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

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種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結腸和直腸慢性非特異性炎症性疾病,病變局限於大腸黏膜及黏膜下層。病變多位於乙狀結腸和直腸,也可延伸至降結腸,甚至整個結腸。病程漫長,常反覆發作。國外又稱為“潰瘍性大腸炎”或“特發性結腸炎”。中醫稱為“痢疾”、“泄瀉”、“便血”、“腸風”和“髒毒”。 本病可發於任何年齡,但多見於20~40歲,女性多於男性。

病因

本病是一種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明確的炎症性腸病,目前多數學者認為,本病的發生與免疫因素與遺傳因素有關,而其他各種因素多是誘發因素。

(一)免疫因素

1.體液免疫

本病患者免疫球蛋白常有升高,並可在血清中找到多種非特異性的抗結腸抗體。

2.細胞免疫

本病的發生與細胞免疫功能下降有關。

3.免疫複合體

免疫複合體可能是產生本病的局部病變的原因之一。

(二)遺傳因素

多數學者認為遺傳因素是UC發病的重要因素。

有關數據表明,炎症性腸病患者與普通人群相比,其家族發病率較高,血緣關係越近發病率越高。
此外,本病的發生具有地區性差異,歐美國家的家族性及發病率明顯高於亞洲人群。在種族差異上白種人發病率高,黑種人發病率低。

(三)腸道菌群失調

有學者認為腸道內致病菌與正常菌群的比例失調是UC發病的觸發點。

(四)環境因素

一系列研究表明,飲食不當、勞累、精神緊張、吸菸、闌尾切除、服用避孕藥、妊娠等,都可以使易感者對腸道細菌的免疫反應能力下降,導致了腸道對正常菌群的耐受性降低,從而誘發了潰瘍性結腸炎。

(五)感染因素

感染與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生密切相關,感染可促使潰瘍性結腸炎發生,但具體作用機制尚待進一步研究。

(六)其他因素

食物過敏,精神障礙,以及一氧化氮、血管損傷與血小板聚集、抗內皮細胞抗體等因素均與UC發生有關。

臨床表現

1.便血

便血是UC的早期和最主要症狀,早期是鮮血或暗色血便,後期是黏液或膿血便。鮮血多為直腸潰瘍,一般血量比較大。出血日久,可導致貧血。

2.腹痛

重症和活動期,腹痛比較明顯,疼痛拒按,在排便後或給予止痛劑方可緩解。

3.里急後重

急於想排便,但排出不暢,肛門重墜,多伴有膿血便。排便次數多。

4.腹瀉

是否腹瀉和腹瀉的次數,反映潰瘍侵犯的範圍,如果僅發生在直腸,大便一般會成形,也很少會腹瀉。但如果累及全結腸,就會出現腹瀉,最多時可達日行數十次,消瘦嚴重。

5.腸外症狀

偶爾會伴關節炎,虹膜睫狀體炎,肝功能障礙和皮膚病變及發熱等。

檢查

1.腹部觸診

左下腹部或下腹部可有壓痛,病重出現腹部壓痛、反跳痛、腹肌緊張,應注意是否並發急腹症。

2.內鏡檢查

這是UC目前最重要的檢查手段。鏡下見腸段黏膜充血、水腫、粒狀突起、多發性點狀或斑片狀淺小糜爛或潰瘍,表面有黏液或黃白苔。腸黏膜較脆弱,鏡角擦過易出血,由於水腫和淋巴組織增生,可見假性息肉。

3.X線檢查

腸黏膜皺襞紋理紊亂,腸管邊緣模糊,重者腸管邊緣可見毛刺狀或鋸齒狀變化。如見圓形充盈缺損,常為假性息肉,重者腸袋消失,腸管呈狹長的鉛管狀。

4.實驗室檢查

(1)糞便檢查

肉眼可見有血、膿、黏液,急性期鏡下可見大量紅細胞、白細胞、膿細胞、巨噬細胞,大便培養無致病菌。

(2)血液檢查

重病患者多有輕中度貧血,血紅蛋白減少,白細胞正常。

(3)免疫學檢查

1)體液免疫活動期測免疫球蛋白,可見IgG、IgM、IgA增高,以IgG明顯增高最為多見。

2)細胞免疫部分患者T、淋巴細胞百分數低於正常。

5.病理檢查

可見黏膜炎性細胞浸潤,異性上皮細胞增生,腺體排列異常,上皮纖維化,有隱窩形成等。

診斷

1.臨床表現

典型臨床表現為慢性腹瀉、黏液血便,腹痛呈慢性反覆發作或持續性,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狀。少數患者典型症狀不明顯,只出現便秘或無明顯血便,應結合輔助檢查協助診斷。仔細詢問患者各項既往病史,注意有無關節、口腔、眼、皮膚、肝脾等腸外表現。

2.乙狀、纖維結腸鏡

(1)受累結腸黏膜呈多發性淺表潰瘍,伴有充血、水腫,病變多由直腸起始,往往累及其他結腸,為瀰漫性分布。

(2)腸黏膜外觀粗糙不平,呈細顆粒狀,組織脆弱易出血或覆蓋膿性分泌物,似一層薄苔附著。

(3)結腸袋往往變平或變鈍,有時可見多個大小不等的假性息肉。

3.鋇餐灌腸檢查

(1)結腸腸管縮短,結腸袋消失或結腸呈管狀外觀。

(2)多發性潰瘍或有多發性假性息肉表現。

(3)結腸黏膜活檢病理變化呈現炎症反應,同時常可見黏膜糜爛、隱窩膿腫、結腸腺體排列異常及上皮改變。

分類

1.按病情

可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

2.按臨床過程

可分為初髮型、慢性復髮型、慢性持續型和急性暴髮型。

3.按病變範圍

可分為直腸炎和乙狀結腸炎、左半結腸炎、右半結腸炎、區域性結腸炎和全結腸炎。

併發症

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的併發症可有中毒性結腸擴張;腸穿孔;大出血;息肉;癌變;小腸炎;與自身免疫反應有關的併發症,如關節炎、皮膚黏膜病變和眼部病變。

治療

UC一旦確診,應儘快接受系統治療。

1.一般療法

輕中度:進食高營養、易消化食物。注意休息,防止過勞。

重度:禁食,靜脈給以營養要素,糾正水電解質失衡、貧血、低蛋白血症等症狀。臥床休息。

2.藥物治療

(1)氨基水楊酸類常用的藥物有柳氮磺吡啶(SASP)、奧沙拉嗪和美沙拉嗪。

(2)糖皮質類激素常用藥物有強的松、強的松龍,為抑制UC急性活動期炎症的有效的藥物之一。

(3)免疫抑制劑適用於激素無效或依賴,及不能行手術治療者。

(4)益生菌製劑可以與上面任何藥物配合使用。

(5)中藥治療臨床多以健脾溫腎,祛濕化瘀為治療原則。

3.手術治療

藥物治療是治療UC的首要治療方法,但當內科治療無效或者伴有嚴重併發症甚至危及生命時要選擇手術治療。常用的手術方式包括經腹結腸切除、全結直腸切除加永久性末端迴腸造口或迴腸儲袋肛管吻合術重建“新”直腸以恢復腸道連續性。是否需要手術及具體手術方式需要醫生根據每位患者的具體病情做出最終決策。

預後

UC是一種慢性疾病,也就意味著,會很頑固,會反覆發作,但一般不會危及生命。

預防

該病的特點是容易反覆發作並遷延難愈,所以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經濟及心理壓力。許多患者會感覺戴了一頂重重的帽子,整天壓地自己喘不過氣來。

因此一旦患病,調理好心理狀態非常重要。正確對待疾病,樹立起打長久戰的信心,保持心情愉悅,讓自己充滿正能量,身體的正氣旺盛才能戰勝疾病。

注意勞逸結合,不可太過勞累。暴髮型、急性發作和嚴重慢性型患者,應臥床休息。

應進食柔軟、易消化、富有營養和足夠熱量的食物。宜少食多餐,補充多種維生素可以促進潰瘍的癒合。少食生、冷、油膩及多纖維素的食物。

適當進行體育鍛鍊以增強體質,注意食品衛生,避免腸道感染誘發或加重本病。忌菸酒、辛辣食品、牛奶和乳製品。

自我調養生息的同時要嚴格遵照醫生的囑咐,按時吃藥定期複查才是保證疾病痊癒的前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