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由來
為避免颱風名稱的混亂,1997年11月25日-12月1日,有關國家和地區在香港舉行的世界氣象組織(簡稱WMO)颱風委員會第30次會議上決定規範颱風的命名,其中,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熱帶氣旋,採用具有亞洲風格的名字命名,其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一個命名表,然後按照順序年復一年地循環重複使用。該命名表共140個名字,由WMO所屬的亞太地區的14個成員國和地區提供 。其中“蝴蝶”是中國澳門提供的10個名字之一,意為一種昆蟲 。
發展過程
2019年2月14日23時30分許,一個熱帶擾動在馬紹爾群島以南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給予其擾動編號92W。
2月16日14時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對其在24小時內形成為熱帶氣旋的機會給予“LOW”的評級。當日15時許,日本氣象廳將其認定為低壓區。
2月17日21時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在24小時內形成為熱帶氣旋的機會提升為“MEDIUM”。2月18日11時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在24小時內形成為熱帶氣旋的機會進一步提升為“HIGH”,並同步發出熱帶氣旋形成警報(TCFA)。當日21時許,台灣“中央氣象局”率先將其升格為熱帶性低氣壓。
2月19日3時許,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熱帶低氣壓,並對其發布烈風警報(GW)。當日15時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熱帶低壓,並給予其正式編號02W。
2月20日3時許,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給予其國際編號1902,並將其命名為蝴蝶。隨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和中央氣象台亦先後將其認定為熱帶風暴 。當日17時許,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強熱帶風暴。當日20時許,中央氣象台亦將其升格為強熱帶風暴 。
2月21日8時許,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颱風,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一級颱風。當日14時,中央氣象台將其升格為颱風 。當日20時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二級颱風。
2月22日14時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三級颱風,中央氣象台將其升格為強颱風 。
2月23日14時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四級颱風。當日17時許,中央氣象台將其升格為超強颱風 。
2月24日17時許,中央氣象台將其降格為強颱風 。當日20時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降格為三級颱風。
2月25日8時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再次將其升格為四級颱風,中央氣象台再次將其升格為超強颱風 。當日14時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五級颱風。當日20時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再次將其降格為四級颱風。
2月26日20時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降格為二級颱風,中央氣象台和香港天文台先後將其降格為強颱風。
2月27日8時許,中央氣象台和香港天文台先後將其降格為颱風。當日14時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降格為一級颱風。當日17時許,中央氣象台將其降格為強熱帶風暴 。當日20時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降格為熱帶風暴,香港天文台將其降格為強烈熱帶風暴。
2月28日2時許,日本氣象廳將其降格為強熱帶風暴,中央氣象台和香港天文台先後將其降格為熱帶風暴 。當日5時許,日本氣象廳將其降格為熱帶風暴。當日8時許,香港天文台將其降格為熱帶低氣壓。當日14時許,日本氣象廳將其降格為熱帶低氣壓,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降格為熱帶低壓,香港天文台將其降格為低壓區。當日17時,中央氣象台對其停止編號 。
3月1日5時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對其發出最後警報(FW)。
3月2日21時許,日本氣象廳認定其完全消散。
在事後發布的最佳路徑中,日本氣象廳認定其巔峰風速不變,但將其巔峰氣壓由915hPa上調至920hPa 。
颱風特點
“蝴蝶”的強度在2月的西北太平洋極為罕見,該颱風是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和日本氣象廳認定的2月最強颱風 ,中央氣象台認定的2月氣壓最低、風速第二高的颱風。
所屬年份 | 颱風名稱 | 巔峰強度 | |||||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 中央氣象台 | 日本氣象廳 | |||||
風速 | 氣壓 | 風速 | 氣壓 | 風速 | 氣壓 | ||
1970 | 颱風Nancy | 120kt | 無 | 65m/s | 949hPa | 無 | 950hPa |
2015 | 颱風海高斯 | 130kt | 926hPa | 48m/s | 945hPa | 90kt | 940hPa |
2019 | 颱風蝴蝶 | 140kt | 918hPa | 58m/s | 925hPa | 105kt | 920hPa |
颱風影響
美國太平洋空軍司令部於2019年2月21日發布的訊息稱,受颱風“蝴蝶”的影響,美日澳三國聯合舉辦的“對抗北方-2019”(COPE North 2019)聯合軍演將在22日暫停。為了保證軍用資產的安全,參加演習的飛機有的停放在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的安全位置,有的則機動部署到其他安全地點直到天氣好轉 。
截至3月1日,初步估計“蝴蝶”給關島造成的損失為130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