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位於湖南省西南邊陲,湘黔兩省交界之地,沅水支流渠江中游域。是個多民族聚居的山區縣,其中苗族人口約占全縣總人口的40%,主要分布在三鍬鄉一帶。三鍬苗族,歷史悠久,淵源流長,與五千多年前的“九黎”、堯、舜、禹時期的“三苗”以及周時期的“荊楚”有著一脈相承的關係。由於歷代封建統治者的壓迫和歧視,苗民和其他少數民族一樣被趕進深山老林。長期居住在大山深處的苗民在狩獵、伐木等生產、生活及抵禦外來進攻中創造和積累了獨具特色的藝術和文化。“歌鼟”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
三鍬苗族歌鼟是一種多聲部合唱形式,是由大自然的聲音演變而成。在古老的苗族村寨,優美清新的自然環境,單純歡快的生活,促使苗族先民們對鳥鳴、蟬唱、流水、林濤等豐富多彩的大自然的“和聲”產生濃厚的興趣和聯想。於是他們模擬大自然的“和聲”編成高低重疊的悅耳歌聲,後來,經過長期的選擇、加工和提煉,形成優美的鏇律與協和的和聲。從此,苗族歌鼟便以極具民族特色的音樂形式流傳於世。
靖州三鍬一帶素有“山歌之鄉”的美譽,這裡的苗族同胞酷愛唱歌,他們都是編歌唱調的能手。在苗寨,如果你想找到一個不會唱歌的姑娘,那比登天還難,相反,如果你想在苗鄉找兩個能夠唱三天三夜的歌手,那是再科簡單不過的事了。“飯養命,歌寬心”是苗家的口頭語。他們把唱歌與種田、吃飯看得同等重要,唱歌成為他們思想、感情、文化、藝術交流的主要方式。他們在長期的歌唱中,養成了溫厚、謙遜、互敬互愛、熱情好客、勤勞勇敢的高尚情操和品德,在尋求藝術美的過程中傳承了豐富多彩的苗族歌文化。
靖州三鍬苗族歌鼟按其音樂載體分類,可分為:茶歌、酒歌、山歌、擔水歌、飯歌、款歌、嫁歌和三音歌八種。歌詞為七言四句或多句,語言以三鍬鄉吳姓苗族語言為主,其它姓氏語言為輔。大多採用比興、誇張、擬人等修辭手法,聯想豐富,旁徵博引,且寓哲理。其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有流傳久遠的故事歌,有歌頌英雄人物事跡的敘事歌,有表達青年男女互訴衷情的情歌等等。曲調則有十一種,因地方不同而異。演唱形式大多由低聲部先起歌,中高中部後進入,多個聲部相互交替流動。
苗族歌鼟演唱形式
一、山歌調(情歌調、茶棚歌調)
山歌是苗族男女青年“坐茶棚”、“坐夜”、“玩山”、談情說愛、交流感情時所唱的曲調。在“茶棚”里,男女各坐一方,女用歌問,男用歌答,形式有唱有和,韻律有起有落,節奏有快有慢。這種曲調屬同聲二聲部重唱,歌聲悠揚婉轉,娓娓動聽,柔媚而富有感染力。“文革”時期,“坐茶棚”被視為舊習俗遭禁止,“茶棚”拆除後,苗族青年便把對歌地點選在古樹參天的山坡上,因此也稱之為“玩山”。可以說,學唱“茶棚歌”是苗族青年婚戀習俗中的必然環節。因此,“茶棚歌”數量最多,占了歌鼟詞庫的絕大部分。二、茶歌調
茶歌調又稱歌謠調,是苗民在各類喜事活動中,酒宴正式開席之前喝茶點或主客對歌前所唱的曲調,也就是活動正式開始前的“引子”。這種曲調嘹亮奔放、激越昂揚、富有氣勢,鏇律如同波浪起伏,可男女合唱,少則幾人,多則幾十人,甚至上百人。分講歌、領歌、和歌,先由歌師講歌,一人領歌,然後眾人和歌。講歌時口語性極強,聽起來近似說話,實為歌師臨時編歌,被尊稱為歌師的人均具有“依聲填詞”的編歌能力,及長期而穩定的授歌經驗、良好的嗓音素質和記憶能力;領歌起到定調作用,領歌者要求嗓音好,記憶力強,主要擔任高音聲部的演唱;和歌時由低音歌手在一個主音上依靠循環呼吸的方法唱一個持續低音,高音歌手則帶有即興色彩演唱中、高音,中、高音之間此起彼伏,與低音形成和諧的映襯,要求做到不從眾,音調相差3—5度不等,所以,又稱為“幫腔”。 在鍬里苗寨,苗家龍頭宴是苗家必不可少的盛宴,先茶後飯,席間歌伴,在有貴客、訂婚、結婚、打三朝、吃年飯等場合而設,席前先擺上糖果,用大山茶葉和接骨茶葉開水泡製茶水待客(接骨茶又名草珊瑚,具有清熱解毒、開胃之功效),主客之間品糖果相飲而歌。茶歌便是人們在這種比較隆重的場合用於表達喜慶生活、釋放歡愉心情的一種方式。歌唱時,聲部起落較大,音調似高山流水,仿佛森林松濤之聲。三、酒歌調
酒歌是苗族人民宴請客人,在宴席上以歌助興、以歌會友時所唱的曲調,屬男聲多聲部合唱歌曲。苗民性格豪爽,熱情好客,各種群體性交往活動非常普遍,幾乎每寨都有歌師。特別是在各類喜慶活動的酒宴上,他們以歌相互祝賀,相互誇讚,表明結交之誠,抒發友愛之意,並帶有賽歌性質。主客之間歌來歌往,眾主賓齊和,場面熱鬧,氣氛濃厚。演唱時全用真嗓,聲音濃厚,情感奔放。和茶歌調一樣,酒歌調也分講歌、領歌、和歌,但比茶歌調更富有氣勢。四、煙歌調
“煙是和氣草,沒有可以討,憂悶吃袋煙來解,憂愁唱支歌來玩”,這是鍬里苗歌歌調的一種,一般是一群男女聚集圍坐在一起調侃抒懷,女子給男子敬煙表達對對方的尊敬和好感。煙歌的唱法以四句歌詞清唱,聲音沉穩暢快,調子溫和婉轉,氣氛在煙霧繚繞中和諧輕鬆歡快。如遇有對方盤問煙歌根古,即究其菸袋和火鐮的來歷,就用款歌唱法應對。五、飯歌調
飯歌是酒後吃飯時所唱,唱腔酷似茶歌調,但唱法又截然不同,有鼟的味道,音域寬宏粗獷,音調跌宕起伏,聲音抑揚頓挫,給人無數美感,所講所唱全部用苗語,趣味橫生、詼諧幽默,可使人開懷大笑,由一人講歌,一人領唱,眾人合歌。六、款歌調
款歌優美、抒情,較為歡快,在茶棚、坐夜、酒席以及平時常用此腔調,由一人唱高調,一人唱低調,即一人主唱,一個幫腔,幫腔之人在幫腔時要掌握主唱下句的歌詞,才能唱得和諧優美,否則會跟不上腔,出現滑腔的現象,所以雙方必須配合默契。七、擔水歌調
擔水歌是當地的苗族青年舉行婚禮的第二天,男方為了打糍粑給新娘帶回家作為酬謝,而請新娘擔水泡米,在擔水過程中所唱的曲調。擔水時新娘在“六親客”(即六位男歌手)和伴娘的陪同下,挑著水桶,唱著《擔水歌》緩緩而行,每走五六步,便要停下來男女對唱一段。一路上歌聲朗朗,儘管水井近在咫尺,但一唱一和至少要兩小時才能結束這一活動。演唱時,為一人“講歌”,二人“和歌”,曲調優美動聽,音韻和諧。此曲調除新娘擔水時唱以外,其他社交場合也可以唱和。八、嫁歌調
新娘嫁日晚上,要和父母哭訴養育之恩,和兄弟姐妹哭訴手足之情。“哭嫁”最感人肺腑,它是衡量女子才智的標誌。父母對女兒的“哭嫁”多是勸歌,且由父母代唱,郎家歌師聞聽“哭嫁”聲悲切動人,便以歌相勸,你一曲,我一段,哭成一團,眾人見狀,也紛紛落淚。九、三音歌調
三音歌調是以擔水歌調、款歌調、茶歌調在一句歌詞里用三種音腔的結合唱法。聲調高低起落有序,時而粗獷,時而柔美,給人以無限美感。十、童謠調
童謠節奏明快、活潑歡樂,適合在比較喜慶的場合演唱。歷史
靖州“鍬里”位於湖南省西南邊陲,湘黔兩省交界沿線地區。這一帶生活著近2萬苗族同胞。鍬里苗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與五千多年前的“九黎”和堯、舜、禹時期的“三苗”以及周時期的“荊楚”之間有著一脈相承的關係。由於歷代封建統治者的歧視和壓迫,苗族先民被迫遷入人煙稀少的深山老林,成為“鍬里”一帶苗族的開山鼻祖。“鍬里”苗民勤勞純樸、爽朗豪放,是個“以飯養身,以歌養心”的民族。千百年來,優美清新的自然環境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單純生活,促使苗族先民模擬鳥鳴、蟬唱、流水、林濤等大自然“和聲”以及在生產勞動、守獵中發出的音律,經過長期的選擇與提煉,創造了獨具韻味的苗族歌鼟(teng)。因此,歌鼟(teng)不僅是鍬里苗民族群生息紀事、人際情感交流、本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更是他們日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生活方式。
風格
靖州苗族歌鼟(teng)按其風格、鏇律、內容、演唱方式及民族習俗可分為:茶歌調、酒歌調、飯歌調、山歌調、擔水歌調和三音歌調等。其歌詞多為七言四句,內容涉及到歷史傳說、祭祀禮儀、生產勞動、婚姻戀愛、勸事說理、唱詠風物等傳統文化的諸多方面。音樂的音律和音程既不同於其它地方的苗族民歌,也不同於臨近的侗族民歌和漢族民歌,自有鮮明的個性和特點。演唱採取由低至高,由輕至重,由少至多的遞進形式,多以單人低聲部起歌,其它聲部先後進入,多個聲部相互交替流動。演唱語言主要用當地苗族土語(酸話)。其歌唱活動往往與苗族民俗緊密相聯,融為一體。特點
苗族歌鼟作為一種在特殊地域和特殊族群中使用的民間歌種,其價值主要有三點:(1)學術價值:在中國民歌中,多聲部侗族大歌已為世人認知,而多聲部苗族歌鼟卻不見經傳,兩者同處同一地區流行至今,並且又有本質的區別,無論從音樂方面,還是從歷史、民俗、語言學等方面都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2)藝術價值:體現在它獨特的鏇律及和聲的音程關係上,是對立與統一的結合體,是勞動人民天才的藝術創造力所形成的奇特藝術現象,更是當今音樂創作難得的借鑑、參考之本。
(3)實用價值:發掘、搶救、保護苗族歌鼟,對“鍬里”地區乃至整個少數民族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豐富苗族民眾文化生活,加強民族團結,促進少數民族地區全面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將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
隨著“鍬里”地區交通和通訊的發展,當地苗族與外界長期相對隔絕的狀態被打破,苗族歌鼟賴以生存、發展的傳統文化空間在迅速萎縮;重要的歌師、歌手逐年遞減,當地苗族同胞對歌鼟的興趣日益淡漠,苗族歌鼟及其代表苗族傳統文化正面臨著後繼無人,瀕臨失傳,被外來文化和現代文化同化的巨大危險。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靖州苗族歌鼟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