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917年9月12日,韓素音出生於河南信陽,原名周月賓,譜名周光瑚。韓素音祖籍廣東五華縣水寨鎮。父親周映彤出生於成都郫縣,是中國第一代庚款留學生,母親瑪格麗特出身比利時貴族家庭。
1931年,從北京聖心中學畢業,到北京協和醫學院當秘書。
1933年,在司徒雷登任校長期間考入燕京大學醫預系,與龔澎、梁思懿成為同班同學。
1935年秋,獲得獎學金(庚款留學經費),赴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留學,逐漸對文學產生興趣。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決定回國。
1938年,回到中國,在海輪上邂逅第一任丈夫、國民黨軍官唐保黃,同年結為夫婦。
1939年,在四川成都美國教會醫院當助產士。
1940年,收養女嬰榕梅,寫出處女作《目的地重慶》初稿,並請在成都助產學校任職的修女瑪利安修改。
1941年夏,瑪利安幫忙把韓素音寫的文稿帶到美國去發表。
1941年,唐保黃赴英國當外交官,韓素音隨丈夫前往英國。
1942年末,英文版《目的地重慶》出版。
1945年,唐保黃回國參加內戰,韓素音決定留在英國繼續醫科學業。
1948年,獲英國倫敦大學醫學博士學位,同年返回香港從醫,唐保黃已經於1947年戰死東北戰場。
香港從醫期間,邂逅記者伊里奧·馬克( Mark Eliot),將這段情感經歷寫成作品《瑰寶》,奠定了其在歐美文壇的地位,作品被好萊塢改編成電影《生死戀》,1956年獲得3項奧斯卡獎。
1952年,韓素音嫁與出版商康柏( L.F.Comber),改名伊莉莎白·康柏。隨後兩人到馬來西亞柔佛州,韓素音繼續行醫,並曾為新加坡南洋大學的創立而奔走 。後兩人離婚。
1955~1963年,在馬來亞開設光瑚藥房。
1956年1月,接受印度總督、前香港總督馬爾科姆的邀請,去印度新德里度假,結識第三任丈夫、印度人陸文星。 1950年代至70年代間,為重修中印友好關係做了許多工作。
1956年5月,藉助於龔澎的介紹,得以訪問新中國。
1960~1963年,在新加坡南洋大學任現代亞洲文學史講師。
1964年,開始寫5部傳記性著作:《傷殘的樹》、《凋謝的花朵》、《無鳥的夏天》、《吾宅雙門》、《鳳凰的收穫》,成為職業作家。
1972年,為毛澤東立傳——《赤潮:毛澤東與中國革命》。
1989年,資助中國翻譯協會舉辦韓素音青年翻譯大賽。
1994年,獲中華文學基金會頒發的“理解與友誼國際文學獎”。
1996年,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授予她“中國人民友好使者”稱號。
1997年後,因健康原因不能遠行,沒能再回國。
2012年11月2日中午,韓素音在當地時間於瑞士洛桑的家中去世,享年96歲。
主要作品
韓素音文集 | ||
外文名 | 中文名 | 出版時間 |
Destination Chungking | 目的地:重慶 | 1942 |
A Many-Splendoured Thing | 瑰寶 | 1952 |
And The Rain My Drink | 餐風沐雨 | 1956 |
The Mountain Is Young | 青山青 | 1958 |
The Crippled Tree | 傷殘的樹 | 1965 |
A Mortal Flower | 凋謝的花朵 | 1966 |
China In The Year 2001 | 2001年的中國 | 1967 |
Birdless Summer | 無鳥的夏天 | 1968 |
Asia Today :Two Outlooks | 今日的亞洲:兩種觀點 | 1969 |
The Morning Deluge ;Mao Tsetong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893-1954 | 早晨的洪流——毛澤東的革命 | 1972 |
Lhasa,the Open City | 拉薩,開放的城市 | 1976 |
My House Has Two Doors | 吾宅雙門 | 1980 |
Till Moring Comes | 盼到黎明 | 1982 |
Phoenix Harvest | 鳳凰的收穫 | 1982 |
The Ehchntress | 迷人的城市 | 1985 |
Fleur de soleil ,histoire de ma vie | 太陽之花,我一生的故事 | 1988 |
A Share Of Loving | 分享愛 | 1988 |
Eldest Son: Zhou Enlai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 周恩來傳 | 1994 |
( 以上參考資料來自新浪網 、 人民網 )
作品特點
韓素音的作品主要取材於20世紀中國生活和歷史,寫作內容基本上都是關於中國的過去、今天和未來。在特定的年代中,韓素音以英文寫就的作品就像一個個出口,為全世界了解中國提供了可能。韓素音的中國情結,令她的作品中蘊藏著對中國深刻的了解。
韓素音的作品儘管描寫的是她的個人家庭、家族生活史,但背景卻是極其廣闊的社會歷史風雲。她從個人和家庭的經歷,衍生出歷史事件和社會環境對她父親、她家庭和個人的影響。書中所涉及的人物,都確有其人,並非作者杜撰,只不過是將有些人物改名換姓而已,以免引起誤會或麻煩。而當談到寫作的動機時,韓素音說,是讓那些對中國茫然不知或知之不多的外國讀者有機會了解中國歷史和中國人民。她的作品具有對待歷史的獨特角度,她把個人經歷和現代歷史發展過程巧妙結合在一起,而其文字也具有優美、剛健和清新的獨特風格。
親屬成員
父親:周煒 (又名周映彤 )
母親:瑪爾格麗特
妹妹:周月華
第一任丈夫:唐保黃
第二任丈夫:康柏(L.F.Comber)
第三任丈夫:陸文星(印度人)
養女:周惠音 、唐蓉梅
人物成就
文學
韓素音的主要作品取材於20世紀中國生活和歷史,體裁有小說和自傳,先後出版了約40部著作,被翻譯成多種文字。上世紀80年代以來,她的作品陸續被翻譯介紹到中國。
韓素音的作品包含著真實又富文采的回憶與記述,成為了西方讀者認識中國、研究中國的必讀作品之一。其自傳體小說《瑰寶》(A Many-Splendoured Thing)奠定了她在國際文壇上的地位,1956年據此改編的電影《Love is a Many Splendoured Thing》(中譯為“生死戀”)獲得了三項奧斯卡獎(韓素英本人擔任編劇)。
外交
韓素音跟新中國領導人交往密切,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都多次接見過她並進行深談,被譽為是繼史沫特萊、斯諾以後,第三位與中國結下深厚情誼的外籍作家。
韓素音每年有大半時間在世界各地訪問、演說,很多時候是做關於中國的演說。中國解放初期和外界隔絕,她因為身份特殊,認識的朋友又多,在外交上做了很多政府不能做的事情。上世紀 50-70 年代,她與陸文星多次來到中國,為重修中印友好關係做了許多工作。在中國時,她是陸文星的翻譯,到了印度則反過來。她還被稱為周恩來與戴高樂之間的“特使”,許多國家也把她當作了解中國的渠道。
翻譯
1989年,在韓素音的資助下,中國翻譯協會開始舉辦韓素音青年翻譯大賽,此項大賽已經成為中國翻譯界影響力最大的競賽,它激勵了廣大青年學習外語的熱情,推動了外語教學事業,促進了中國翻譯隊伍整體水平的提高。 她捐資設立了韓素音青年翻譯獎、中外科學基金獎、彩虹獎、中印友誼文學獎和普及英語獎。其中韓素音青年翻譯獎是中國翻譯界最高獎項,被稱作翻譯界的“奧斯卡”。
獲得榮譽
1994年,韓素音獲中華文學基金會頒發的“理解與友誼國際文學獎”。
1996年,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授予韓素音“中國人民友好使者”稱號。
人物評價
“我的一生將永遠在兩個相反的方向之間奔跑:離開愛,奔向愛;離開中國,奔向中國。”( 韓素音 自我評價)
韓素音的英文造詣在當代英美文壇堪稱一流,其精美、清麗、雅潔的文筆早在西方評論界獲得公認。《瑰寶》中時時出現的景物描寫、抒情段落都是優美的詩篇,飽含深情與哲思。在當今世界,像她這樣能用英文寫作並能在西方文壇占有一席之地的華人寥寥無幾。( 新浪網)
我花費許多時間閱讀韓素音的作品,在一小時之內了解的東西,比我在中國待一年所了解的東西還多。( 伯特蘭·羅素)
一如許多大作家,韓素音的本名周光瑚鮮為人知。她之所以要取這個筆名,是因為韓為漢的諧音,她是要儘自己微薄之力在世界上喊出中國之音。名標其志,數十年來,她不改初衷,身體力行,無愧於這一筆名。中國是韓素音根之所系,可謂“孤舟一系故園心”。( 金堅范)
“這裡面除了回憶自己的生活以外,還有回溯先輩、觀察當下、追蹤時變。在很多時候,時代的進程、作者的生活、作品的寫作是保持同步的。在中國現當代的作家當中,韓素音是罕見地具有極強歷史意識的一個,她自覺地用自己手中的筆跟蹤時代的流向,為後人留下了一份忠實的歷史記錄。”( 孟軍)
“把自傳與現代中國歷史融合起來”的寫法“造就了一部傑作”。韓素音成功地將宏大敘事與私人敘事結合起來,創造了一種獨特的文體,既為20世紀的中國歷史留下了一道側影,也記下了自己的心路歷程。在西方,韓素音幾部自傳性質的作品已成為西方讀者認識中國、理解中國的經典讀本。( 英國《 觀察家報 》)
人物軼事
更名
在舊中國,中國人在世界上為列強所歧視,那時期華人與白人生的混血兒也被視為有色人種而遭到歧視。小周月賓背著沉重的精神枷鎖,她差一點成為無國籍之人,為了生存只得入了英籍。她說:“我雖入英籍,但我的根在中國”。更名為“韓素音”,乃“漢屬英”之諧音,表示我乃中華漢族人,今屬於英國者。
生死戀
1948年從英國返回中國後,韓素音有一段時間在香港行醫。宴會上,她邂逅《泰晤士報》記者伊恩·莫里森(作品中為伊里奧·馬克Mark Eliot),兩人一見鍾情,但伊恩已有妻室。為擺脫這段情感,韓素音回到重慶,不過時局動盪,她很快又回到香港。很快,韓戰爆發,伊恩被派往戰場並在朝鮮陣亡。她將這段感情經歷寫成了小說《瑰寶》。
人物紀念
雕像
2008年8月29日,瑞士瓦萊州州政府在聖彼埃爾·德·克拉日鎮還為作家韓素音舉行了隆重的胸像揭幕儀式,瓦萊州教育和文化部長克洛德·羅科在韓素音胸像揭幕儀式上致詞。他讚譽韓素音是“了解中國歷史和現實的主要入門”,說瓦萊州給韓素音以特殊榮譽,正是“強調書籍是構成與他人深度會合的機緣”。
座談會
2013年11月4日,為紀念英籍華裔著名女作家韓素音去世一周年,四川省作家協會、四川省對外友好協會聯合,郫縣文廣局在成都召開世界著名作家韓素音紀念座談會。
華裔女作家
華裔女作家,一個引人注目的頭銜。她們是特殊的一群人,在異國他鄉抒寫著各自的精彩人生;她們又是普通的一群人,在茫茫人海經歷著凡人的喜怒哀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