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過程
形成初期
2001年8月底開始,一廣袤低壓帶開始於南海北部蘊釀,其發展出一微弱鋒面系統並緩慢往東北偏東方向移動。9月2日,菲律賓東南海面亦出現微弱的熱帶雲簇開始消長,其中一股雲團逐漸發展為一熱帶擾動,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英語:NRL)給予其擾動臨時編號“ 95W”。隔日下午2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英語:JTWC)對其在24小時內形成為熱帶氣旋的機會給予“弱”的評級。在這期間,該系統持續向西北移動,並逐漸接近台灣本島東南方海面,不久即轉東北方向移動。
9月5日上午8時,抵達日本石垣島南方海面時被日本氣象廳(英語:JMA)升格為一熱帶低壓。受其北方的微弱鋒面影響,該熱帶低壓持續往西北偏北方向緩慢移動,並於當晚行經西表島東方海面。當晚8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對其評級提升為“普通”。
9月6日,進入西表島西北方近海後,受到微弱鋒面影響,開始轉向東北緩慢移動。由於當時該熱帶低壓結構逐漸轉好且威力漸增,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凌晨3時30分將該系統之熱帶氣旋形成機會評級為“優”,並同時發布熱帶氣旋形成警報(英語:TCFA)。當日上午8時,其於西表島北方海面被日本氣象廳升格為一熱帶風暴,給予其編號“ 0116”,並命名為“ 百合”(英語: Nari,日語: ナーリー)。在此同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亦將其升格為熱帶低壓,並給予編號“ 20W”,開始對其發布熱帶氣旋警報。不過當時百合的七級風暴風半徑僅僅80千米左右,對其周圍海域的島嶼天氣影響並不大。
在被日本氣象廳升格為熱帶風暴之後,百合仍是受到其北方鋒面系統導引,緩慢向偏東北偏東方向移動,於9月6日下午至傍晚間通過宮古島北方海面。
而在9月7日午夜12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亦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之後,百合又於當日凌晨行經久米島南方海面,並於清晨5時被日本氣象廳升格為一強熱帶風暴。當日清晨約6時至7時間,百合又行經沖繩本島南端,即豐見城市南方近處。上午7時半,百合於沖繩縣糸滿市登入。不過在當日上午,北邊鋒面已經逐漸往東北遠離並持續減弱,百合的導引力量頓時減弱,因此當時並未持續朝東北偏東方向遠離沖繩島,反而在那霸以東開始出現停滯狀態。當晚,華北的大陸性反氣旋逐漸往台灣、琉球群島一帶接近,成了百合另一個路徑主導力量,因此百合突然調頭,開始向西轉西北移動,並於9月8日凌晨3時半於沖繩縣中頭郡北中城村登入。另一方面,由於百合威力亦開始逐漸增強,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於是將其升格為颱風,一分鐘平均風速則上評至70節,相當於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之下的一級颱風。
徘徊增強
由於上午進入琉球西北方海面後,受到北方中層大陸反氣旋的微弱引導,於是開始往西北方向緩慢移動。在此同時,於日本東南偏南方海面上的颱風丹娜絲繼續向西北偏西移動,由於其外圍氣流場相當遼闊,間接導致大陸反氣旋南壓的幅度稍微增強,因此自當日下午2時,百合開始更偏向西北偏西移動,且速度有稍微加快的趨勢。當時台灣中央氣象局(英語:CWB)研判,百合將有可能對台灣北部海面構成威脅,因此於當日深夜11時50分針對台灣北部、東北部海面發布海上颱風警報。
9月9日,由於丹娜絲威力更為強大,風場範圍更擴大的結果開始逐漸對百合構成牽製作用,不過由於丹娜絲本身陷入中層大陸高壓及副熱帶高壓之間的鞍形場當中,只能緩慢往西移動,因此百合只有受到牽製作用,而路徑仍是往西北偏西方向緩慢移動。當晚,受到丹娜絲大範圍風場的影響,北方高壓範圍開始向南壓,對百合造成的壓力愈趨明顯,且又因導引氣流不強的緣故,百合在當晚8時的方向又突然改變,開始向偏南方向移動。
9月10日上午8時,由於東北風伴隨著北方少許冷平流的緣故,百合的威力開始已出現減弱的跡象。當日,原本陷入鞍形場而移動緩慢的丹娜絲因高緯度有高空槽東移接近而逐漸擺脫鞍形場,開始向西北偏北轉北的方向接近日本關東地方。而被丹娜絲所牽制的百合,於是被其遼闊的外圍氣流場所影響,中午起緩慢往東南偏東方向移動。在種種因素之下,台灣中央氣象局在當日上午9時解除海上颱風警報。此後,百合繼續往東南偏東方向緩慢移動,並開始第三度往沖繩本島及久米島一帶逼近當中。就在當晚8時起,方向更轉為偏東移動,持續朝久米島逼近。
9月11日凌晨2時,百合當時就在久米島以西近海,而對百合方向構成影響的丹娜絲已經隨著槽線導引,開始迅速往北轉東北偏北方向吹襲關東地方,對百合的導引力在當日清晨過後即開始逐漸消失,因此導致當時並無任何力量導引百合。上午8時,百合威力不斷增強當中,並被日本氣象廳升格為颱風等級,中心風速增強至65節,最低氣壓則是970百帕。
自9月11日上午起直至9月12日清晨期間,百合一直都在久米島東方近海持續徘徊,本身威力亦持續增強,並在9月11日下午2時達到第一度巔峰,中心風速達到75節,最低氣壓則降至960百帕。同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強度上評至相當於二級颱風上限,甚至在晚間6時上評至相當於三級颱風,一分鐘平均風速達100節。不過後來,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9月12日午夜12時就將其下評為相當於二級颱風,甚至在9月13日午夜12時又進一步將其下評為相當於一級颱風,而日本氣象廳亦在當日上午11時將其降格為強熱帶風暴。
轉向台灣
9月13日凌晨,中國大陸東北方有一高空槽逐漸建立當中,百合在無主狀態之下疑似受到此槽的影響。凌晨3時半,百合於沖繩縣島尻郡久米島登入。9月13日清晨至9月14日上午期間,開始緩慢往西北方向移動。不過此時丹娜絲早已消散,副熱帶高壓因此得以西伸並在日本南方海面建立起中心,但由於與中國大陸華東的高壓勢力相當,導致百合等同陷入一新鞍形場中,雖然受到高空槽影響而緩慢往西北方向移動,但由於槽底仍偏高導引力量不強。此時百合的移速仍然非常緩慢,同時由於氣流的拉扯,導致百合結構無法維持良好狀態,其威力又再度減弱當中。也由於百合的再度回頭,台灣中央氣象局於當日下午3時,再度發布針對台灣北部海面的海上颱風警報。此後,百合繼續往西北方向緩慢移動,且與槽底距離愈趨接近。此時也有部分預報模式開始出現百合可能順利搭上槽線牽引往北而去的預測,不過令人始料未及的是,情況卻從9月13日晚間出現變化。
由於鞍形場西面的大陸高壓開始逐漸增強,高度加高,同時在日本南方出現一高空冷心低壓,導致副熱帶高壓勢力被迫往東退,而北方槽線位置不變,不過深度並未加深。種種因素之下,西面高壓的東北風導引力量開始逐漸占上風,此種現象直至9月14日更為明顯。在當日上午8時,颱風百合的中心爬升到最北端的北緯27.6度、東經125.3度處時,路徑方向開始出現劇變,已往西南偏西轉西南方向移動,準備朝台灣北部、東北部一帶逼近。根據中高層駛流場圖顯示,位於華北的導引中心正為百合帶來東北來向的駛流,意味著百合吹襲台灣將成定局。而台灣中央氣象局亦於9月15日凌晨2時45分,針對台灣北部、東北部一帶發布陸上颱風警報。不過就在強度調整方面,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於當日午夜12時將其降格為熱帶風暴,但又於上午8時將其升格為颱風,強度則上評為相當於一級颱風。
在導致百合結構變差的氣流拉扯作用已經消失的情況之下,百合的強度又開始逐漸增強。雖然此時百合已經離台灣陸地並不遠,不過由於範圍不大,強風圈半徑僅僅150千米,移動速度也只維持在時速10千米左右,故百合直至9月15日下午之後,對台灣的影響才逐漸顯現。9月15日深夜,華南高壓開始向東延伸,同時華北附近亦開始出現地面高壓中心開始東移至山東半島一帶,導致百合在當晚7時出現了西南偏西偏西角度的移動,這大幅加重了百合對台灣北部的威脅性。百合隨後在15日下午2時再度被日本氣象廳升格為颱風等級,中心風速達65節,最低氣壓970百帕,且威力仍持續增強當中。根據當時氣象衛星雲圖顯示,其結構發展相當結實,足見水汽供應之足,風眼也較先前更為清晰。在此同時,台灣北部的雨勢也逐漸出現。
9月16日,百合繼續以西南偏西偏西的角度,持續逼近台灣東北角陸地,強度亦持續增強當中,就在當日上午8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上評為相當於二級颱風,而其暴風半徑邊緣亦觸及台灣東北角陸地。下午2時,百合達到第二度巔峰,中心風速達到75節,最低氣壓則降至960百帕。在此同時,百合的行進方向再度出現變化,疑似是受到地形作用的緣故,路線角度再度出現顯著南折,以西南至西南偏南的角度直逼台灣東北角而來,甚至在晚間6時至7時之間,一度在三貂角外海停滯達二小時。另外,在台東縣外海由於氣流繞山作用,自入夜起開始出現一顯著的副低壓中心,與原主中心之間產生互動而沿東岸緩慢北上。晚間9時40分,百合在台灣台北縣貢寮鄉三貂角,至宜蘭縣頭城鎮一帶登入。
受雪山山脈地形作用,而百合一路往西南沿蘭陽溪谷移動,其結構迅速被破壞而減弱,於9月17日午夜12時銳減為熱帶風暴,甚至於下午2時進一步減弱為熱帶低壓。在此同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亦因其威力逐漸減弱,將其下評為相當於一級颱風,甚至於上午8時進一步降格為熱帶風暴。而當日凌晨2時,由於百合進入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英語:PAGASA)之熱帶氣旋負責範圍,故將其命名為“ Kiko”,並評級為熱帶風暴。當時,百合因地形影響導致其移動速度顯著減慢,而在台灣東岸近處的副中心則逐漸北走。而在百合北方的高壓已東移出海,因此導引力量即開始出現減弱的現象,這造成了百合的移動速度在過山之後更為緩慢。而在台灣東岸的副中心此時的勢力幾乎與主中心不相上下,二者互動的狀況之下,百合的主中心只能沿著中央山脈西側緩慢南下。
9月18日,受到東方勢力相當之副低壓中心牽制影響,自當日凌晨2時至8時間,百合颱風主中心持續停滯在雲林縣斗六市附近,幾乎未曾移動。當晚,該副低壓中心已在花蓮附近逐漸消失,百合因此擺脫其牽制,故其於在晚間7時過後再度南下,終於在當日深夜11時自台南市安平區附近出海,進入台灣海峽南部,隨即進入南海以北海域一帶。百合在台灣的停滯時間總共長達49小時又20分鐘。
三次增強
百合出海後,自9月19日午夜12時至下午1時間,往西南偏南方向緩慢南下。當日午夜12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降為熱帶低壓。下午2時,由於北方再度有反氣旋導引南壓,副熱帶高壓亦開始逐漸西伸,於是百合開始逐漸向西移動,而速度亦開始逐漸加快,於是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對其發布最後警報(第11報),這意味著百合正逐漸遠離菲律賓當中。之後,香港天文台(英語:HKO)於當日下午4時15分懸掛一號戒備信號。
至於台灣中央氣象局方面則隨著百合的遠離,分別於當日下午5時10分及深夜11時5分解除陸上颱風警報以及海上颱風警報。當晚10時,地球物理暨氣象局(葡萄牙語:SMG)開始懸掛一號風球。
9月20日午夜12時,由於颱風中心進入海面的緣故,故百合的強度又開始增強,於是日本氣象廳及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同時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此次是百合生命史中第三度增強。當日上午8時,百合繼續快速往西北偏西移動,逼近中國廣東省東部沿海一帶,不過又於下午2時被日本氣象廳降格為一熱帶低壓。而香港天文台以及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亦隨著百合的逐漸逼近,分別於當日下午2時45分以及晚間6時懸掛三號強風信號以及三號風球。不過百合的路線比原先預期稍偏西北,於當日下午4時左右在中國廣東省汕尾市陸豐市甲東鎮一帶登入,之後繼續往西北偏西方向移動。隨著百合的遠離,香港天文台於當晚22時40分除下所有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登入之後,強度亦隨之迅速減弱,就在當晚11時左右減弱至熱帶風暴下限,且其風圈逐漸縮小當中。
最終,百合於9月21日午夜12時被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降格為熱帶低壓之後,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於凌晨2時30分除下所有熱帶氣旋信號。當日上午8時,百合進入廣西東部。同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對其發出最後警報(第61報)。之後,其環流隨後於當日下午2時開始逐漸消散,宣告其長達17天又6小時的生命史正式結束。
災害影響
日本
根據西表島氣象記錄顯示,當地於9月5日號傍晚起氣壓逐漸下降,風向也由東北風轉西北偏北風,並且在9月6日清晨前後一度轉為西南偏西風。9月6日清晨2時出現最低氣壓999.4百帕後,氣壓開始逐漸回升,風力亦並無明顯增強現象,平均風並不到每秒10米。不過在雨勢方面,在9月5日晚間至9月6日清晨間出現豪雨,最大時雨量在9月6日清晨2時至3時間出現52.5毫米。
在石垣島方面,在9月5日晚間,氣壓變化亦不大,風力亦無明顯變化,不過同樣也出現不小的雨勢。就在9月5日21時至22時,當地測得57毫米的時雨量。
在與那國島方面,在9月6日就出現了較為強勁的西北風,瞬間陣風風速約在每秒10至13米間。
在宮古島方面,雖然氣壓自9月6日開始下降,並在當日下午14時測得最低氣壓值996.1百帕,但風力並未出現明顯增強現象,平均風力都在每秒10米以下。
在久米島方面,氣壓自9月6日傍晚起開始下降,9月7日清晨2時測得最低氣壓值為996.8百帕,風向也由南轉東南再轉東北最後轉西北,不過風力也無明顯增強現象出現,降雨量也不大。
隨著百合逼近沖繩本島,位於島嶼南端的那霸市氣壓從9月7日午夜前就持續下降,當天氣壓一直低於1000百帕,其中以當日清晨6時所測得的979.6百帕為當地最低氣壓,當時風向由東南風急轉東風,而風力也從當日清晨5時起明顯增強,當日清晨7時左右就出現每秒19.9米的平均風。隨後風向再轉西北偏北至西北風,風力亦開始轉弱,而氣壓亦隨之回升。在當地的降雨方面,以當日清晨4時至7時間最為明顯,其中就在清晨6時至7時間就測得24毫米的時雨量。至於那霸北方的名護市亦觀測相同的風向變化狀況,但風力卻明顯不如那霸來得強,平均風力均未達每秒10米。
不過自從9月7日深夜,隨著百合再度逼近並吹襲那霸、名護一帶,當日深夜11時起氣壓又再度明顯下降,到了9月8日凌晨2時再度測得最低氣壓982.5百帕,風向由西北轉偏西再轉西南風向,風力也明顯增強,在當日凌晨2時至3時出現最大平均風速每秒22.2米,強風一直持續到8號上午起才逐漸減弱。那霸北方的名護亦從當日午夜12時起氣壓急速下降,當日凌晨4時出現最低氣壓989.6百帕,風向由偏北到東北風轉東南到偏南風,風力方面亦相當強勁,當日凌晨3時至4時間,當地出現平均風速每秒21.5米。兩地在降雨方面則並未出現相當強勁的暴雨,時雨量多半在10毫米左右。
在百合在9月11日至9月13日在久米島東方海面徘徊期間,久米島當地氣壓開始出現反覆升降的現象。根據當地的氣象紀錄顯示,此期間該地的平均風力普遍皆於每秒15米以上,其中在9月11日上午的風力最強,平均陣風二度超越每秒20米,最高在上午10時出現每秒21.4米的平均風力。此期間久米島普遍吹偏北風向,顯示颱風中心一直在久米島東邊不遠處徘徊,氣壓則二度降至980百帕以下:一次在11日中午左右,百合中心在久米島南方近海處往東經過時,最低氣壓出現979.9百帕;第二次在9月13日凌晨出現,百合在久米島北方近海往西北通過時,最低氣壓出現976.1百帕。在降雨方面,時雨量也普遍維持在10毫米以上,其中9月12日的雨勢數度出現時雨量30毫米以上紀錄,在當日下午5時出現最大時雨量為56毫米。9月13日清晨起,風力逐漸減弱,氣壓則逐漸回升。
至於在那霸一帶,風雨在此期間亦明顯增強,平均風力一直在每秒10至18米間左右,風向跟久米島正好相反,持續吹偏南風。降雨方面則比久米島要小很多,只有9月12日清晨較強,最大時雨量在當日清晨6時出現34毫米。氣壓方面,以當日傍晚,百合中心最接近時最低,就在當日下午5時至6時間,測得最低氣壓987.2百帕。而風力方面,則在剛入夜達到顛峰,在當日晚間8時測得每秒18.1米的平均風力。至於在那霸北方的名護市因為離颱風較遠,風雨狀態相對較小,風力最大僅達每秒14.4米的平均風力,風向上則普遍吹東南風;而氣壓方面並未低於995百帕的紀錄出現;降雨方面則不明顯,偶爾有10毫米以上時雨量出現。9月13日清晨起,二處風力逐漸減弱,氣壓則逐漸回升。
總計,百合在日本造成2人死亡或失蹤,以及9人受傷,而渡名喜村則全島停電。
台灣
百合是當年颱風季第六個侵台颱風。由於其停滯時 間過久、其貫穿的特殊路徑(自三貂角、頭城一帶,西南行進至台南)及其環流強勁而所致,故在台灣降下豐沛雨量,造成北台灣嚴重水患,多處地方單日降雨量皆刷新歷史紀錄。災情約略述之:台北市的基隆河多處堤防缺口未補(防洪整治工程、包商因工程棄土問題,延宕遲未完工),造成颱風時爆滿的基隆河水在突破警戒水位後,由堤防缺口灌入台北市,台北捷運板南線、淡水線、台北車站等地下鐵路遭洪水淹沒,並造成忠孝東路、內湖、南港、汐止等處嚴重洪澇,台北交通陷入空前的嚴重混亂。
此外,台鐵縱貫線山線、海線及花東線部分路段中斷;多處地區引發土石流災害;近165萬戶停電;逾175萬戶停水;全台有408所學校遭到重創,損失近新台幣8億元;工商部分損失超過新台幣40億元;農林漁牧損失約新台幣42億元;總計產業損失逾新台幣80億元。
百合颱風中心自登入至出海共長達49個小時,創下台灣氣象史上颱風中心滯留陸地時間最久的紀錄,並改寫台北、新竹、嘉義等測站的24小時最大降雨量紀錄。
時任台北市長的馬英九事後表示:“市府有疏失,不過市府疏失是建立在中央氣象局預報資料無法讓市府準確掌握颱風規模上。”
此次水患,由於再加上當時美國發生九一一襲擊事件,故直接重挫國內股市。除此之外,因為其於北台灣帶來的降雨量過於集中,北台灣在隔年發生大規模缺水危機,導致大台北地區民眾生活不便,以及因水質不佳而產生的疾病。不僅如此,百合甚至間接造成後來的紅火蟻問題、登革熱疫情擴散、SARS事件、SOGO經營案等。由於傷亡、損失、耗費成本極大,政府決定下半旗致哀,而當年雙十國慶煙花表演亦決定不予施放。
中國大陸
浙江
浙江氣象台於9月7日上午預測,百合未來將轉向偏北方向移動,浙江沿海風力未來將增強到7至9級,隔日後期浙東地區將首先受到影響,轉為陣雨天氣。
9月14日,該省氣象台預測表示,百合漸漸向閩浙一帶沿海靠近。受其外圍影響,浙江沿海海面有8至10級偏北陣風,杭州灣水面有6至8級陣風。其後二天浙東沿海的部分地區有大雨到暴雨。為此,氣象台發布沿海海面強熱帶風暴警報,提醒在浙江沿海及東海海面上航行以及作業之船舶特別注意。
福建
受冷空氣和百合外圍共同影響,9月18至21日沿海開始出現強勁的東北風,其中漳州市東山縣之陣風達27m/s;9月20日泉州市沿海則出現7至8級平均風、9級陣風。
9月19至20日,中南部沿海地區開始出現暴雨,7個縣市之雨量超過100毫米,以廈門市216毫米為最大。而9月20日泉州南安市雨量亦達92毫米,接近大暴雨。由於強降雨集中在短時間內,局部地方出現短時的洪澇,但無災情報告。
汕頭
9月20日上午9時30分,汕頭氣象台對其發布紅色颱風信號以及黃色暴雨信號。因其吹襲的緣故,當地颳起九至十級東北至東風、十二級強陣風,並伴隨著豪大雨,連線廣、深線的二座跨海大橋及機場一度封閉。共逾15人受傷。
另外,當日上午停泊在南澳縣前江海灣的“南澳21079號”,船隻在轉移到後江避風港停泊途中,經長汕尾海面時被翻沉。船隻上共有5位漁民,3人被救起、2人失蹤。在達濠區亦傳出有一艘竹排船隻翻沉,有1人失蹤。
揭陽
惠來縣有154戶房屋全倒、267戶半倒。另有26艘小竹排海中因風浪強勢而翻沉。
當地經濟損失達2675萬餘元人民幣、受災面積3400公頃。共有1人罹難。
汕尾
當地因其挾帶之強降雨,導致2人罹難,損失2833萬餘元人民幣。
多項紀錄
台北氣象站2001年9月17日0時至24時內降下了425毫米的雨量,是台北百年來的歷史新高紀錄。
基隆五堵地區曾出現一小時120毫米的雨量;嘉義則出現144毫米的雨量,打破單小時最高雨量的紀錄。
台北、桃園、基隆、新竹、苗栗等地區的累積降雨量都超過1000毫米。
台北、新竹、嘉義三個觀測站測得的單日降雨量,均突破三站建站以來的最高紀錄。
宜蘭縣大同鄉土場山區,降下高達1323毫米的雨量,是“百合”登入台灣期間降雨量最高的地區。
“百合”中心停留在台灣陸地將近50個小時,時間最長。
颱風路徑十分詭譎多變:是首個“東北進、西南出”的颱風,因此台灣中央氣象局把“百合”和颱風韋恩、納德並稱為“侵台三大怪台”。
氣象局發布警報資料總共64次,次數最多,大幅超越了1999年颱風丹恩43次及1986年颱風韋恩42次的舊紀錄。(不過颱風韋恩為舊制6小時一報)
災情速報發布次數最多:台電發出36次災情速報,水利處也發出14次水情通報,均創下單一災害發布通報次數最多的紀錄。
石門水庫持續泄洪15天,創下水庫啟用以來的紀錄。
基隆河水位最高紀錄。
測站 | 時間 | 雨量(毫米) | 備註 |
台北信義區 | 2001年9月16日凌晨至9月17日深夜 | 787 | |
台北市 | 2001年9月17日單日 | 425 | 打破1930年359毫米的歷史紀錄,成為台北氣象站設站105年來的單日最高降雨紀錄。 |
陽明山竹子湖 | 2001年9月16日凌晨至9月17日深夜 | 1000以上 | |
汐止 | 2001年9月16日凌晨至9月17日深夜 | 881 | |
新竹市 | 2001年9月18日凌晨至20時30分 | 397 | 打破1981年莫瑞颱風376毫米紀錄 |
嘉義市 | 2001年9月18日凌晨至16時 | 741 | 嘉義氣象站設站33年來最高紀錄,打破1977年7月26日黛瑪颱風單日降雨410毫米紀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