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三鍬鄉位於靖州苗族侗族自治西部邊陲,東臨本縣鋪口鄉,南抵藕團鄉,西與貴州錦屏、黎平縣毗鄰,北與本縣大堡子鎮交界,東北與坳上鎮相連。面積174.23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7.92%。轄8個行政村,46個村民小組,其中苗侗人口占總人數的99%,鄉政府駐楓香。
發展思路
近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三鍬鄉黨政一班人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和上級黨委的決策部署,加強領導班子和黨員幹部隊伍建設,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努力為人民民眾辦實事,紮實做好黨在農村的各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2005年以來,三個文明建設連續三年排名全縣各鄉鎮第二;2006年以來,計畫生育工作連續兩年被市委、市政府評為紅旗單位,綜合治理工作連續兩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平安鄉鎮”榮譽稱號。以苗族歌鼟為代表的民族文化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績,在20年縣慶典禮上,我鄉的苗族歌鼟表演受到了省、市、縣領導的一致好評,並多次代表縣裡參加北京、西安、長沙的展演活動。雖然我鄉黨的建設、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都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離上級的要求、民眾的期望還有不小的差距,我們將繼續發揚銳意改革、頑強拼搏的精神,牢記黨的宗旨,不辱使命,團結一致,把各項工作做得更好。 2008年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做好明年的財政工作,對加快我鄉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挖掘財政收入增收的潛力
以山林為依託,大力發展畜禽、藥材、速生豐產林等基礎財源。以產品精深加工為重要環節,走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發展路子,促進鄉域經濟發展,夯實財政增收的基礎。同時要進一步加大向上爭取資金和項目的力度,增強鄉財政實力。
把握服務發展的重點和著力點
黨的十七大提出:“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我們必須把與人民民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支出放到財政支出的首位,切實加強薄弱環節投入,大力支持新農村建設。一是進一步加大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二是支持農田水利設施維修,解決農村人畜飲水問題,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三是繼續落實好糧食直補、綜合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等惠農政策,積極支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等工作,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四是加大對民族文化、教育、衛生等公益事業的資金支持力度。
找準財政改革的方向和切入點
一是及時跟蹤上級政策,積極應對財政體制調整。黨的十七大明確指出:“完善省以下財政體制,增強基層政府提供公共服務能力”。我縣財政計畫於2008年進行縣鄉體制調整,因此,我們要做好調查研究,認真測算有關數據,掌握工作主動權。二是抓好財政各項改革,規範收支管理。進一步深化預算改革,完善預算績效評價體系;深化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實現會計集中核算向國庫集中支付平穩過渡;深化非稅收入管理制度改革,從項目、票據、繳款、使用、監督等方面強化“收支兩條線”管理,提升財政管理水平。
自然資源
境內高山橫亘,溝壑縱橫,南部有天龍山及與藕團鄉交界的三扒界、大山頭,東北部有與坳上鎮接壤的九龍山,海拔均達1000餘米。恭水縱貫中北部,南部為大由溪發源地。全鄉資源豐富,有耕地11237畝,其中水田9432畝,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紅薯等,年糧食總產量3400噸左右;有林地255000畝,其中用材林228535.5畝,經濟林5571畝,林木蓄積量650000立方米,人平達942立方米;年林業總收入達280萬元,成為全鄉主要經濟支柱。從1991年開始,全鄉普種天麻、茯苓,三鍬成為靖州重要的藥材基地。工業主要有木材加工、竹製品加工、大米加工等。
領導分工
明敬群:黨委書記,主持全面工作。
王 華:鄉長,協助書記抓全面工作,主持政府工作。
張友森:人大主席,主持人大工作,協助抓林業、森防、林業糾紛調處工作。
易小權:黨委委員、紀委書記,分管組織、紀檢、宣傳、統戰等工作,協助抓財務、辦公室、通村公路建設工作。
蔡二林:黨委委員、武裝部長,分管政法、武裝工作,協助抓國土資源、安全生產、地筍苗寨開發工作。
周巧生:副鄉長,分管計畫生育、衛生、企業、民政工作,聯繫計生協、殘聯工作。
吳祥云:副鄉長,分管農業、水利、畜牧、經管、扶貧、農機、文化、教育、科技、沼氣建設、勞動和社會保障等工作,聯繫婦聯、共青團工作。
行政區劃
楓香村 | 菜地村 | 地妙村 | 元貞村 | 鳳沖村 | 小榴村 | 地筍村 | 南山村 |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6288 |
男 | 3313 |
女 | 2975 |
家庭戶戶數 | 1562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6200 |
家庭戶男 | 3245 |
家庭戶女 | 2955 |
0-14歲(總) | 1655 |
0-14歲男 | 882 |
0-14歲女 | 773 |
15-64歲(總) | 4345 |
15-64歲男 | 2306 |
15-64歲女 | 2039 |
65歲及以上(總) | 288 |
65歲及以上男 | 125 |
65歲及以上女 | 163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6137 |
所獲榮譽
靖州三鍬鄉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立足生態和特色民俗文化資源優勢,發展綠色經濟,實施民族文化旅遊富民工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相繼被國家文化部、環保部授予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和“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稱號。該鄉地筍苗寨被列為“全省十大民族特色村寨”,成為湖南省“251”旅遊開發重點項目。2010年5月由湖南省鄉村旅遊區(點)星級評定委員會評為“湖南省三星級鄉村旅遊區”。
民俗文化
三鍬鄉民族風情濃郁,以苗族歌鼟、“四八”姑娘節等為代表的民族文化別具特色,加上良好的生態環境,具備了發展原生態民族文化旅遊產業的良好基礎條件。2000年來,該鄉積極引導,科學規劃,通過不懈努力,實現了創建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的目標。該鄉提出要把民俗文化旅遊業作為支柱產業來打造的目標,結合全縣旅遊發展中把地筍苗寨作為全縣優先發展的4個重點景區景點來開發的規劃,積極加快旅遊景點的建設。通過各種途徑籌集50萬餘元,啟動了地筍苗寨花橋、鼓樓建設,挖掘整理編排民族特色表演節目,提升旅遊接待場點的服務質量,編輯出版了《鍬里花苗風情》專著,開通了地筍苗寨旅遊網站,通過了地筍苗寨發展寨規民約。同時,將以爭創全國工農業旅遊點為契機,實施自來水工程,淨化美化寨內池塘,安裝消防設施;修建觀景山的登山通道和民族特色建築,開闢毓秀峽谷探險和九龍山原始次森林探險游;開發苗家臘製品、刺繡、三花酒(桃花、禾花、桂花)、竹編根等等旅遊商品;舉辦過苗年、姑娘節、苗歌會等節慶活動。通過籌劃建設這些系列文化旅遊工程和組織各種別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動,促進該鄉的和諧發展。
走進如今的三鍬,林木鬱鬱蔥蔥,山中鳥語花香,一條條縱橫交錯的鄉村公路,如條條銀色彩鏈,蜿蜒拓展,伸向崇山綠海深處。三鍬乾群更將以以攻堅克難的氣概,在科學發展、趕超發展的道路上高歌前行。
地方特色
靖州苗族歌鼟
“苗族歌鼟”:來自苗鄉的天籟之音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位於湖南省西南邊陲,湘黔兩省交界之地,沅水支流渠江中游域。是個多民族聚居的山區縣,其中苗族人口約占全縣總人口的40%,主要分布在三鍬鄉一帶。三鍬苗族,歷史悠久,淵源流長,與五千多年前的“九黎”、堯、舜、禹時期的“三苗”以及周時期的“荊楚”有著一脈相承的關係。由於歷代封建統治者的壓迫和歧視,苗民和其他少數民族一樣被趕進深山老林。長期居住在大山深處的苗民在狩獵、伐木等生產、生活及抵禦外來進攻中創造和積累了獨具特色的藝術和文化。“歌鼟”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
三鍬苗族歌鼟是一種多聲部合唱形式,是由大自然的聲音演變而成。在古老的苗族村寨,優美清新的自然環境,單純歡快的生活,促使苗族先民們對鳥鳴、蟬唱、流水、林濤等豐富多彩的大自然的“和聲”產生濃厚的興趣和聯想。於是他們模擬大自然的“和聲”編成高低重疊的悅耳歌聲,後來,經過長期的選擇、加工和提煉,形成優美的鏇律與協和的和聲。從此,苗族歌鼟便以極具民族特色的音樂形式流傳於世。
靖州三鍬一帶素有“山歌之鄉”的美譽,這裡的苗族同胞酷愛唱歌,他們都是編歌唱調的能手。在苗寨,如果你想找到一個不會唱歌的姑娘,那比登天還難,相反,如果你想在苗鄉找兩個能夠唱三天三夜的歌手,那是再科簡單不過的事了。“飯養命,歌寬心”是苗家的口頭語。他們把唱歌與種田、吃飯看得同等重要,唱歌成為他們思想、感情、文化、藝術交流的主要方式。他們在長期的歌唱中,養成了溫厚、謙遜、互敬互愛、熱情好客、勤勞勇敢的高尚情操和品德,在尋求藝術美的過程中傳承了豐富多彩的苗族歌文化。
靖州三鍬苗族歌鼟按其音樂載體分類,可分為:茶歌、酒歌、山歌、擔水歌、飯歌、款歌、嫁歌和三音歌八種。歌詞為七言四句或多句,語言以三鍬鄉吳姓苗族語言為主,其它姓氏語言為輔。大多採用比興、誇張、擬人等修辭手法,聯想豐富,旁徵博引,且寓哲理。其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有流傳久遠的故事歌,有歌頌英雄人物事跡的敘事歌,有表達青年男女互訴衷情的情歌等等。曲調則有十一種,因地方不同而異。演唱形式大多由低聲部先起歌,中高中部後進入,多個聲部相互交替流動。
茶歌,酒歌是苗族人民喝茶、飲酒時所唱的歌曲。苗族人民生性豪爽,熱情好客,在各類喜事活動的宴席上均以歌助興,他們用歌相互祝賀,相互誇讚,表明結交之誠,抒發友愛之情。系群體對唱,並帶有賽歌性質,曲調嘹亮奔放,激越昂揚,富有氣勢。和聲以半協和聲為主,和歌時腔調多變且有規律,可唱出多個聲部來。具有強烈的藝術表現力,從中能表露出苗家人粗獷、豪爽的性格。
山歌,也稱“情歌”,是苗族男女青年“坐茶棚”“玩山”談情說愛,交流感情對唱的歌。在三鍬苗族,每個村寨附近都有一個專供青年男女自由社交的場所,叫做“茶棚”。每逢農曆“戊日”,苗家姑娘便穿新戴銀,三三兩兩的在寨邊等著外寨水伙子來“茶棚”對歌。男女各坐一方,形式有唱有和,韻律有起有落,節拍有快有慢。茶棚對歌達到高潮時,全寨男女老少到茶棚邊圍觀聆聽,歌聲、笑聲、掌聲連成一片,一派幸福喜悅的情景。經過初次會歌后,男女青年還要多次相約到“茶棚”對唱,逐漸建立感情後,姑娘小伙會互贈信物,私定終身。
苗族男女青年把對歌地點選在百花盛開的草坪里,垂柳依依的小溪旁,古樹參天的山坡上稱之為“玩山”。每逢對歌日,周圍幾十里,甚至上百里的青年男女先後來到對歌地點,成雙結對地唱山歌。有時叔伯、哥嫂也來聽歌,給晚輩或弟妹壯膽出主意。在“坐棚”和“玩山”對歌中,苗族男女青年有時還用木葉來伴奏,更能產生錦上添花的效果。
苗族山歌內容最為豐富,除了用歌聲來“問姓”“討花戴”表達愛慕之意,追戀之情外,還用歌聲來盤古問今,互考才智。苗族山歌歌唱時,低聲部先起歌,中、高聲部後進入,歌聲悠揚婉轉,韻律優美,屬於復樂段。結構嚴謹,一氣呵成。樂句拉腔中幾個聲部相互交流,有極強的動感。
“擔水歌”是苗族男女青年結婚的第二天,新娘到井邊擔水過程中所唱的歌曲。擔水時男方要選出三個後生,陪同新娘和伴娘前去,新娘在伴娘和後生的陪同下,挑著水桶,唱著“擔水歌”緩緩而行,每走五六步,便要停下來男女對唱一段。雖然水井不遠,但一唱一和至少要兩個多小時才能結束這一活動。演唱時,為一人“講歌”,二人“和歌”。“講歌”實際是“吟唱”,口語性強;“和歌”中又分為“領唱”和“拉腔”。和歌中的領歌為起歌,有起腔定調的作用;和聲音程為大、小三度、純四度,鏇律多為級進,這種民歌曲調琅琅上口,情緒較為開朗。
三鍬苗族是一個能歌善唱的民族,它的民歌多聲部合唱曾受到許多專家和文藝愛好者的青睞,被譽為“深山珍寶”“天籟之音”,著名音樂家賀綠汀、白誠仁等先後實地採風,它耐人尋味的意境,形式多變的唱腔,和諧悅耳的音韻,優美生動的比喻,都顯示了苗族文化的深厚底蘊,表現了苗族人民的無限智慧,極有挖掘、保護和開發利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