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自然現象

在雲體內部與雲體之間產生的雷為高空雷;在雲地閃電中產生的雷為“落地雷”。落地雷所形成的巨大電流、熾熱的高溫和電磁輻射以及伴隨的衝擊波等,都具有很大的破壞力,足以使人體傷亡,建築物破壞。如,1986年4月25日7時20分,湖南省漵浦縣的觀音閣、雙井、低莊鄉等地,烏雲壓頂,風雨交加,電閃雷鳴……隨著一道強烈的閃光,一聲震耳的霹雷——落地炸雷,殃及了3個鄉6個村莊,頓時一片混亂,雷聲、雨聲、風聲、哭聲、喊聲混雜在一起。據地、縣聯合調查組調查,當場雷擊死亡7人,傷10人,其中重傷3人,有一名死者的頭髮、衣物全被燒化,身軀也被燒焦變形,慘不忍睹。雷擊傷亡事故發生後,經調查發現:這一帶居民屋內電線安裝凌亂,走線位置很低,死亡的7人中就有5人是在照明電燈和開關下被雷擊中的;雷擊前室內相當潮濕,給雷擊事故的形成創造了條件。所以,電線的安裝必須符合要求,而雷電時,遠離易導電的金屬物體,保持室內乾燥是預防雷擊的重要措施之一。雷電對人體的傷害,有電流的直接作用和超壓或動力作用,以及高溫作用。當人遭受雷電擊的一瞬間,電流迅速通過人體,重者可導致心跳、呼吸停止,腦組織缺氧而死亡。另外,雷擊時產生的是火花,也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皮膚燒灼傷。雷電擊傷,亦可使人體出現樹枝狀雷擊紋,表皮剝脫,皮內出血,也能造成耳鼓膜或內臟破裂等。
防雷知識

②雷雨天氣時,不要用金屬柄雨傘,摘下金屬架眼鏡、手錶、褲帶,若是騎車旅遊要儘快離開腳踏車,亦應遠離其它金屬制物體,以免產生導電而被雷電擊中。
④在電閃雷鳴、風雨交加之時,若旅遊者在旅店休息,應立即關掉室內的電視機、收錄機、音響、空調機等電器,以避免產生導電。打雷時,在房間的正中央較為安全,切忌停留在電燈正下面,忌依靠在柱子、牆壁邊、門窗邊,以避免在打雷時產生感應電而致意外。
當發生雷擊時,旅伴應立即將病人送往醫院。如果當時呼吸、心跳已經停止,應立即就地做口對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摩,積極進行現場搶救。千萬不可因急著運送去醫院而不作搶救,否則會貽誤病機而致病 死亡。有時候,還應在送往醫院的途中繼續進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摩。此外,要注意給病人保溫。若有狂躁不安、痙攣抽搐等精神神志症狀時,還要為其作頭部冷敷。對電灼傷的局部,在急救條件下,只需保持乾燥或包紮即可。

在室外,要考慮到雷電活動區域,看雷電活動遠近,一般是聽雷聲就能判斷出遠近,不要躲到避雷針和大樹下面。在空曠的地方不要打雨傘,因為雨傘有針尖,電場強度要集中些。不要在空曠地方打手機。要蹲下來,兩腳併攏。
專家最後強調,如遇雷雨天氣,市民最好躲入一棟裝有金屬門窗或設有避雷針的建築物內。一輛金屬車身的汽車也是最好的“避雷所”,一旦這些建築物或汽車被雷擊中,它們的金屬構架或避雷裝置或金屬本身會將閃電電流導入地下。
姓氏

雷的源出:
宋人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云:雷氏"出自古諸侯方雷氏之後,以國為氏,後單姓雷。"由此可知,雷姓與方姓同出一源,都是方雷氏的後裔。相傳方雷氏是炎帝神農氏的九世孫,因戰功被黃帝封於方山(在河南中北部的嵩山一帶),建立諸侯國。其子孫以國為氏,就是複姓方雷氏,後又分為兩支,一支姓方,一支姓雷。
雷姓是個古老的姓氏。相傳黃帝有大臣雷公,精通醫術,是個名醫,曾與黃帝討論醫學理論。《素問。著至教書論》說"黃帝坐明堂,召雷公問之。"殷紂王有寵臣雷開。黃帝的基地主要是在河南,這說明早期的雷姓人物出自河南。
姓氏分布
在晉以前,雷氏已分布於南方的安徽、江西、四川、湖北等省。西晉豫章(今江西南昌)人雷煥的後裔有一支遷至馮翊(今陝西大荔),後來發展成名門望族。南北朝至五代期間,雷氏的聚居地在南北反都有發展,已散播至內蒙古、湖南、廣東等省的一些地區。宋代時,雷氏分布更為廣泛,今福建、廣西、湖南、廣東、山西等省均有雷氏人居住。
雷姓是漢族大姓之一。但是,並非只在漢族中有雷氏,許多少數民族中都有雷氏。其中,居住在青海、甘肅一帶的雷氏,就有許多是羌族人。如十六國時前秦大司馬雷弱兒既是南安(今甘肅隴西)羌族人。遷徙至原楚國境內的雷氏,東漢時有雷遷,被稱為南郡"潳山蠻"。遷徙至江南、嶺南的雷氏,一部分融入苗、瑤、彝、侗、畲、壯、黎、布依等族。瑤族雷氏在廣西、湖南、廣東一帶分布相當廣泛,例如廣西的臨桂、靈川、湖南的城步、廣東的博羅、海豐、雲浮等縣都有瑤族雷氏居民。
名人
歷史上,雷姓也不乏名賢俊傑。如東漢的雷義以善於交友而見重當時,十六國的雷弱兒因功勳卓著而官至大司馬。唐代,雷海青是音樂家。宋朝,雷允恭、雷有終、雷孝先是政界名流,雷宗道是畫家,雷協是經學家。明朝,雷仕梅、雷宗是名臣。清朝,雷發達是著名建築師,雷仁、雷以誠是朝中重臣,雷學淇是著名學者。當代,雷經天是法學家,雷潔瓊是婦女活動家。至於雷鋒,更是婦孺皆知的雷姓名人。
雷的詩句

列聖仁恩深雨露,中興赦令疾風雷。-------陸游《聞武均州報已復西京》
萬里乘雲去復來,隻身東海挾春雷。--------秋瑾《黃海舟中日人索句並見日俄戰爭地圖》
雷隱隱,感妾心,傾耳清聽非車音。--------傅玄《雜言詩》
驚雷奮兮震萬里,威凌宇宙兮動四海,六合不維兮誰能理?-------傅玄《驚雷歌》
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鳴。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屈原《九歌.山鬼》
網路語言
⑥在現代的網路語言中,"雷"就是你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無意中看了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就會感覺不舒服。其中還以受驚嚇得程度分輕傷,中傷,重傷。
例句:好雷人啊,芙蓉姐姐開個唱了。
“雷到”原是出自江浙一帶的辭彙,浙江東北部地區,發音leidao是指聽到別人的話很訝異很驚奇抑或難以理解,類似現代辭彙“暈倒”、“無語”等等的意思,由於打字習慣故而出現“雷到”這樣的辭彙,“雷到”其實當地本意是“癱倒”、“翻倒”之意,語境用也比較廣泛。
傳說中被雷電擊倒的人,會在以後的日子裡變成引雷體。所以就有了一群被雷文雷暈的人,一生逃不過被雷的命運。而他們也在孜孜不倦的追尋著天雷,和天雷的製造者,天雷娘娘。這些可憐的人就是天雷教眾。
根據被雷程度分為:

②.中傷:後腦勺一陣發麻,毛孔忽然張開(小米掉一地,這個夏天簡直不需要空調)
③.重傷:莫明的暴躁(想代表全宇宙消滅作者)
④.腦殘:此腦殘非彼腦殘(被雷的只會ORZ)
⑤.金剛不壞之身,不用戴避雷針就可以縱橫各個雷文
⑥用於形容對某事的反應(通指超越常規思維使人產生驚訝的感覺)
例:好大一個雷啊!
雷帖網(http://www.leitie.com),專業收集夠雷的帖子,讓雷文化發揮淋漓盡致。簡單理解你就是埋雷"達人"顧名思意“雷達人”,埋下雷,當然也可以埋上雷(天上的雷啦)。
再轉發出去引爆,直接把你不爽的人雷倒在地!!本站中指:小心雷貼,歡樂無限!
個人防雷
1.應該留在室內,關好門窗;室外工作者應儘快躲入室內。
2.不宜使用防雷措施不足的電器,不用水龍頭。
3.切勿接觸天線、水管、鐵絲網、金屬門窗、建築物外牆、遠離電線等帶電設備或其他類似金屬裝置。
4.減少使用電話和手提電話。
5.切勿游泳或從事其他水上活動,不宜進行室外球類運動。
6.切勿站于山頂、樓頂或其他近導電性高的物體。
7.切勿處理開口容器盛載的易燃物品。
8.在曠野應遠離樹木和桅桿,至少離樹5米遠。
9.在空曠地不宜打傘,不宜把羽毛球拍等扛在肩。
10.不宜開摩托、騎腳踏車。
11.雷雨時若頭髮豎起,應蹲下,雙腳併攏,減小跨步電壓。