公所,南嵐、新嵐、大嵐三個鄉重新合併,改名為大嵐鄉,鄉人民委員會駐丁家畈太祖廟(即今鎮政府所在地),其中劃出前路坑村歸屬曉雲鄉。

1958年10月,全縣實行人民公社制,大嵐鄉改稱大嵐公社,公社社址仍在丁家畈太祖廟,下設大嵐、南嵐、新嵐三個管理區,大嵐管理區區址在丁家畈太祖廟,南嵐管理區區址在西嶺下村,新嵐管理區區址在雅莊村老堂前。

1960年6月,原屬上虞縣的長弄、龍潭、陰地三村劃歸餘姚縣,歸屬梁弄區。分出南嵐管理區大俞、半嶺、華山、黃家莊四村為華山公社,歸屬四明山區。

1961年撤管理區,大嵐、南嵐、新嵐三個管理區合併劃為大嵐公社、新嵐公社,大嵐公社社址在太祖廟,新嵐公社社址在雅莊老堂前。以前南嵐管理區的大俞、大元基、半嶺、華山、黃家莊5村歸劃華山公社。

1962年7月大嵐公社、新嵐公社合併為大嵐公社。

1966年,原屬上虞縣的糜山、戴王兩村劃入大嵐公社。

1970年,寧波專區改為寧波地區。

1983年改為寧波市,餘姚縣大嵐公社、華山公社境域隸屬不變。1983年9月,實行政社分設,人民公社復稱為鄉,改稱大嵐鄉,華山鄉,鄉址仍在太祖廟。

蜻蜓崗大隊劃為蜻蜓崗、西嶺下兩村,團結大隊劃為戴王、糜山兩村,下芝莊、朱家宅等自然村也從觀下、雅莊村分離,獨立為行政村。大嵐鄉所轄22個行政村。

1985年7月,餘姚撤縣設市,大嵐鄉、華山鄉兩鄉仍屬餘姚市四明山區,在太祖廟前水稻田建鄉政府辦公大樓。

1992年5月,撤區並鄉,與華山鄉合併,改稱大嵐鎮,所轄30個行政村。

2001年村級行政區域調整為14個行政村,戴王、糜山合併為戴糜村;邱莊、四豐、夏家嶺合併為大嵐村,雅莊、大陳、朱家宅合併為雅莊村,丁家畈、下芝莊合併為丁家畈村;大路、觀下合併為大路下村,長弄、黃家莊合併為黃家莊村,陰地、龍潭合併為陰地龍潭村,華山、大元基合併為華山村,大俞、半嶺合併為大俞村,城山司、分水嶺、甘竹合併為新嵐村,陶家坑、蜻蜓崗、石鼓、西嶺下合併為南嵐村,上馬、後朱、柿林單設。

經濟發展

農業為主

大嵐鎮地處山區,以農業為主,主產水稻與茶葉,形成高山雲霧茶、花卉、水果、禽畜等產業,茶葉種植面積達2.5萬畝,2002年大嵐鎮被授予“中國高山雲霧茶之鄉”。“四明龍尖”以其色澤綠翠、外形細緊、湯色清澈明亮曾榮獲國際名茶評比金獎,中國精品名茶博覽會金獎,中國農業博覽會金獎,寧波市名牌產品,2007年又獲得寧波市八大名茶稱號。2008年又有“四明龍珠”成功試製投產。柿子(吊紅),是大嵐鎮旅遊特產,每年舉行丹山赤水柿子節,大嵐柿子甜而不膩、香而不澀,是柿子中的極品。此外,大嵐土雞、板栗、番薯棗子、羊尾筍、高山茭白等綠色無公害名特產品,以其獨特的風味,上等的品質而聞名遐邇,2007年,大嵐鎮成立了由20萬羽高山畜禽養殖基地、千畝高山蔬菜基地、千畝高山水果基地以及部分農戶組成的寧波市首家農家樂特色菜供應基地。同時,新建立鰻苗鱉苗立體式養殖試點區、“法國灰天鵝”養殖基地、大嵐土豬試養點等基地,為“農家樂”提具有純正山村風味的優質的無公害農家土菜,從而豐富了“農家樂”餐桌,促進了山區農家樂的發展,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

近來,花木種植,已經逐漸發展為該鎮的支柱經濟來源之一。

利用“大嵐保姆”的品牌輻射效應

大嵐鎮利用“大嵐保姆”的品牌輻射效應,大力開展山區勞動力技能培訓,依託丹山家政人力資源開發有限公司,有力地促進了實現與城市勞動力市場的對接。勤勞樸素的大嵐人民因地制宜著力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在新世紀的市場浪潮中昂頭挺進。

實施“生態立鎮、旅遊強鎮、茶業富鎮”戰略

2000年以來,該鎮深入實施“生態立鎮、旅遊強鎮、茶業富鎮”戰略,積極打造“實力大嵐、魅力大嵐、活力大嵐、合力大嵐”建設,加快科技創新步伐,推動大嵐經濟發展,將旅遊開發與保護相結合,使該鎮成為生態旅遊鄉鎮,打造生態環境優美鄉鎮,創建成為省級生態鎮。

加大招商引資

2000年來大嵐鎮加大招商引資,85家企業中500萬以上企業已達到14家,新增商貿服務企業7家。大嵐又有著豐富的水資源,全鎮有20座小水電站,裝機容量達8950千瓦,年發電量達3100萬度。

2007年實現社會總收入5.14億元,實現財政總收入1916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達4790元。

旅遊資源

人文景觀及歷史文物古蹟

大嵐山丹山赤水景區 大嵐山丹山赤水景區

大嵐鎮不僅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而且擁有眾多人文景觀及歷史文物古蹟。如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九洞天、升仙山、黃宗羲抗清結寨古址,丹山赤水、四窗岩、姚江源頭、四明山第一支部舊址、羊額嶺等,是人們旅遊、觀光、養身靜心、休閒、度假於一體的好去處。同時也是唐詩之路,著名大詩人李白、劉長卿、皮日休、陸龜蒙等都曾為這裡的山水留下許多瑰麗的詩篇。

紅色革命根據地

大嵐在浙東前哨,全國19塊紅色革命根據地之一的四明山革命根據地腹地。早在1938年7月中國共產黨在柿林村建立了第一個地下黨組織,領導這裡的人民為民族的解放和獨立浴血奮戰,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壯麗的詩篇。

中國最佳山村旅遊勝地

2000年來,以開發紅色旅遊和丹山赤水景區為突破口,大力發展旅遊產業。2008年柿林村丹山赤水景區成為餘姚市首個風景名勝區、國家級4A級景區,2006年被評為“中國最佳山村旅遊勝地”,成為當時全國唯一獲此殊榮的景區,連續三年成功舉辦三屆丹山赤水柿子節。同時,大力發展農家樂,2008年,農家樂飯店已達45家,農家樂基地2個。2005年年底柿林村被評為省農家樂特色示範村。2002年以來農家樂總收入超2000萬元,並以“紅色、綠色、古色”為主線,穩步推進生態旅遊強鎮建設。

基礎設施

大嵐鎮村鎮建設不斷完善,1992年,建造了自來水廠,到2006年8月,100%村已用上自來水,2005年實施農民飲用水工程,完成了對10個村的飲用水改造,2006年又對5進行了飲水改造。1990年建成了3.5萬伏大嵐鎮變電所,年供電量達到300萬度,滿足了工農業和生活用電。到2006年8月底,共有電話2810門,62.8%的家庭擁有了電話。2005底,有線電視網路已覆蓋全鎮。到2005年,集鎮街道的延伸、拓寬、路燈安裝等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到位,通村公路都已建成,人民出行更加便捷,出行環境更加舒適,至2007年,全鎮共有公路25條,總里程84.04公里。

社會事業

2008年,全鎮有一所國中,一所國小,一所幼稚園。2002年被命名為浙江省教育強鎮,同年被寧波市政府命名為“東海明珠工程”鎮。2005年柿林村被評為寧波市級歷史文化名村,大嵐鎮校被評為浙江省現代化達標示範學校,年底中國小皆被評為餘姚市級先進單位。文化站一個,藏書3000多冊,建立文化中心村5個,村落文化宮8個,文化中心戶41戶。廣電站1個,建立鎮有線電視台。2005年4月山區流動醫院成立,2006年改建鎮衛生院,醫務人員達到14人。建立衛生保潔員隊伍,共29人覆蓋每個行政村。制定《精神文明建設規劃》,不斷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文明村、文明單位逐年增加。通村油路基本完成,自來水改造工程逐步推進,生態環境不斷最佳化,人居環境質量得到改善,鎮內政通人和,人民安居樂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