顴髎

顴髎

顴髎,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千金要方》作權髎。別名兌骨。屬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太陽之會。在面部,目外眥直下方,顴骨下緣凹陷處。布有面神經,眶下神經,面橫動、靜脈等。主治口眼歪斜、齒痛、面部疼痛、面部腫痛,能消除臉頰浮腫、黑眼圈、眼睛疲勞,眼瞼瞤動,目赤,目黃,治療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鼻炎效果尤其好。

顴髎Quanliao(SI 18)

標準定位

在面部,當目外眥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顴髎顴骨下廉鄉)

顴髎穴顴髎穴

取法

正坐或仰臥位,在目外眥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取穴。

穴位解剖

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顴肌咬肌顳肌。淺層布有上頜神經眶下神經分支,面神經的顴支,頰支,面橫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深層有三叉神經下頜神經分支分布。皮下組織內的筋膜疏鬆,以纖維束連於真皮和肌質,其間有面橫動、靜脈經過。針由皮膚、皮下筋膜進入面神經顴支支配的顴肌,進而入咬肌及顳肌,該二肌由下頜神經的咬肌支和顳深前、後神經支配。

特異性

手少陽、太陽之交會穴。

功用

祛風鎮痙,清熱消腫。

主治

1.精神神經系統疾病:面神經麻痹,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
2.五官科系統疾病:口喎眼瞼瞤動,齒痛,面痛,頰腫,鼻炎鼻竇炎,牙痛等;

3.美容:此穴能改善面部肌膚鬆弛度,保持肌膚柔潤有活力。

現代報導摘錄

三叉神經痛 取顴髎穴,沿外眼角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以3寸毫針垂直進針2.0—2.5cm時,即有觸電感擴散至整個面頰部,針用瀉法或用平補平瀉,每10分鐘行針1次,留針15—30分鐘,每日1次或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另有研究表明,針刺治療三叉神經痛的鎮痛機理與人腦脊髓單胺類遞質有關,如針刺合谷、顴髎,或內關、顴髎,或合谷、內關、顴髎,可見腦脊髓液中色氨酸5—羥色胺5—羥吲哚乙酸含量增高,去甲腎上腺素下降。

古代文獻摘錄

銅人》:“口喎。面赤目黃,眼瞤動不止。”

循頸考穴編》:“天吊風,口煙斜瞤動。”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斜刺或平刺0.5~1寸,局部酸脹,可擴散至半側顏面部。
灸法:艾炷灸1~3壯,艾條灸5~10分鐘。

按摩保健

用兩手手指指腹端按壓此穴,但要有一定的方向,或者由上而下,或者由下而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