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黑頸鶴是大型飛行涉禽,全長約120厘米。全身灰白色,頸、腿比較長,頭頂和眼先裸出部分呈暗紅色,頭頂布有稀疏髮狀羽。頭頂的裸露的紅色皮膚,陽光下看去非常鮮艷,到求偶期間更會膨脹起來,顯得特別鮮紅。除眼後和眼下方具一小白色或灰白色斑外,頭的其餘部分和頸的上部約2/3為黑色,故稱黑頸鶴。
飛羽黑褐色,成鳥兩性相似,雌鶴略小。初級飛羽、次級飛羽和三級飛羽均黑褐色,三級飛羽延長並彎曲呈弓形,羽端分枝成絲狀,覆蓋在尾上。尾羽黑色,羽緣沾棕黃色。肩羽淺灰黑色,先端轉為灰白色。其餘上體及下體全為灰白色,各羽羽緣沾淡棕色。雌鶴上背有棕褐色的蓑羽伸出,雄鶴則不明顯。虹膜黃色,嘴角灰色沾綠,至嘴尖黃色增多;腿和腳黑色。
幼鳥:頭頂棕黃色,頸雜有黑色和白色,背灰黃色,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為黑色,越冬後,頸上1/3灰黑色,背殘留有黃褐色羽毛。虹膜黃褐色,嘴肉紅色,尖端沾黃,腿和腳灰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3850-6100克,♀5000-6250克;體長♂1140-1190毫米,♀1160-1200毫米;嘴峰♂114-128毫米,♀115-127毫米;翅♂585-593毫米,♀540-680毫米;尾♂225-231毫米,♀218-240毫米;跗蹠♂231-253毫米,♀238-233毫米。(註:♂雄性;♀雌性)
(註:黑頸鶴圖冊網址 )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于海拔2500-5000米的高原、草甸、沼澤和蘆葦沼澤,以及湖濱草甸沼澤和河谷沼澤地帶。是在高原淡水濕地生活的鶴類,是世界上唯一生長、繁殖在高原的鶴。
生活習性
遷徙
春季於3月中下旬遷到繁殖地,秋季於10月中旬到達越冬地。從9月開始,黑頸鶴結群南遷越冬,通過環志已確知有兩條遷徙路線:①由中國若爾蓋至草海,直線距離800 km左右,從松潘草地沿邛崍山脈、岷江流域南下到烏蒙山脈的湖泊越冬;②由隆寶灘至納帕海,直線距離700 km,從玉樹及其通天河流域等地,沿金沙江河谷及雀兒山、沙魯里山經四川西北部到雲南西北橫斷山脈的湖泊越冬;依據調查資 料分析推測,在西邊可能還有第三條遷徙路線:在新疆東南部、青海西部繁殖的黑頸鶴通過唐古拉山口,而在藏北、藏西北繁殖的黑頸鶴,則由高海拔向南或東南遷徙到低海拔的雅魯藏布江中遊河谷越冬。據在草海觀察,黑頸鶴每年10月中旬至11月初到達,至翌年3月中旬至4月初北返,在越冬地生活150天左右。越冬集群形式有家庭群、亞成體群、以及與灰鶴或其他雁鴨組成的混合群。
黑頸鶴越冬時集群較大,它們帶著剛剛長大的幼鳥,與其他家族結成十幾隻,甚至四、五十隻的大群,長途飛行時,排成“一”字形,“V”字形成“人”字形的整齊隊伍,飛越崇山峻岭,到達氣候溫和的地方去越冬。它的越冬地要比繁殖地相對集中,主要有貴州威寧的草海,雲南東北部的昭通、會澤、永善、巧家,西北部的中甸、麗江和寧蒗,西藏拉孜、謝通門、日喀則、扎囊乃東等地的沼澤、濕地和河流等水域,這些地方由於自然條件優越,又有豐盛的食物,所以每年來越冬的黑頸鶴很多,還伴隨有上千隻的灰鶴和多種雁鴨類等眾多的水禽種類。剛飛到越冬地時黑頸鶴膽很小,特別警惕,一直要在空中盤旋,直到它們認為安全了才會慢慢降落下來。到達目的地後,開始分群配對,並轉為成對活動。
食性
黑頸鶴雜食性,以植物的葉、根莖、荊三棱、塊莖、水藻、玉米、砂粒為食,也吃昆蟲、魚、蛙以及農田中殘留的作物種子等。越冬期間,早晨7點前後它們就陸續飛到沼澤地或向陽的山坡地覓食,有時也到收割後的農田中刨食遺留的洋芋、青稞、蕎麥、燕麥、蘿蔔以及草根等。它們刨食的時候很少用腳,而是用用尖嘴在淺水中捕捉動物或從泥土中掘取食物。越冬期間很少有大的群體,一般是3到5隻的小群分散覓食。時而也會飛到牛群當中,與之和睦相處,並啄食它們糞便中的食物或寄生蟲。黑頸鶴的警惕性很高,每當有人走近時,便向遠處飛走。
習性
除繁殖期常成對、單只或家族群活動外,其他季節多成群活動,特別是冬季在越冬地,常集成數十隻的大群。從天亮開始活動,一直到黃昏,大部分時間都用於覓食。中午多在沼澤邊或湖邊淺灘處休息,一腳站立,將嘴插於背部羽毛中。清晨或有危險時常發出“guo-guo-guo"或"gage-gage"的叫聲,洪亮、高昂。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印度、越南。旅鳥:尼泊爾。
為中國特產種,分布於中國的青藏高原和雲貴高原,北起新疆的阿爾金山並延伸到甘肅的祁連山,南至西藏的喜馬拉雅山北坡和雲南的橫斷山,西起喀喇崑崙山,東至青藏高原東北緣的甘肅、青海和四川交界的松潘草地及雲南與貴州交界的烏蒙山,包括青海、四川、甘肅、新疆、西藏、雲南和貴州共7個省區。
繁殖地在青海(玉樹、治多、曲麻萊、稱多、扎多、瑪多、久治、澤庫、貴德、共和、剛察、天峻、祁連、烏蘭、都蘭、格爾木)、西藏(當雄、那曲、嘉黎、安多、斑戈、申扎、日土、昂仁、薩迦、仲巴)、四川(若爾蓋)、甘肅(碌曲、瑪曲)、新疆(若羌)。
越冬地在西藏(拉薩、林周、達孜、曲水、墨竹工卡、堆龍德慶、乃東、曲松、桑日、扎囊、日喀則、薩迦、江孜、拉孜、謝通門、白朗、南木林、林芝、工布江達),雲南(中甸、麗江、寧蒗、昭通、永善、巧家、尋甸、會澤、曲靖),貴州(草海)。
繁殖方式
黑頸鶴每年的3月底至4月初飛到繁殖地,擇偶交配後,在四面環水的草墩、蘆葦叢或在地面營巢。黑頸鶴的繁殖地比較分散,主要在中國西南的青藏高原和甘肅、四川北部等海拔3500-5000米的沼澤地帶,那裡空氣稀薄,人煙稀少,氣候寒冷,5-6月時的氣溫有時還在零下12℃左右。繁殖期5-7月。一雌一雄制。通常在3月中下旬到達繁殖地後,即開始配對和求偶。求偶時亦伴隨著跳舞和共鳴,雌雄鶴頭頸伸向前方,並發出‘ge-ge-ge’的叫聲,彼此呼應,一前一後的相伴行走。然後雌鳥半展兩翅,腳腿微曲,同時發出‘duo-duo-duo-’的叫聲,雄鳥亦跟著對鳴,同時從後面躍到雌鳥背上進行交尾。通常營巢於四周環水的草墩上或茂密的蘆葦叢中,與其他鶴類不同之處是黑頸鶴在產卵前無營巢期,而是先產卵,後營巢。巢簡陋平坦,就近用薹草( Carex sp.)、三棱草( Bol boschoenus maritimus)、莎草( Cyperus sp.)、針藺( Eleocharis sp.)、藨草( Scirpus sp.)和其他乾枯的水草築成。巢甚簡陋,主要由就近收集的枯草構成,外徑86-90厘米,內徑40-43厘米,高10-13厘米,深4-5厘米。
每窩產卵通常2枚,偶爾亦有產1枚卵的。卵為橢圓形,暗綠色、淡綠色或橄欖灰色,其上密被褐色或棕褐色斑,尤以鈍端較密。卵的大小為102-108毫米×61-63毫米,重209-234克。第一枚卵產出後即開始孵卵,由雌雄親鳥共同承擔,以雌鳥為主,孵卵期30-33天。雛鳥早成性,孵出後的當日即能行走。由於雛鶴天生好鬥毆,3天內的成活率只有60%,直到43日齡之後,鬥毆行為方才消失。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環境破壞
黑頸鶴的生存所面臨的威脅主要有高原地區湖泊的開發利用、建立漁場、修築公路,以及大規模排水、改造沼澤、遊牧區域擴展等。這些人類活動使得沼澤乾燥,面積不斷減少,干擾了黑頸鶴的正常棲息。棲息地破壞、喪失和冬季缺少食物,使黑頸鶴受到嚴重威脅。由於養魚、灌溉、建壩和擴大耕地,導致棲息地面積縮小;在若爾蓋開溝排水改造沼澤已達140000平方千米;在青海湖、鄂陵湖一帶修築公路、建立漁場,人的活動十分頻繁;雲南大山包、長海子等地農民把沼澤中的草垡(海泥炭)挖去作燃料;這些人類的經濟活動都使沼澤遭到嚴重破壞。西藏中南部的黑頸鶴已受到農業活動的影響:由於引進技術,農民由種植傳統的大麥、春小麥和蠶豆,改種高產的冬小麥,當冬季冬小麥還未出芽時,黑頸鶴找不到食物;而且有些地方由傳統的初春犁田改為秋季耕田,以控制雜草和害蟲滋生並使土壤升溫,這就使農田中的大麥和春小麥落穗及其他殘留物大為減少。在雲南東北部和草海,由於缺少食物,黑頸鶴延長了吃草根的時間,並常在農田中啄食蕎麥、蘿蔔和馬鈴薯,這使當地農民痛恨黑頸鶴損壞莊稼。
人為獵殺
黑頸鶴生存的環境還存在大量使用農藥滅鼠滅蟲、非法獵殺和撿拾鳥卵等現象。黑頸鶴在中醫傳統理論認為有利尿通淋的功效,將黑頸鶴去毛、內臟,取骨曬乾,可治小便不利,因此被利用,作為醫藥成分被捕獵。有不法分子非法捕捉、殺害,甚至有人以吃鶴肉為榮,對其生存造成了威脅。在青海阿爾金山自然保護區和青海黑頸鶴的繁殖地,當地農民常把黑頸鶴的卵撿走。
物種數量
1984年1月在草海統計319隻,其中成體116隻占36.4%,亞成體150隻占47%,幼體53隻占16.6%,這表明每對成年鶴每年平均只能撫育成活1隻幼鶴;1990年冬季在拉薩河上游觀察269隻黑頸鶴,其中幼鶴僅占總數的7.8%,說明從繁殖地到越冬地後,幼鶴存活率明顯偏低。
黑頸鶴在中國的種群數量,20世紀80年代中期僅知有700-800隻,此後由於調查工作的不斷深入,20世紀90年代已知在西藏越冬的黑頸鶴有4277隻,至2002年初已知在雲貴高原越冬的黑頸鶴有3261多隻,這使黑頸鶴的總數達到7538隻。據1992年冬季的數量統計,在中國見到的數量為1268隻,2002年後又在雲南昭通等地發現了較大的越冬群體,數量已超過1500隻。估計到2011年止全世界總的數量約有1萬隻。
建立保護區
中國在黑頸鶴的主要繁殖地,遷徙地和越冬地都建立了自然保護區,如甘肅阿克塞的大蘇乾湖、小蘇乾湖、玉門的甘海子、碌曲的尕海,青海玉樹的隆寶灘,雲南寧浪的瀘沽湖、中甸的碧塔海、納帕海,貴州的草海等。與此同時,中國鳥類學者還與國際鶴類基金會等進行合作研究,取得了許多重要的成果,為黑頸鶴的保護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易危(VU)。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瀕危等級: 附錄I 生效年代:1997
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一級 生效年代: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瀕危 生效年代:1996
文化內涵
藏族人民信奉佛教,對黑頸鶴十分喜愛,稱之為“仙鶴”、“神鳥”、“吉祥鳥”。藏族長篇史詩《格薩爾王傳》是一部流傳極廣的民間巨作,描寫嶺國的格薩爾王降伏各地妖魔,為黎民百姓除害的故事;其中王妃珠茉在被巴扎那保國的霍爾王族黃帳王俘虜之後,寫信向格薩爾王求救時,便是派去3隻仙鶴送的信,尼瑪澤仁繪製的“珠茉遣鶴送信”(唐卡)畫,深受藏族人民喜愛。
中國人民對黑頸鶴有很深的感情,俗稱為“青莊”、“沖蟲”、“乾鵝”等,藏語中則叫做“哥塞達日子”,即“牧馬人”,有高尚、純潔、權威的意思。藏族同胞不僅把它看作“神鳥”,按照它的叫聲來預測天氣的變化,還把它當作“神醫”,當有人骨折時,就在它巢中的卵上畫上一個黑色的圓圈,使雌鳥誤以為卵要裂開,就會從遠處銜來一種“接骨石”,放在巢中,以免卵殼裂開。人們將這個“接骨石”偷偷地取走,就能治好骨折。
據說越冬地的黑頸鶴還與當地的居民互相訂下過諾言,當地人決不獵殺黑頸鶴,黑頸鶴也不喝清明節的水,不吃成熟的莊稼。所以每年清明節之前,黑頸鶴就飛到北方去繁殖,到了莊稼收割之後,才又回到越冬地。
動物的世界6
動物是生物界中的一大類。一般不能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只能以有機物(植物、動物或微生物)為食料,因此具有與植物不同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以進行攝食、消化、吸收、呼吸、循環、排泄、感覺、運動和繁殖等生命活動。我們一起來研究研究這些動物吧! |
鶴形目百科
鶴形目(Gruiformes)鳥類體型大小差別很大,有最大型的飛禽,也有很小型的種類。鶴形目有12科,其中有些科分布非常廣泛,多數科則局限於狹小的地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